略论传统七夕节的保护与革新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6200192 上传时间:2017-09-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略论传统七夕节的保护与革新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略论传统七夕节的保护与革新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略论传统七夕节的保护与革新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略论传统七夕节的保护与革新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略论传统七夕节的保护与革新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略论传统七夕节的保护与革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略论传统七夕节的保护与革新(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略论传统“七夕节”的保护与革新摘 要: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节” ,历史悠久且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此节源于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故事,因为关乎爱情,故“七夕节”也被称为中国本土的“情人节” 。全文通过考察七夕的起源和民俗活动,分析七夕节的文化意义;对“七夕节”陷入困境的原因分析,提出我们要对节日文化的革新,保护传统节日文化。关键词:七夕节;保护;革新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节” ,历史悠久且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此节源于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故事,因为关乎爱情,故“七夕节”也被称为中国本土的“情人节” 。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古代少女们最为重视的

2、日子。在西方情人节的影响下,作为中国爱情节的“七夕”也越来越受到浪漫的少男少女们的青睐。近年来, “七夕”直接被冠上“中国情人节”的名头。学术界对七夕节的研究各执其词。 七夕节的文化透视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年第 6 卷第 6 期)刘彩清认为七夕节起源于古代天体日月星辰崇拜,对中国妇女精神生活影响甚大。陈旭霞、李雅红的鹊桥会 乞巧日 爱情节 气息文化与价值的现代透视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2003 年第 5 卷第 5 期)中认为七夕文化诠释了世世代代中国人的爱情世界。王天鹏在七夕节的民俗文化阐释 (云南民族大学,2006 年第 5 期)中阐述了七夕节具有社会性别的确认、生殖

3、崇拜、巩固家庭稳定的功能。而本文考察七夕的起源和民俗活动,分析其文化意义,分析其陷入困境的原因,以期对中国传统节日保护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一、 “七夕节”的形成及节日民俗1、 “七夕节”的起源及演变(1)动人传说农历七月七日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被称为七夕节或双七节。七夕节有一个动人的民间传说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1。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只有一头老牛相伴。有一天美丽的仙女们到银河沐浴,在水中嬉戏。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惶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唯独剩下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

4、活得十分幸福美满。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后来,织女和牛郎成亲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了,他们勃然大怒,并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天神抓走了织女,牛郎担了两个小孩急忙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昔日清浅的银河一霎间变得浊浪滔天,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长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 2。(2)起源七夕节起源于古代的天体日月星辰崇拜 3。牛郎织女本是银河两岸的两个星座,现代天文学上称为天鹰座和天琴座。天鹰座由

5、三颗星组成,牛郎星是其中最亮的一颗,由于三颗星并成一线,民间称为扁担星,是牛郎用扁担挑着两个孩子的形象 4。三颗星变成了父子三人,有了人间家庭的味道,牛郎星东南有六颗牛宿星,人们看作是牛郎牵的牛;天琴座也有三颗星,构成三角形,被人们想象为织女织布的梭子;织女星东方的四颗星构成四边形,被看作是织女的织布机。星的名字和形象是人间生活的折光。人们企第 1页盼夫妻互敬互爱,和美恬静,充满田园情调的生活,便将牛郎星和织女星“人化”了,牛郎是朴实憨厚、勤勉真挚的劳动者形象,织女是仪容贞静、感情丰富的民间美女形象。牛郎牧牛耕地,织女养蚕织布,正是古代传统社会男耕女织自然经济的面貌 5。(3)演变西汉时期,随

6、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人民生活的安定,牛郎织女由星名变成了男耕女织的神话人物,被注入节日的内容 6。在淮南子 、 风俗通中出现了“乌鸦填河桥而渡织 7女”和“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8”的传说,在民间随之产生了七夕夜外出看牛郎、织女相会的活动;宫廷在这天夜里还有“穿七孔针” 、跳于阖舞的习俗。生于乙酉年(前 156)七月七日的汉武帝是一个相信神仙方术的皇帝,又产生了汉武帝“七夕会王母”的神话故事,加上这一神话传说的渲染, “七夕”就成了一个重要的节日 9。至魏晋南北朝时,牛郎织女爱情故事日趋完善,七夕已成为普遍的节日。节俗活动日臻丰富多彩, “乞巧”成为最普遍的节俗活动。隋唐是七夕节大发展的时期

