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穴位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947448 上传时间:2018-12-15 格式:PPT 页数:355 大小: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穴位_第1页
第1页 / 共355页
针灸穴位_第2页
第2页 / 共355页
针灸穴位_第3页
第3页 / 共355页
针灸穴位_第4页
第4页 / 共355页
针灸穴位_第5页
第5页 / 共3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针灸穴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穴位(3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头 针,针灸不仅可以在全身穴 位遍体针刺,也可以仅在人 体的某一部位或局部器官的 穴位上进行针刺,来治疗全 身相应的病证。它以人身某 一相对独立的部位为系统, 以该系统特定的点、线、区 为具体刺激部位,施用针刺 等法加以刺激,治疗全身各 个系统的病证。这样的针灸 方法,称其为“微刺针法”, 头针便是其中的一种。,头针是刺激头部发际 区域的特定部位治疗全身 疾病的方法。自二十世纪 七十年代以来,头针已成 为仅次于耳针的一种微刺 疗法。它取穴少,疗效高, 操作简便,容易掌握,而 且不受条件、设备及场所 的限制,适用于各级医疗 单位,目前是我国针灸界 通用的治病方法,而且在 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普

2、及应用。,头针概述,刺激部位,操作方法,临床应用,注意事项,1,头针概述,头针又称“头皮针”,是在头部发际区域的特定部位上施以针刺而治疗疾病的方法。,头皮部位为人体经络气血汇聚之所,也是各经腧穴分布之所在,针刺这些部位的腧穴能够运行气血,调和阴阳,疏通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目的。,这里的所谓“头皮”,是指头部有发的部分,为气血汇聚的重要部位。历代医家都很重视头部,如有“头者精明之府”,“头为诸阳之会”、“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头”、“诸经皆归于脑”之说。,由此可知,头部为全身四肢之统领,与人体各脏腑器官密切关联。根据头部发际区的经络穴位循行分布特点及与全身肢体、脏腑、五官九窍的关系,从而可以确定出

3、头部治疗全身疾病的特定部位。,然而事实上是,头针初期是根据现代医学脑回皮质功能及脑回在头颅表面投影的原理设计出来的。它在中国古代传统针刺手法的基础上,结合头部经穴宜浅刺、透刺的原则,创立了头穴透刺的独特针刺操作方法,并对各种不同的病证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治疗措施,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中国头皮针疗法。,因此说,头针是在传统的针灸学及现代的解剖学、生理学基础上,将二者融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它既不同于传统的针灸疗法,又与脏腑、经络、腧穴理论有密切的联系。,中国头皮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针灸疗法的起源时代。,从古典文献黄帝灵枢经的记载来看,十二经脉中的六阳之经,奇经八脉中的督脉、阳维脉、阳跷脉,以及

4、许许多多的络脉、经别、皮部,都在头部发际区内有分布。,针刺头皮部位能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治病目的。因此,针灸疗法的起源时代,其实也是头皮针的起源时代。,但是,头针作为针灸疗法中一门自成体系的新兴学科,其发展远不如其它的针灸方法那样历史悠久,它起始于二十世纪后期至七十年代初期。,1965年,山西的焦顺 发医师在继承和学习祖国 医学理论的基础上,运用 头针治疗脑源性瘫痪并获 得成功,从此在脑部区域 便建立了第一个刺激区, 即“运动区”。后来通过广 泛的临床实践,反复验证, 肯定了在大脑皮层功能定 位的对应头皮部位设刺激 区,进行针刺治疗,对脑 源性疾病引起的症状和体 征,多数都能收到不同程

5、度的效果。,自此以后,焦顺发根据针感传导的规律和临床疗效,确定了 其它与头部相关的刺激区域。1971年经过系统总结,并成功地将 头针麻醉应用于临床。,自此之后,陕西、上 海、南京、北京的一些针 灸工作者,相继对头部某 些腧穴和根据大脑解剖功 能在皮层投影部位的某些 穴位进行探索,发现针刺 头皮部的某些特定穴位, 对脑源性疾病及一些全身 性疾病等有特殊疗效,这 是除头皮针以外其它部位 的传统经穴所不能比及的, 因而逐渐就形成了专门的 “头针疗法”。,由于头部疗法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在它问世不久即在全国各地广泛普及。同时被介绍到了其它的一些国家。自1973年之后,日本等国的医学杂志上先后刊载了介绍

