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护员培训心肺复苏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1935283 上传时间:2018-12-15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4.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救护员培训心肺复苏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救护员培训心肺复苏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救护员培训心肺复苏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救护员培训心肺复苏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救护员培训心肺复苏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救护员培训心肺复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救护员培训心肺复苏(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心肺复苏,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训练中心,2,心肺复苏的重要性,你是否知道?,心搏骤停87.8%发生在医院以外,没有医务人员参加抢救 35-40%心搏骤停的人经现场及时心肺复苏可以挽救生命,3,4,18秒后脑缺氧 30秒后昏迷 4-6分钟后脑细胞开始不可逆的损伤 10分钟后脑细胞全部死亡,一旦呼吸心跳停止,时间就是生命,抢救呼吸心跳骤停伤病员的时间,5,黄金4分钟,6,心肺复苏的适应症 呼吸、心跳骤停的人员,危重急症 急性冠脉综合症等 意外伤害 溺水、触电、急性中毒、窒息、严重创伤 灾害事故 火灾、地震、爆炸,7,急救生存链,第一环 立即识别心脏骤停并启动急救系统 第二环 尽早进行心肺复苏,着重

2、于胸外按压 第三环 快速除颤 第四环 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 第五环 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8,第一环 立即识别心脏骤停并启动急救系统,9,一旦发现有人倒地,判断意识轻拍重唤,确定有无呼吸,10,表明身份 指定专人拨打急救电话 寻求他人帮忙 取AED(除颤仪),迅速呼救,11,第二环 尽早进行心肺复苏,着重于胸外按压,C 胸外心脏按压 A 打开气道 B 人工呼吸,12,按压定位: 胸部正中乳头连线水平(胸骨下12处),C胸外心脏按压,13,腕、肘、肩关节垂直 髋关节为支点 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 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 按压与放松时间相等 按压快速、有力、匀速 胸壁充分弹性复位 按压30次吹气2次,

3、胸外心脏按压要点,14,A开放气道,仰头举颏法 下颌角和耳垂连线与地面垂直,15,为什么开放气道,伤病人无意识时肌张力下降或消失,导致舌根后坠,阻塞气道,16,取出异物,迅速取出口腔异物,成人用食指(婴儿用小指) 将异物钩出,勿将其推入气道更深处,并防止 患者反射性闭嘴咬合,伤及救治者手指,17,头部后仰的角度,18,B 人工呼吸,19,人工呼吸的要点,仰头举颏法打开气道 吸气 捏紧伤病人鼻翼 张大口包紧其口唇 吹气时间1秒以上,20,口对口人工呼吸,口对口鼻人工呼吸,口对呼吸面罩人工呼吸,21,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 比例为30:2,22,第三环 快速除颤,23,心脏停止跳动时的一种状态;

4、心肌快速、无规律地每分钟数百次蠕动; 不能形成有效血液循环; 心脏经过数秒至数分钟的室颤后完全静止。,什么是室颤,24,除颤的原理,瞬间强大电流通过心脏,终止室颤,窦房结重新发出冲动,心脏恢复跳动,25,AED操作程序,第一步 接通电源 第二步 安放电极 第三步 分析心律(自动) 第四步 电击除颤 完成电击后继续CPR,2分钟后,AED自动重新开始心律分析,若心律仍为室颤,AED仪会发出提示,进行第二次除颤,26,早期除颤的重要性,每延迟1分钟除颤, 复苏成功率即减少7-10%,27,第四环 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ACLS),专业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通过输液用药进行的抢救治疗,28,第五环 综合

5、的心脏骤停后治疗,29,心肺复苏有效指征,面色由苍白或青紫转红 脉搏、呼吸恢复 瞳孔由大变小 眼球活动,手脚抽搐 开始呻吟等,30,终止心肺复苏的条件,伤病人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 专业医务人员接替抢救 医务人员确定被救者死亡 救护人精疲力尽不能继续进行心肺复苏,31,注意事项,胸外心脏按压操作不标准常会导致肋骨骨折、气胸、血气胸、肺挫伤、肝脾破裂伤等,32,儿童心肺复苏胸外心脏按压,按压部位:胸部正中乳头连线水平 按压方法:单手或双手掌根 按压深度:约胸廓前后径至少1/3 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钟 按压与吹气之比: 30:2,33,儿童心肺复苏人工呼吸,气道打开60度 频率12-20次/分钟 (约3-5秒吹气一次) 胸廓隆起即可,34,判断意识 拍打婴儿足底 观察有无反应,婴儿心肺复苏,35,按压部位:胸部正中乳头连线下方 按压方法:用中、无名指按压 按压深度:约胸廓前后径至少1/3 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钟 按压与吹气之比30:2,胸外心脏按压,36,人工呼吸,气道:打开30度 方法:口对口鼻 频率:10-20次/分钟 吹气量:胸廓隆起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