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教案76547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930000 上传时间:2018-12-1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五从军征教案76547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十五从军征教案76547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十五从军征教案76547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十五从军征教案76547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十五从军征教案76547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五从军征教案7654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从军征教案76547(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十五从军征教学安排说明 章节题目 十五从军征学时分配:两课时第一课时:一、简介汉乐府第二课时 二、翻译并分析课文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课堂教学方案授课类型:理论课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 想象,揣摩

2、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教学内容及安排:教学准备:学生:读通诗句,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教学过程:一、了解汉乐府:1、导言:继诗经、楚辞之后,两汉乐府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壮丽的 景观,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两汉乐府诗以其匠心独运的立题命意,高超熟练的叙事技巧,以及灵活多样的体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新的范本。两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

3、乐府民歌。乐府诗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2、两汉乐府诗表达的思想主题 :(1)苦乐不均、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人民苦难的真实写照 “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 妇病行“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孤且寒。有过慎莫笪笞。” 孤儿行“头多虮虱,面目多尘,” “愿欲寄尺书,将与地下父母。” 东门行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丑恶腐朽的揭露讽刺相逢行 “黄金为君门

4、,白玉为君堂,堂上置樽酒,作使邯郸倡,中庭生桂树,华灯何煌煌。”陌上桑羽林郎(2)两性之间爱与恨的坦率表白 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长篇叙事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3)战争和徭役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战城南“野死不葬乌可食” 十五从军征 “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古歌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4)表现乐生恶死的倾向二、解诗题 :在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从军征,被

5、征到军队里打仗)。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乐府诗集,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作者。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四、理解并分析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的叙事诗,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译文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

6、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鉴赏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开篇便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 这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

7、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体会一下这位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的老兵, 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欣喜) 虽然历经了艰辛,但终归活着回来了,这毕竟是件可喜的事。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主人公的思想脉络由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进入邈邈旷野、漫漫古道,对亲人家园的现状由茫然无际的想象到急切地、盼知又怕知地询问, 可是,“乡里人”的回答却如站在雪地里浇下的一盆冰水:“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在这动乱的年月,我的亲人们竟无一幸存者?多少年来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 假如你是乡里人,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老兵这个消息呢?不仅是乡里人,连我们每一个

8、人心里也是充满悲伤, 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由远及近,走近自家小院,他看到的是什么呢? 摆在他面前的现实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遥看到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作者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更其形象,倍伤人心神。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 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

9、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苦苦思盼的亲人成了荒野枯骨,曾经热闹的家园也是一片荒凉破败,这真是久而不归,归而不见啊,这番荒凉的景象,怎不让人悲伤难过呢!(悲)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想象中。我采下野葵做了一顿饭,放在地上。我看到爹娘在一旁,兄弟在一旁,快乐地谈笑。但一转眼,却什么也没有了。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人民的不幸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动乱,面对这一切,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泣)诗的最后两句于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

10、出门东向看,我衣。”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诗的最后两句于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有看到。他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低声哭了起来 “泪落沾我衣”五个字,饱和了多么丰富、多么深厚、多么沉痛的感情内涵啊! 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主人公和他的家的相互映衬的叙写,把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水平都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还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没有服兵役的亲人们,坟上松柏都已葱葱郁郁,可以想见他们生前贫寒凄

11、苦的生活还不如每时每刻都可能牺牲的士卒。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小结,升华主题: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凉,了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这些又归结为表现揭露黑暗社会现实的诗之主题。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1、这就是这位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读出

12、老兵从喜到悲再到泣的回乡历程。2、像十五从军征这样,描写战争题材的古诗还有很多,我们再来体会一下。3、现在你对战争有了什么认识?4、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是从古至今咱们每一个老百姓的心愿。但是即便在今天,在这个看似和平的世界上,仍有很多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经历着战争,你想对他们说什么?五、板书设计喜-悲-泣六、作业:将本文改写成小故事。 教学安排说明章节题目:十五从军征学时分配:一课时本课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乐府及乐府诗;2、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3、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4、了解古代兵役制度

13、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课 堂 教 学 方 案课题名称:十五从军征教学时数:一课时授课类型:理论课教学方法及手段:读议讲探究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乐府及乐府诗 2、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3、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4、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大意,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2、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使学生认识战争的残酷,增强和平意识。教学难点:

14、1、从文章朴实的语言中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主题。 2、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教学内容及安排:一、导入: 同学们,战争从古到今,在人类历史上可以说不计其数,有人曾做过这样的统计,在人类五千年文明史里,和平年只有392年,打个比方,如果把五千年看作一天的话,一天中有23个小时在打仗。我国古代战争的频繁,同样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十五岁从军到头发苍白才拖着伤残的身躯回到故乡,这又是怎样的悲剧,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战争题材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二、乐府简介 (一)乐府 两汉乐府指音乐机关。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 演奏新的歌舞外,又收集民间的歌辞入

15、乐。汉书 艺文志:“自孝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汉武帝采诗,除为考察民隐外,亦在丰富乐府的乐章,以供娱乐。六朝时,乐府乃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二)汉乐府诗 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木兰辞 乐府三绝:孔雀东南飞木兰辞唐韦庄秦妇吟 1、类别贵族文人所作之颂歌 军乐 民间的歌辞,内容多为反映当时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感情; 有写心志、抒情思、叙宴游、发怨愤,言战争行役等 2、题材内容 反映战争、徭役的痛苦 战城南反映汉代人民那种惨痛的战争生活非常深刻。诗的前幅描写激战的荒凉恐怖“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烏可食”,后幅则写平民为战争而荒废耕作“禾黍而穫君何食”,因而发出怨言, 暴露战争苦痛生活的写实诗篇。东光反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