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954886 上传时间:2018-12-15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3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件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件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件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件新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件新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件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件新版新人教版(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12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模()式 压榨() 孜()孜不倦 B渊()博 汲()取 根深蒂()固 C尝()试 硬币() 锲()而不舍 D推敲() 素()材 布歇()内尔,A,【解析】A项“模”读作m。,2下面语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关注及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B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是无成。 C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形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 D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D,【解析】A项“及其

2、”应为“极其”;B项“一是无成”应为“一事无成”;C项“形之有效”应为“行之有效”。故选D。,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B想不到,如此高难度的舞蹈技巧动作,她竟完成得如此轻而易举。(轻而易举:很轻松很容易地举起来。),B,C虽然科学昌明,迷信在某些人的思想中,仍然根深蒂固。(根深蒂固:比喻根基牢固,不可动摇。常用于形容旧势力、旧思想、旧制度顽固) D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解析】“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3、,不费力气。,4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依次填入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正确的一项是( )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 ; ; 。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C,A B C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梳理和把握。阅读三个分句,由创造思维的产生过程即可得出正确顺序。故选C。,5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说起,旨在告诉人们任何人都具有创造力,只要具备几个关键性的

4、要素,就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B作者认为: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C课文第四段中“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运用设问,既引发读者思考,又起到过渡的作用。,B, D文中多处使用了设问的句式,在内容上,起到引出下文,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在结构上,起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解析】由课文第六段可知,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答: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7本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特点:提出问题以引出论点,结合问题讲道理。好处:新颖别致,使抽象的议论显得具体、形象、通俗易懂,更

5、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8请归纳一下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答:有渊博的学识;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活用新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有持之以恒的毅力。,9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十分重要”?,答: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如果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只有不满足于一个答案,才会不放弃探求,才会有发明创造。,10课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请选取其中一种,试举一例,并简析其表达作用。 论证方法: 举例: 作用:,事实论证、道理论证。,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和

6、排版术的故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个观点,具有说服力。,11有人对文中的一句话作了如下修改,请你读一读,这两句话的意思一样吗?为什么? 原句: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 修改句: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干成事业需要精通各种知识。,答:不一样,改后效果要弱一些。因为原句是双重否定句,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更加强调精通各种知识的重要性。,12请简要写出全文的论证思路。,答:示例:本文从一道看图选择题的解法说起,提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的论点;接着深入分析创造性思维的要素;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

7、力”。,议论文的论证思路 概念: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就是指作者在论述某个观点时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讲究观点确切,讲究层次明晰,讲究论证方法运用,讲究论证材料的组合。 常见题型:作者是如何证明论点的?作者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文章(段)的论证过程是怎样的?请简要写出全文的论证思路。,解题思路:第一:通读文章(段),勾画关键词,分层。第二:按顺序分析每一层,可从论证方法入手,并指出论证了什么。第三:对于表态、看法,观点、结论等文字,在分析时可直接引用或提炼。 答题模式:首先作者提出观点;然后;接着;最后(得出的结论)。,13填空。 本文由一个选择题入手,阐述什么是创造性思维,以及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

8、创造性的人,号召人们坚信自己的创造力,努力保持好奇心,不断探求,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课文是按照 、 、 的逻辑思路来谋篇布局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4(2016启东)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七河八岛”是扬州生态环境保持最完好的湿地景观,这里绿化覆盖率大约30%左右。 B爱丽丝门罗是一百多年来第13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作家。 C在信息时代,一个人是否具有快速阅读、捕捉有效信息决定着一个人成就的大小。 D雾霾过后抓紧治霾才有可能避免不会陷入周而复始的雾霾困扰之中。,B,【解析】A项词语赘余,应删去“大约”或“左右”;C项成分残缺,应在“捕捉有效信息”后加上“的能力”

9、;D项否定不当,应删去“不会”。,15请围绕“换个角度看问题”的内涵,仿照例句写一句话。 例句:玫瑰虽美,但花下荆棘丛生;其实,换个角度也可看作:荆棘虽多,但荆棘上却盛开着美丽的玫瑰! 仿写:,示例:彩虹虽灿烂,但其前总有暴风雨肆虐;其实,换个角度也可看作:虽有暴风雨肆虐,但风雨之后会有灿烂的彩虹。,16综合性学习。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班里计划开展“创新,提升你我”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加。 (1)班里的小记者向你提问:“你怎样理解创新?怎样才能创新?”你会怎样回答?,答:示例:创新就是求异,就是追求与众不同,创新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变”。创新必须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必须

