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 诗词五首《观刈麦》教案 语文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965825 上传时间:2018-12-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 诗词五首《观刈麦》教案 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 诗词五首《观刈麦》教案 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 诗词五首《观刈麦》教案 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 诗词五首《观刈麦》教案 语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 诗词五首《观刈麦》教案 语文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 诗词五首《观刈麦》教案 语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 诗词五首《观刈麦》教案 语文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全教育学习是提高员工安全防范意识的重要措施。“百日安全活动”开展以来,保卫部从自身着手对本部门所有员工开展集中安全教育培训 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部分重点字词。2.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反复诵读,体验感悟;来调动学生体会作者立意行文、遣词造句的独到之处。4.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方法和能力。5.重视古诗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使学生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诵读、理解、赏析,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 教学难点体会感情、把握主旨,学生对诗歌的多元认识。课前预习: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2.

2、读顺文,能够准确、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3.读懂意,了解一些词语的句中义,并能够把握诗词大意。教学课时:五课时第一课时 观刈麦一、新课导入引课:白居易,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经常描写老百姓生活,关心百姓疾苦。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观刈麦(板书),请同学们放声朗读。 二、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著有白氏长庆集早年家境贫寒,对下层人民的生活疾苦多有了解贞元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前期有热情,有锐气,是个同情人民,敢于反映民间疾苦,敢于揭露官场贵族黑暗面的官吏和诗人。后期遭受

3、贬谪,锐气消失,棱角磨平,潜心佛事,以知足常乐,“独善其身”自居。三、写作背景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揭露了统治者对农民的横征暴敛。对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 。四、字词检测1.请一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正音。y h dn xing Zhu bng b yn刈 荷 箪 饷 灼 秉 敝 晏刈:割 倍:更加。 覆

4、:遮满。田家:指农民。 荷:挑着。 壶浆:用壶盛的汤水。丁壮:指青年人。 灼:烧,晒烤。 敝筐:破篮子。敝,破旧。 吏禄三百石:唐制,县尉从九品,官禄每月三十石。石,容量单位,10斗等于1石。2.配乐范读。学生听读时划分句子的朗读停顿。3.学生轻声练习,配乐诵读,自我欣赏。4.学生齐声诵读。五、课文分析学生结合注释,整体把握观刈麦的内容。1、这首诗重点描写了哪两个场面?各有各的侧重点在哪儿?生:两个场面场面一:烈日割麦。开头先交代背景,表明是五月麦收的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

5、还是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写到这里,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场面二:抱子拾穗 接下来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穗。为什么要来拾麦穗呢?因为她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穗充饥。 师: 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农人挥汗如雨割麦,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贫妇抱子挎篮拾麦,揭示了赋税的繁重。2、体会诗歌中寄予 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主题。在这首叙事诗中,诗人以自己的亲眼所见,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

6、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并对自己“不事农桑”而“利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六、精读课文1.学生精读课文,分析讨论,给文章划分层次。学生讨论分析归纳,总结。(教师点拨补充)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割麦情景。这一层交代了人物、环境、心里,表现了劳动人民的 艰辛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

7、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前述全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 这一层写拾穗,从肖像、语言,突出生活的悲惨。揭示了赋税的繁重。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 2.这首诗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举例说明。描写方法景物描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语言描写: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心理描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矛盾心理: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3、小结: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工匠。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之事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因而总是蕴涵着感情。本诗充满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怜悯。 七、探究赏析学诗歌要在诵读中品味语言、领

8、悟感情。请同学们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赏读字句,体会其妙处,用“-写出了-”的句式说一说 例: 用“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句写出,为了早日将粮食抢收进仓,劳动人民不顾炎阳灼晒,为顾自己筋疲力尽,争分夺秒,拼命干活。其中“惜”写出了劳动人民的一种反常心理,耐人寻味,令人心酸。 学生:赏读、探究、交流、发言 用“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写出了当时租税之繁重,百姓生活之困苦。 用“少”、“倍”写出了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 用“吏禄三百石,风晏有余粮”写出了当时官员(统治者)的不劳而获,与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劳作却一无所有形成鲜明对比。 用“输税尽”点出了劳动人民辛苦劳作却一无所有的根本原因。

9、用“愧”、“不能忘”写出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 用“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写出了农民在烈日下田间劳作的艰辛。 八、拓展延伸根据课文内容来想象诗歌所描写的画面。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想象: 1.动作(如刈麦、拾穗、诉苦等) 2.心情(如劳动不肯休息、听农妇诉苦后的心情等) 九、总结 在这首叙事诗中,诗人以自己的亲眼所见,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并对自己“不事农桑”而“利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十、反馈练习1.注音有误的一项是(B)A.覆f陇lng箪dnB.稚zh携xi饷shngC.灼zhu 敝b晏yn2.解释下面句中

10、划线的词:(1)五月人倍忙( 更加 )(2)妇姑荷箪食( 挑着 )(3)但惜夏日长( 珍惜 )(4)左臂悬敝筐( 破旧 )(5)吏禄三百石( 10斗等于1石 )3.“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哪两个词突出了麦收时天气的酷热?蒸、灼4.“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悲”从何来?(用原文回答) 答: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5.白居易观刈麦一诗中,描写农民辛勤割麦的句子是:足蒸暑土气 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 但惜夏日长6.描写贫妇拾麦的诗句是:复有贫妇人 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 左臂悬敝筐在治安防范工作中保卫部要求治安员按照“全覆盖、零容忍”的工作原则,明确责任、清晰目标,坚持对重点要害部位进行“地毯式”巡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