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8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935986 上传时间:2018-12-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8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8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8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8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8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8(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全教育学习是提高员工安全防范意识的重要措施。“百日安全活动”开展以来,保卫部从自身着手对本部门所有员工开展集中安全教育培训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7-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写在答题卡上2.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1项是符合题意的。)1.老师在介绍某处原始文化遗址时出示了下面几幅图片,此文化遗址最有可能是()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 D.半坡遗址2.据史记记载,禹年老时,

2、推荐伯益作为继承人,但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从材料中能得到的准确信息是()A.伯益建立夏朝 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C.夏朝建立标志我国封建社会开始 D.启是夏朝第一代君主3.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文物反映了商周时期手工业发展水平的是()A. B. C. D.4.(2016青岛学业考)史记记载:“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主)。”该材料说明东周时期()周天子威望下降 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命令 诸侯之间经常进行争霸战争 最终秦国完成国家统一A. B. C. D.5.(2017资阳期末)“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

3、人得坐家”是一首咏史诗的前两句。该诗咏叹的我国古代历史时期是()A.远古时期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D.三国时期6.下面哪一项能够佐证右图孔子“万世师表”(千秋万代老师的楷模)的称号()A.提倡“为政以德”B.主张以“德”教化人民C.主张以“礼”治国D.主张“有教无类”7.历史影视作品是对历史进行的艺术加工,但必须尊重历史事实。下列情节与秦朝的历史事实不符合的是()A.秦始皇让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万里长城B.商人张三前往咸阳城做生意,随身携带了很多圆形方孔铜钱C.小吏李四用小篆誊抄了一张政府告示,呈交给县令大人过目D.王五去世后,他儿子世袭了他的职位当上郡守,负责地方政务8.秦帝国的横空

4、出世和顷刻间灰飞烟灭的命运,令人叹息。最后秦朝统治者向谁投降()A.项羽B.陈胜C.吴广D.刘邦9.诏令劝农薄赋徭,躬行节俭尚廉潮。生民养息人丁旺,强国富民兴汉朝。诗句歌颂是()A.大禹治水B.秦灭六国 C.文景之治D.光武中兴10.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大一统的皇帝是()A.秦始皇B.汉武帝 C.唐太宗D.宋太祖11.东汉后期,政治黑暗最突出的表现是()A.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强 B.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斗争C.皇帝昏庸愚昧,不理朝政 D.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12.“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即按书写需要裁好的丝织品)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乃造

5、意(发明、创造)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文中的记载是下列哪一人物的发明()A.贾思勰 B.蔡伦 C.张仲景 D.华佗13.东汉末年,经过长期的军阀混战,相互兼并,于公元3世纪20年代,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其中在北方建立政权的都城是()A.成都B.长安C.洛阳D.建业14.抓住特征,根据独特之处来加深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比如383年、494年等都是“一肩挑两头”(中间一个数,挑左右两个相同的数)的年代。你会把383年和哪一场战役联系在一起()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D.城濮之战15.(2017龙岩期末)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曾统一过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有()氐

6、族 羌族 鲜卑族匈奴族A. B. C. D.16.某电视剧摄制组布置了一个三国初期曹植的书房道具,其道具有四样,根据你学过的历史知识判断,其中错误的是()A.书桌上有纸张 B.墙上有临摹的洛神赋图C.书桌上放着一盘葡萄 D.书架上有一本史记17.我们的祖先创造的文化被后人称为“农耕文化”,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是我国古代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农耕文化的特点有()种植农作物 饲养家畜 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普遍使用打制石器A. B. C. D.18.诗经国风卫风木瓜载到:“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据考证,该诗为赞美齐桓公帮助卫国人打败狄人(北方游牧民族)而作,印证了齐桓公“尊王

7、攘夷”的政治策略。与以上信息相关的史实是()A.春秋争霸 B.牧野之战 C.长平之战 D.桂陵之战19.古诗有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可西汉张骞不畏雄关险阻,为丝绸之路的开辟作出了重要贡献,丝绸之路的正确路线是()A.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安息大秦B.长安河西走廊安息今新疆境内大秦C.洛阳安息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大秦D.洛阳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安息大秦20.2016年1月24日,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栏目组走进医圣祠,围绕中医祖庭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讲述医圣祠国宝档案与传奇。请问我国的“医圣”是()A. 董仲舒 B.蔡伦 C.华佗 D.张仲景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21(5分

8、),22(14分),23(11分)共30分)21.材料一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摘自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垄断在贵族手中的文化教育逐步扩展。有些人创立学说,广收学生,大办私学。(1)材料一 反映出董仲舒的主要主张是什么?该主张的提出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2)材料四中“创立学说,广收学生,大办私学”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是谁?(2分)22.纵观中国历史,历朝历代中央政府都采取措施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维护了国家统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罢兵西归封诸侯,班赐宗彝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

9、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史记周本纪(1)材料一反映出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西周实行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4分)材料二秦朝行政管理系统示意图(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始皇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在中央和地方分别采取的措施。(4分)材料三史书记载:汉初在沿用秦地方管理制度外,还分封了一些诸侯王国。诸侯王的权力很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诸侯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3)材料三所反映的问题后来对中央政权造成什么影响?汉武帝为消除这一影响在政治和思想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6分)2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时期,王朝更替,政权分立

10、,江南得到开发材料一(1)哪一战役奠定了材料一中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孙权建立了图示中哪个政权?(写字母)结束三国鼎立局面,实现短暂统一的是哪一朝代?(3分)材料二东晋政府对待侨流的政策:建立侨郡县,承认流人为侨人,给予侨民以持白籍、免除税役的权利。到梁代,(姑苏)附近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了。 万绳楠江东侨郡县的建立与经济的开发J.中国史研究,1992年(2)从材料二中得出什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田美土肥之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2分)材料三北魏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崤函帝宅,河洛(今洛阳一带)

11、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移风易俗,信为甚难。”魏书任城王传(3)材料三反映了孝文帝为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而采取了什么重要举措?举两例说明“移风易俗”的具体表现。孝文帝的这些改革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历史作用?(4分)(4)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归纳推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终走向统一的因素。(2)答案1-5 DBDBC 6-10 DDDCB 11-15 DBCCD 16-20 BAAAD21.(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2)孔子。22.(1)制度:分封制。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2)措施: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

12、事和监察事务。地方上,建立郡县制。(3)影响:诸侯王国威胁中央集权。(意思相近即可)措施:政治上:实施“推恩令”;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3.(1)赤壁之战。C。西晋。(2)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北人南迁)。(意思相近即可)(3)措施:迁都洛阳。表现: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历史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增强了北魏的实力。(4)因素:国家局部统一;江南地区的开发;民族融合。(任意两点即可)在治安防范工作中保卫部要求治安员按照“全覆盖、零容忍”的工作原则,明确责任、清晰目标,坚持对重点要害部位进行“地毯式”巡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