10、保持好奇心,必须善于观察、联想和想象,必须不迷信、不盲从。,(2)请你搜集两条有关创新的名言警句,在班上交流。,答:示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叶圣陶),(3)我们生活在科技创新的时代,享受着前人和现代人的创新成果。请你说说现代人的几种创新成果。,答:示例:MP3、MP4、液晶电视、数字电视。,(4)班里评选“智多星”,每天有一名学生、老师或热心家长提出一道富有知识性、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展示在黑板报上。谁的办法最多,点子最妙,谁就是“智多星”。你今天在黑板报上展示的题目是什么?,答:示例:作文的语言如何出彩?作文怎样

11、巧妙构思?,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学贵质疑 我们说有成就的人有“学问”,既然是“学问”,那么就要既“学”且“问”。“问”从何而来?从疑而来。只有多疑、善疑、质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用之于人民的事业。清朝学者陈宪章认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所以,我们说:学贵质疑。,人们常常把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无际的, 。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大的学问,总会有无知的地方,而多疑、善疑、质疑、探疑则是获取新知识的途径。正是基于这一点,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的确如此,如果没有达尔

12、文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所以说,只有疑才能使我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之上的,绝不是无端的猜疑或随便的怀疑。达尔文对“特创论”的怀疑,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在于他随“贝格尔”号帆船环球旅行之后,观察和采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考察和研究了无数的地质资料,经过综合探讨之后,才向根深蒂固的“特创论”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这是一场真理对谬误的挑战,其结果自然是真理胜利。可见,任何有效的怀疑,都依赖于对事实的仔细分析和对理论的深入研究。,可是我们有许多青年,他们不善于怀疑,不善于发现。他们相信,凡是书上写的

13、便是正确的,凡是前人说的便是真理。他们迷信书本,崇拜前人,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什么发现,更不可能有什么创见。他们对于社会的进步没有什么贡献,还可能成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阻碍人类文明的发展。这样的人多了,我们的社会就不会进步,人类的文明就会停滞不前。所以我们必须提倡怀疑精神。半个多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就曾通过狂人日,记倡导这一精神。如今,历史的车轮已转过了一周又一周,我们也早该拿起反向思维这把钢枪,作为我们向科学进军的武器了。 地质学家李四光曾对他的学生说:“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这句话对我们也同样适用。我们要增长知识,寻求真理,就必须多疑、善疑,而且质疑、探疑,这才是我们打开知识

14、大门的金钥匙。年轻的朋友们,勇敢地拿起这把钥匙,去打开科学的大门吧!,1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文章开头引述清代学者陈宪章的话的目的是 。,学贵质疑,引出全文的中心论点,18根据自己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的意思,在文中第段的横线上填写一句恰当的话。 人们常常把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无际的, 。,知识也是无止境的,19本文第段中画线的句子从正面举例论证了“ ”这一观点,从而得出“ ”这一结论。,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之上的, 绝不是无端的猜疑或随便的怀疑,任何有效的怀疑,都依赖于对事实,的仔细分析和对理论的深入研究,20“如果没有达尔文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一句,运用了

15、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请你采用与这句话相同的句式,再补写一个内容相近的例子来证明中心论点。(不得引用本试题中的例子),答:示例:如果没有哥白尼对“地心说”的怀疑,就不会有“日心说”的创立。,21据报载:某专家以每分钟2500转的电钻钻木,通过多次实验,木头只冒烟不出火,于是写出了钻木不能取火的文章。由此,中学历史教材删除了“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内容。某校学生刘昱对此心存疑虑,进行了多次研究和实验,最终钻木取火成功,恢复了“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历史地位。请结合对学贵质疑一文的理解,谈谈对这件事的认识。(要求:观点鲜明,说理透彻,不少于40字),答:示例:学贵质疑。质疑是获取新知和创新发展的基础,刘昱同学正是因为敢于质疑,善于探疑,才最终恢复了“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历史地位。因此,我们不能盲目迷信权威和书本,要敢于质疑,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意对即可),2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