6、头针疗法的文章,使头刺疗法越来越受到国际医学界的重视。,目前,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一些国家和地区都设立专门机构来研究头针疗法,使头针犹如盛开的鲜花,遍及五洲四海,深受世界人民的欢迎。,由于头皮针是在临床实践中逐渐摸索、总结出来的一门新学 科,自然不会有统一模式,于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便形成风格各异 的不同流派。其中疗效好、影响大、理论体系较为完整的要数山 西焦顺发的头针、陕西方云鹏的头皮针,上海汤颂延的头针,南 京张鸣九的头部经穴疗法,以及北京朱明清的头皮针疗法等。这 些不同风格流派的形成,又进一步推动了头针的向前发展。,山 西 焦 顺 发,陕 西 方 云 鹏,上 海 汤 颂 延,南 京 张

7、鸣 九,北 京 朱 明 清,为了适应国际间头 针疗法的学术交流,并 进一步促进其发展,中 国针灸学会根据世界卫 生组织亚太地区的建议 和要求,按 “分区定经, 经上选穴,并结合古代 透刺法 ” 的原则,制定 了头皮针穴名国际标 准化方案。该方案取 穴方便,定位正确,符 合经络原理和临床实际 情况。,头皮针穴名 国际标准化方案,1984年5月在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针灸穴名标准化会议” 上,通过了此项方案,并于1989年11月在日内瓦由世界卫生组织 主持召开的 “国际标准针灸穴名科学组会议”上正式通过,向世界 各国针灸界推荐。,在施术方式上,由于头部肌肉浅薄,血管丰富,主要采用“沿皮透刺”的针

8、法,并结合其它的针刺方式,如浅刺、深刺、直刺、斜刺、捻转、提插、徐疾、迎随,以及对刺、交叉刺、接力刺、齐刺、扬刺、十字刺,井字刺等多针刺法。,除毫针之外,在头针刺激线上用电针、三棱针、梅花针、艾灸、穴位注射和磁疗,也能取得相应的疗效。如果在头针治疗的同时,配合体针、按摩、气功等辅助方法,则可大大提高临床疗效。,在治疗适应症 上,头针主要脑源 性疾病,对中风后 遗症、颅脑外伤后 遗症、小儿神经系 统发育不全、脑炎 后遗症等中枢神经 系统病变,都很适 合运用头针治疗, 尤其对中风偏瘫收 效显著。,目前,头针疗法的临床适应症正在不断扩大,除脑源性疾病外,已经在内科、妇科、精神病、传染病方面得到广泛应

9、用,并开始应用于针刺麻醉。,对于头针治疗原理的研究,尚且不够深入,至今仍在讨论之中。在头针疗法出现之初,多是用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原理来解释,后来在此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采用经络及脏腑学说来阐述。,因为头针疗法虽 然是在大脑皮层功能 定位相应的头皮投射 区确定刺激部位,但 离不开中医经络学说 的指导,它和针灸学 的理论是分不开的。 如 “顶中线” 能治疗 肝阳上亢的高血压, 即是从足厥阴肝经及 督脉的角度来解释的。,在当今头针疗法的原理研究中,比较成熟的是大脑功能定位原理、传统的中医经络学说、现代全息生物原理等,可作为头针疗法的理论基础。近年来,也有在头针针刺前后用肌电图、脑电图描记来分析原理的

10、。,但是,无论哪一种理论和方法,均处于幼稚阶段。相信在今后通过头针在临床应用的深入开展,不但可以促进学术交流和疗效的提高,同时对头针治疗原理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也将奠定成功的基础。,2,刺激部位,目前,头针取穴存 在着六大体系,包括传 统经络腧穴和头针穴名 标准化方案的14条刺激 线,以及焦顺发、方云 鹏、汤颂延、林学俭、 朱明清等各家的头针穴 名体系,它们相互贯通, 取长补短,各具特色, 自成体系。这里着重介 绍 “ 头针穴名标准化方 案 ” ,它有如下几个特 点。,头皮针穴名 国际标准化方案,头皮针穴名 国际标准化方案,一是博采头皮针诸流派之 长,集思广益,其标准线穴名 充分体现了祖国医学的经

11、络、 穴位、脏腑等传统理论和特点, 并对各条治疗线的主病和经脉 所属做出了明确的阐述。,头皮针穴名 国际标准化方案,二是融合了部分大脑皮层 功能定位的方法,体现了经过 实践而确实有效的一些治疗穴 位,使中医的经络学说和现代 的解剖学珠联璧合。,头皮针穴名 国际标准化方案,三是此方案是经过临床实 践和科学的疗效观察后的经验 总结,因而具有实践性和科学 性。并且,其适应症还在临床 实践中不断地发展,所以具有 强大的生命力。,头针的刺激区域 不是一个穴点,而是 一条线段。对头针刺 激部位的命名,在过 去不尽相同,有的头 针体系将其称为“区” 或“带”,标准化方案 一律将其称为“线”。,在临床上,既便

