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周口店的北京人课件3中图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935657 上传时间:2018-12-15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2.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周口店的北京人课件3中图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周口店的北京人课件3中图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周口店的北京人课件3中图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周口店的北京人课件3中图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周口店的北京人课件3中图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周口店的北京人课件3中图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周口店的北京人课件3中图版(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第一课:周口店的北京人,你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美丽传说?,亚当与夏娃,女娲造人,在这些传说你同意吗?科学家认为人类从哪里来的?他们的依据是什么?,学习目标,1了解元谋人、北京人的生存年代及其遗址发现地点。 2通过分析北京人的体质,理解“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3知道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理解北京人过群居生活的原因。,云南元谋人 (约170万年前),二、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北京人 北京西南周口店 (约70万20万年前),远古人类遗址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流域,中国“元谋人”,元谋人牙齿化石,距今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发现地点:云南元谋,1、元谋

2、人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元谋人制造、使用的石器,元谋人用火的灰烬,说明元谋人已经能制造石器和使用火,北京人遗址外观,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西南约50公里,房山区周口店村旁的龙骨山上。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929年北京人遗址考古挖掘现场,2、北京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全貌,第一块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发现点,裴文中,北京人制造石器想象图,北京人已经能够制造和使用石器。他们从河滩上捡来鹅卵石,从山上捡回石块,经过打制,做成粗糙的石器。这种粗糙的打制石器被称为“旧石器”。,北京人制造、使用的石器,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北京人用火想像图,北京人山洞里6米厚的灰

3、烬,4、煤的自燃,2、雷电生火,3、偶然碰撞生火,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 火种从哪里来?,1、森林自燃生火,3、群体居住和劳动,北京人劳动图,北京人用石器把树枝砍削成木棒,他们使用这些简陋的工具去狩猎。妇女则更多是从事采集,以获得食物,维持生存。,北京人狩猎和采集想象图,依照现代人的审美观点来看,她算美女吗?,哪些地方最需要“整容”?,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前额低平,嘴巴前伸,眉骨突出,北京人头部复原像 (旧石器时代早期 女性),头部,上肢,下肢,与现代人极为相似,与现代人无多大区别,前额低平,眉骨突出,嘴巴前伸,牙齿粗大,个子稍矮,骨骼粗壮,其他,像人,像猿,猿人,烧烤食物,照明

4、、御寒,驱赶野兽,火的作用,火的使用提高了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元谋人,生活的时代和地域 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 火的使用和意义,北京人,我国境 内的远 古人类,人类的起源:约300万年前,人由类人猿进化而来,元谋人,北京人,1、狩猎、采集 2、使用工具旧石器时代 3、使用天然火 4、群居,使用天然石器、天然火,170万年前(最早),70万20万年前,云南元谋县,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类似古猿,保留古猿特征,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1.据报道,安徽发现的繁昌人距今大约有180万年。如果这一结论确凿的话,可以把中

5、国已知最早人类的历史向前推进( ) A.10万年 B.20万年 C.100万年 D.110万年 2如果从特征上来判断是不是“北京人”,你判断的理由中不会有( ) A能够直立行走 B上肢与现代人相似 C模样和现代人差不多 D头部保留着猿类的一些特征,A,C,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 材料二 在北京人生活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木炭和几处比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兽骨和树籽等。 请回答: (1)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的环境下,北京人怎样才能够生活下去? (2)材料二证明了什么?它所证明的事实有何意义?,北京人只能过群居生活,证明了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火的使用提高了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意思相近即可),要把75岁当做57岁来过 。 裴文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