7、,虽然其习俗基本上和魏晋相同,但其规模和盛况远远超过了前期,吟咏七夕的诗篇比比皆是,仅全唐诗中就有近千首。如徐凝诗云:“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10”。宋代以后民间的乞巧活动更为丰富,对牛郎、织女的传说进一步完善,并有了新的发展。每逢七夕,民间便设“乞巧市” ,专卖乞巧物,自七月初一开始,连续数日,同时还出现了乞巧楼、乞巧棚,卖“花瓜” 、 “巧果” 、泥人等应节食品,加上丢巧针、穿针乞巧等习俗,热闹非凡。明清时期,七夕作为最重要的民间年节之一,可谓精彩纷呈。据记载,明代七夕时,民家“女子以碗水暴月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月影,或散如花、动如云

8、、细如线、粗如椎,因此卜女之巧” 。 11据清嘉录载,百姓用乞果或偕花果,“陈香烛于庭,或露台之上,礼拜双星,以乞巧” 。2、 “七夕节”的节日民俗据文献记载,七月七日的节日民俗包括拜祀牛女、穿针乞巧等。据西晋至南北朝时期的文献,七月七日这天,存在拜祀牵牛织女二星、穿针乞巧、宴游、登高等民俗活动。文献显示,有关“穿针”的民俗活动记载已非常普及,自西晋至南朝时期盛行于宫廷之中,且呈愈演愈烈之势。而宴游、登高两类民俗活动,仅仅在见于诗中,显示出这类风俗活动尽管存在,但流传面并不广泛。七月七日夜间拜祀牵牛、织女二星的活动,晋周处的风土记记载颇详,七月七日夜间举行的拜祀牵牛、织女二星神的活动已形成一定

9、的仪式,需要洒扫、设筵、设祭品等 12。从仪式的操作性上看,规模并不大,显示在民间当相当普及。“乞巧” ,就是乞求灵巧。 “乞巧节”起源于汉代, 西京杂记中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俗也 13”。 岁时广记说:“东京潘楼前有乞巧市,卖乞巧物 14”。在七夕的月光下,妇女们用彩丝线穿七孔针大显身手。 荆楚岁时记也载 15,古代妇女为了把精湛的女红技艺学到手,七夕之夜,要举行“观星慕仙”的聚会16。乞巧时,姑娘、媳妇们眼望星空,手靠背后,竞赛穿针。先穿完的为“得巧 17”,迟穿完的为“输巧” 。清代王士祯的都门竹枝词:“七月针楼看水痕,家家小妇拜天孙 18。 ”据说,人间的“巧

10、姑娘” 、 “巧媳妇”都是向“天孙”织女乞来巧艺的。这一习俗,只能说明我国妇女自古以来就有一种追求智慧,热爱生活的强烈愿望。二、 “七夕节”反映的文化意义七夕文化中的爱情诠释体现了世世代代中国人的爱情世界,七夕文化最可宝贵的是来自民间大地的爱情精神。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是一条浪漫而健康的古人爱恋流变过第 2页程的写实。这种流变,流溢着爱的原汁原味,体现了民间“让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的价值追求,丰富了爱情永恒的主题。1、对爱的价值追求是七夕文化发展的不尽源泉织女与牛郎原为天上隔银河而望的二星,在诗小雅大东中,牛郎织女只是没有爱情关系的两颗星。随着时光的流逝,到了汉代,牛郎织女二星有了人间的感情爱

11、慕。织女终于爱上了牛郎。 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一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抒;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里织女已是一个被相思之苦折磨得不能自已而终日“泣涕零如雨”的女子。而民间传说故事中的牛郎,忠实厚道,可靠勤劳,对爱情忠贞不渝,是一个痴情的男子。从牛郎织女是银河东西隔河相望的两组星,到被人格化,成为一对配偶神,从牛郎织女的爱恋到婚配到离别,再到一年一度的相会,其间融合大量的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以及对恋爱婚姻自由强烈追求的文化观念,终于发展成为一个哀婉动人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而家喻户晓,老幼皆知。2、牛郎