12、 运用标准化方案确定 头针的治疗刺激线, 也只能说是与头颅表 面的脑回投影位置基 本相应,从 C T 照片 考查,存在着一定数 量的个体差异。另外, 在划定头针治疗线时, 应适当考虑颅骨的形 状。,为了取穴方便,“头针穴名标准化方案”将头皮分为额区、顶 区、颞区、枕区共4个区位,确定了14条标准治疗线。,额 区 (4条治疗线),顶 区 (5条治疗线),颞 区 (2条治疗线),枕 区 (3条治疗线),额,区,额 中 线 MS 1,额旁一线 MS 2,额旁二线 MS 3,额旁三线 MS 4,额,中,线,MS 1,神庭,在前头部, 自督脉神庭穴起 向下引一直线, 长 1 寸。,神庭:DU24, 前发

13、际正中直上 5 分处。,本线定位在 额部正中的发际 内,由前发际向 上 0.5 寸, 向下 0.5 寸,共 1 寸, 即神庭穴向下针 刺 1 寸。单线穴 区,归属于督脉。,醒神宁志,宣利窍道,癫痫、失眠等神志 疾病与头痛、鼻塞、咽 痛等头面五官病证。,额,旁,一,线,MS 2,眉冲,在前头部, 自膀胱经眉冲 穴起向下引一 直线,长 1 寸。,眉冲:BL3, 攒竹直上入发 际 5 分处。,本线定位在 “额中线”外侧,直 对目内眦角,前发 际上下各 0.5 寸。 即自眉冲穴起,沿 经向下刺 1 寸。左 右各一线,归属于 足太阳膀胱经。,宣肺化痰,宁心安神,咳嗽、气喘、心悸、 胸痹等上焦心肺疾病。,

14、额,旁,二,线,MS 3,头临泣,在前头部, 自胆经头临泣 穴起向下引一 直线,长 1 寸。,临泣:GB15, 瞳孔直上入发际 5 分处。,本线定位在 “额旁一线”的外 侧,直对瞳孔, 前发际上、下各 0.5 寸。即自头 临泣穴起沿经向 下刺 1 寸。左右 各一线,归属于 足少阳胆经。,健脾和胃,疏利肝胆,胃痛、腹胀、泄泻、 胁痛、黄疸等肝胆脾 胃疾病。,额,旁,三,线,MS 4,头维,在前头部, 自足阳明经头 维穴内侧 0.75 寸处向下引一 直线,长 1 寸。,头维:ST8, 额角发际上 5 分处。,本线定位于 “额旁二线”的外 侧,直对目外眦, 前发际上下各0.5 寸,即自头维穴 内侧

15、0.75 寸(神 庭穴与头维穴之 间的外1/4)处沿 经向下刺 1 寸。 左右各一线,归 属于足少阴胆经 和足阳明胃经。,益肾调经,清利下焦,崩漏、带下、遗精、阳 痿、癃闭、淋证等泌尿生 殖系统疾病。,顶 区 各 线 位 置 比 较,额中线,额旁一线,额旁二线,额旁三线,额区各线主治作用比较,额 中 线,神 志 头 面,额旁一线,上 焦 病 证,额旁二线,中 焦 病 证,额旁三线,下 焦 病 证,顶,区,顶 中 线 MS 5,顶颞前斜线 MS 6,顶颞后斜线 MS 7,顶旁一线 MS 8,顶旁二线 MS 9,顶,中,线,MS 5,百会,前顶,在头顶部, 即从督脉百会 穴至前顶穴之 间的线段,长

16、 1.5 寸。,百会:DU20, 前发际正中直上 5 寸,两耳尖连 线的中点。 前顶:DU21, 前发际正中直上 3.5 寸。,本线定位在 头顶正中线上, 自百会穴起向前 1.5 寸, 即百会 穴至前顶穴之间 的线段。单线穴 区,归属督脉。,平肝潜阳,益气升提,高血压、巅顶痛、阴 挺、脱肛、遗尿等肝阳上 亢或阳虚气陷的病证。,疏通经络,强健筋骨,腰、腿、足部的病证, 如瘫痪、麻木、疼痛等。,顶,颞,前,斜,线,MS 6,前神聪,悬厘,在头顶侧部, 从奇穴前神聪至颞 部胆经悬厘穴之间 所引的一条斜线。,前神聪:EXHNI, 百会穴前 1 寸 悬厘:GB6,在头 部鬓发上,当头维与 曲鬓穴弧形上 3/4 交 点与下 1/4 交点。,本线定位在 头面侧部,是从 头顶正中线斜向 头部侧面的一条 斜线,起始于前 神聪,终止于悬 厘穴。左右各一 线,贯穿督脉、 足太阳膀胱经和 足少阳胆经。,疏通经络,强健筋骨,自上而下分别主治下 肢、上肢和面部的瘫痪, 关节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