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8拿来主义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976936 上传时间:2018-12-1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16.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8拿来主义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8拿来主义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8拿来主义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8拿来主义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8拿来主义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8拿来主义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8拿来主义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8拿来主义预习夯实基础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自诩()脑髓()残羹冷炙()玄虚() 毛厕() 礼尚往来()仪节() 吝啬() 譬如() 徘徊()【答案】xsuzhxuncshngysphui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给别孱 占【答案】gijbibicnchnzhnzhn2语境辨析法(1)他善于审时度()势,危急关头,能够将生死置之度()外。(2)他虽然取得了冠()军,但在获奖感言里并没有冠()冕堂皇的语言。【答案】(1)dud(2)gungun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答案】粹淬萃蹩瞥鳖缘椽喙磕嗑瞌第3步辨词语于细微处细斟酌1明确词义(1)自诩:_(2)残羹冷炙:_(3)

2、不管三七二十一:_(4)孱头:_(5)国粹:_(6)故弄玄虚:_(7)冠冕堂皇:_(8)礼尚往来:_【答案】(1)自夸。(2)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3)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4)懦弱无能的人。(5)原指民族文化中的精华,这里是反语。(6)故意玩弄使人迷惑的花招儿。(7)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含讽刺意味。(8)社会交往中应当有来有往。现也指你对我怎么样,我也对你怎么样。2理解辨析(1)吝啬吝惜两者都有过分爱惜财物的意思。“吝啬”形容词,主要指当用的不用或当给的不给,含贬义;后面不能带宾语。“吝惜”动词,表示珍惜,指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多为中性词。还可以用于财物之外的生命、力量

3、等以及具体的物品。后面可以带宾语。(2)鼓吹鼓动两者都有“宣传”的意思。“鼓吹”宣传提倡。吹嘘。侧重于宣传。“鼓动”指用语言、文字等激发人们的情绪,使他们行动起来。侧重于结果。(3)徘徊彷徨两者都是动词,都有“犹豫不决”的意思。“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豫不决。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彷徨”指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3对点小测判断下列加点词语的运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多地受访基层干部群众反映,这些项目大多以“民生工程”“脱贫攻坚”“留住乡愁”等名义冠冕堂皇地推进,界定难、争议多、隐患大,给民生需求、持续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2)

4、时下中国的某些所谓学者流,往往不肯下大功夫自主创新,只是残羹冷炙,歪念真经,邯郸学步或东施效颦,结果是自欺欺人,难抱“美人归”。()(3)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礼尚往来”,人们在互送礼物、请吃中你来我往,通过各种朴素的情感联络来维系、加深彼此的关系。()(4)徘徊在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中,我的眼前却浮现出一个苦闷者的身影,心中亦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忧伤。()【答案】(1)(2)此处使用错误,应用“拾人牙慧”。(3)(4)“徘徊”应改为“徜徉”。 常识速览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以笔代戈,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

5、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后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后十年的杂文,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实行屈膝投降的卖国政策,对内采取高压政策,进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文化界反动文人掀起了复古主义逆流,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的“全盘西化”思潮甚嚣尘上,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许多人在如何对待文化

6、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错误认识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错误认识,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通俗形象的新名词,它反映了无产阶级对待中外文化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文学常识杂文及其特点杂文是文学体裁之一,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件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活泼、犀利、隽永为特点,是一种战斗文体。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以及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都可归入这一类。战国以来诸子百家的著述中就多有这一类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后,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作家,为了战斗的需要,针对当时社会的种种现象,揭微显隐,痛下针砭,广泛地运用了杂文;它们有如匕首

7、、投枪刺向敌人,表现了坚强的战斗力;在艺术上,感情饱满,形象鲜明,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形成了杂文的新传统和新风格。.文化常识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冠冕:古代帝王或官员戴的帽子,引申为很体面、有气派。古代“冠冕”演变:古代的冠通常仅仅覆盖一部分头顶,更多是一种礼仪上的要求。冠的使用一直沿续到中国封建时代的结束,其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冠式,其中皇帝重臣朝会或祭祀时所戴之冠又称为“冕”。(1)秦汉前没有“帽”这个字,古人将冠冕头饰统称为“元服”,因为“元”有“头”的意思。至商代,男子头上就已经出现了冠。(2)汉代以前,只有士大夫才有资格着冠,普通平民则使用一块布包住发髻,称为“帻巾”。东汉末

8、年至两晋南北朝时期,风尚为之一变,文人士大夫也以着巾为荣。(3)进入唐代,幞头普遍流行,成为官员的标准头饰。幞头源自民间的包头布,实际上是一种用黑色纱罗制作的软帽。宋代时,幞头结构也经改良,因幞头所用纱罗通常为青黑色,故又称“乌纱帽”。(4)明代,汉冠再度流行,但样式已有很多变化。清代,满族服饰成为主流,体现在冠制上就是用顶子代替了各种汉冠。探究精研文本 整体感知鲁迅先生针对国民党政府的媚外行径、卖国政策和有些人的“全盘西化”的主张,也针对革命文化阵营内部的拒绝借鉴、盲目排斥的态度,提出既要大胆吸收借鉴外国文化(也包括本国文化遗产),又要认真地分析其精华与糟粕,加以批判地吸收,以期提高民族的素

9、质,创造民族的新文化,并把这种观点精当地概括为“拿来主义”。 文脉梳理_【答案】指出危害拿来主义 文本深读自主探究一、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及结构思路1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_【答案】作者列举了三个“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2从文中看,“抛来”与“抛给”有何区别?_【答案】“抛来”是中性词,指无意的、漫无目的的给予,你可接受也可以不接受,施受双方是平等的。“抛给”犹如“嗟来之食”,施受

10、双方是不公平的,带有主仆歧视和人格侮辱的性质。3本文把“大宅子”比喻成文化遗产,批判了几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根据第8、9自然段的内容,完成下面表格。三种错误态度三种类型想法行动实质共同点孱头徘徊不敢进不加选择保存清白全盘否定(虚无主义)废物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答案】怕给染污拒绝继承(逃避主义)昏蛋放火烧光羡慕全盘接受(投降主义)4文章最后一段是对全文的总结,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_【答案】第一句重申“拿来”的主张,既紧扣题意,又收束全文。第二句承接前一段的“挑选”,根据“对我有用”的原则,对文化遗产区别处理。第三句阐明“拿来”的目的是推陈出新,创造无产阶级新文化。第四句与

11、前文斥责的“孱头”“昏蛋”相照应,提出在对待文化遗产上辨别真假革命者的标准,明确地说只有“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无产阶级革命文艺工作者,才能担当起破旧创新的艰巨任务。最后一句是全文的中心思想所在,用双重否定的句子强调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言简意赅,感情真切。二、分析文中的语言及表达技巧5分析下列语句的含意,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1)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2)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3)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_【答案】(1)“大师”暗含讥讽,“捧”表现了“大师”们恭敬的媚态,“几张”显得相当贫乏,却一路张扬,显得多么寒伧可怜,可悲可笑。(2)反语。正话反说,讽刺意味更强烈。(3)这句话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就要亡国灭种。6鲁迅先生为了证明“送去主义”的危害,采用了什么论证手法?请简要分析。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