12、织女的传说流变体现了七夕文化的价值真谛牛郎织女的悲剧传说演进为鹊桥相会的喜剧故事,反映了劳动人民精神感情的需要。那含情脉脉隔河凝望的一对恋人的悲欢离合,不仅反映了人们美好的理想和追求,也道出了在长期封建社会里,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受到的阻碍、破坏、以至摧残,人世间太多的不如意,就像横亘在牛郎织女之间的那条不可逾越的银河一样。于是极力摆脱苦难、从苦难中升华出美好的渴望,使他们找到了通人情成人美的喜鹊。喜鹊不仅在天河两端架起了津渡,还在为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人间理想与现实之间架起了津渡。天上一年一度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日,也是民间真正的爱情高潮日。牛郎织女的悲剧传说演进为鹊桥相会的喜剧故事,具有一种深

13、沉有力的精神价值:对扼杀人性的两性束缚的抗争。中国封建社会,两性禁锢比较厉害。分处在天河两岸的织女、牵牛二星在天文学上是永远不会聚首的。关于这一点,古人认识得非常清楚。唐代杜甫牵牛织女 19诗说:牵牛出河西, 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 七夕谁见同? 但人们的情感将二者联系起来,而且二者的相会在人们认为是那样的自然和必要。男女两性的交往问题是社会时常面对的问题,在礼法社会它所遇到的困难是巨大的,但无论有多大的阻力,人们也要寻找到一个聚会的时机,对男女关系进行调节。这就是鹊桥相会绵绵千载的主要原因。牛郎织女为河汉的阻隔不能成婚的传说,银河隔断情人的残酷,对我们这个重视人的作用的民族,是决不能接受的

14、。牛郎织女悲剧传说演进为鹊桥相会的喜剧故事,表达了民间对强权的温婉反抗。从在盈盈一水间的两颗星的平安相处,发展为两个天人的相爱,再到天人与凡人的结合。这种神与神的恋爱,到人与神的婚恋,是人们对自然有了进一步认识之后的产物。劳动人民为了忠贞的爱情竟可以上天入地,连西王母也不得不屈服于人间的爱情,允许他们七夕鹊桥相会。因此,我们说,牛郎织女从被拆散到相会是一个爱情主题社会意义深化的过程。牛郎织女坚持的只是求得婚姻自由的一种生存状态,但也就是这种坚持,使它具有了惊天动地的反叛意义。这种反叛,是一种包容的、平静的但坚韧的民间对强权的反抗,是融合了民间大地的博大和生生不息的韧性反抗。第 3页3、七夕文化

15、对中国民俗文化的贡献七夕文化作为一种节俗文化,是我国得天独厚的隐性资源之一。在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中,那忠贞的爱情、美好的理想、淳朴的美德等,至今仍有它强大的生命力。特别是将传统的七夕节作为今天的爱情节,将使七夕节的生命力永恒。现代文明把所有神话与传说的美丽斑斓的色彩都剥落了,但七夕文化像一股银河流泄的圣水无孔不入地滋润并丰富着现实的生活。从三千年前银河两岸的一对星座,发展到一对夫妻悲欢离合的神话,并经过世世代代的改造、充实和发展,成为美丽的传说,曾激励鼓舞着无数的夫妻、情人,规范着中国人民的爱情婚姻观念。从乞巧、乞子到乞巧习俗的转变,揭示了我国民族的生活价值目标:通过智巧的劳动、不懈的努力照亮生

16、活,战胜各种磨难和困苦,追求健康的爱情观、婚恋观和道德观。总之,七夕文化给予了我们丰富的文化遗存。自由神圣的爱情观、勤奋朴实的劳动观、积极进取的精神、纯正规范的道德观等一系列价值观念,以及诠释的爱情永恒的主题及其现实的意义,都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领域中自觉不自觉地反复出现,展现其永恒的文化魅力。三、 “七夕节”的保护与革新1、 “七夕节”存在的问题七夕节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统。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七夕节妇孺皆知。然而在近代,尤其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原本隆重热闹的七夕活动屡遭冷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传统的断代中国传统的七夕节以阴历作为节日日期,但是自 1911 年辛亥革命取消了农历纪年,而改为国际通行的公历纪年,把中国传统的节日改为按照公历庆祝,中国的传统节日受到强烈的冲击。我们不能否认“五四”运动的积极意义,但其掀起的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也有过火的地方。使中国的传统节日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