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北方的民族交融》课件 中图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935295 上传时间:2018-12-15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1.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北方的民族交融》课件 中图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北方的民族交融》课件 中图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北方的民族交融》课件 中图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北方的民族交融》课件 中图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北方的民族交融》课件 中图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北方的民族交融》课件 中图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北方的民族交融》课件 中图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古代的许多少数民族,比如:五胡匈奴、鲜卑、氐、羯、羌现在还能见到吗?他们都到哪里去了呢?,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生于467年,卒于499年,他四岁即皇帝位。即位19年时,冯太后去世,开始独揽朝政。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魏书说他“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意,览之便讲,学不师授,探其精奥才藻富瞻,好为文章,诗歌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一、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平城,洛阳,请思考: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呢?迁都有什么影响呢?,孝文帝 迁都洛阳,原因,影响

2、,北魏定都平城,那里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为孝文帝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洛阳龙门石窟,制度方面,婚姻方面,服饰方面,语言方面,礼法方面,姓氏方面,二、孝文帝改革采取汉化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用汉制,学汉礼,因为自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北魏王朝注意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风气,所以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想一想: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是为什么?,孝文帝改革改革的作用:,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生活上,胡汉杂居,汉人胡

3、食,胡人汉服 汉人胡服,就座方式改变,就座方式:,“席地而坐”,胡床,北朝的更替,北魏,东汉,魏,蜀,吴,西晋,十六国,东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宋,齐,梁,陈,南朝,北朝,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改革措施,影响:这些措施促进了 。,439年, 族建立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民族融合成为趋势。, 把都城从平城迁至 。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 ,禁用 : 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 服饰; 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 姓氏; 鼓励鲜卑贵族与 联姻; 采用 的官制、律令; 学习 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鲜卑,洛阳,汉语,鲜卑语,汉族,汉族,汉族贵族,汉族,汉族,民族大融合,知识梳理 总结提高,孝文帝,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