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课教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928285 上传时间:2018-12-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课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课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课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课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课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课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课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课导学案1.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 积累实词,提高学生文言翻译能力。(2) 深刻领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在复习中强化学生认识客观环境与主观因素对人成才的影响。(3) 复习本文举例论证、道理和正反对比论证以及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了解掌握层层深入的论证结构。2.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学案课前热身(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四书章句集注。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邹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被尊为亚圣,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其思想核心是:仁义”,主张施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其哲学思想是

2、“性善说”。著有孟子一书。(二)、解词1、畎亩 :田间,田地 2、举 :举用,选拔 3、空乏:资财缺乏,即贫困 4、动心:使心惊动 5、曾益:增加。曾,通“增”,增加 6、恒:常7、过:过失,此处是有过失的意思 8、衡:通“横”,梗塞 ,指不顺9、作:作为,奋起 10、征:征验。此处有表现的意思。 11、色:面色 12、入:在里面。指国内。13、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弼 14、出:在外面。指国外 15、喻:了解,明白 16、苦:使受苦 17、劳:使劳累 18、饿:使饥饿 19、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20、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三)、原文填空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

3、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作者承上文例证启下文道理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历那些磨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4、经历磨难的好处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二、导学案复习讲解内容解析第一部分(1段):列举六位古代名人的事例,说明造就人才必经一番艰苦磨练。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1.文章第一段用排比的修辞列举的六位历史人物的共同点是什么?列举他们的事例有何作用

4、?答:共同点:六个人都出身卑微贫贱,后经历磨难最终而成大业。作用:为证明中心论点提供事实论据,使论证更有说服力。第二部分(2段):论述人要成就大业,必须在思想、生活、行为方面经历艰苦的磨练。 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从客观证明了人要有所作为必须在思想、生活、行为方面接受艰难甚至痛苦的磨难。1.大任是指治理天下的任务。2.“是人”既指上述六人,又不限于他们,还包括其他能担任“大任”的人。这样就把个别命题变成一般命题了。这句话在文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3.孟子认为上天要把重任交给某个人,必须从哪些方面磨练他,磨炼的好处是什么? 思想、内心苦其心志;身体、生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为行拂乱其

5、所为;好处:使他内心警觉,性格坚韧,意志坚强,增长才干(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是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第三部分(3.4段):从正面讲人必须经历挫折、困苦才能有所作为。反面由个人成才推广到治理国家,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练的重要性,归结中心论点。 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1.人要成才主观的第一个因素是:知过能改。2.改的先决条件是?孟子认为人总是要犯错误的,但错误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起来,从而改正错误。但这种变化不是无条件的,变化的条件是通过主观的思想斗争。要有积极进取之心,有改正错误的意愿,能够不断地总结犯错误的经验教训,并不断改正。3. 3段的内部层次:第一层:“人恒过.而后喻”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

6、于忧患。第二层: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从个人作为推论到国家治理,一正一反,相得益彰。第二课时1、 导学案课前热身背诵课文及解词。二、导学案整体复习(1) 回答问题:1.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条件的?(1) 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客观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 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2) 主观条件起决定作用,可改变不利的客观的条件,化不利为有利。客观条件也不可忽

7、视,有时也起至关重要的作用。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侧重论述了哪个方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侧重于“生于忧患”。3.本文是作者孟子针对什么问题提出的? 造就人才,治理国家。4.孟子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里“入则无法家拂士”导致国家灭亡很好理解,而“出则无敌国外患”为什么会导致国家灭亡呢?如果没有敌国的侵扰,国君就会安于享乐,放松警惕,同样也会导致国家灭亡。5. 学过本文,你获得哪些启示?示例1: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在现代社会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时刻保有忧患意识,经受历练,方能战胜逆境获得成功。在个人成才的路上,既要重视客观条件的重要作用,又要在主观上

8、艰苦奋斗。主客观条件相结合,才能成才。示例2:(1)首先人生的道路是不平坦的,有理想的人不仅要树立雄心壮志,还要随时准备去经受各种各样的磨难,诸如苦难,挫折,贫贱,屈辱,失败等,要勇于正视现实,接受现实,做生活的强者。(2)另外,还应更深刻地认识问题的另一面,即人生的艰难困苦和挫折对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来说,它不仅仅是一杯苦酒,还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有不平常的事,才有不平凡的人,正如孟子所说,逆境和磨难可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3)相反,顺境和安乐常常使人堕落腐化,一事无成以至于毁亡。在人如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这样,只有奋发图强,艰苦奋斗才能振兴和腾飞。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与个人与国家

9、都具有普遍意义,你还知道哪些古今中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故事?答:越王勾践在患难中至死不渝,卧薪尝胆,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论证“生于忧患”的道理。但后期沉溺于安乐中,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7、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已经不再有孟子所说的“忧患”了,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本文所讲的内容在今天是否还有现实意义?答: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认识到现代社会仍有各种困难和挫折,获得成功仍需主观努力。8、本文写作特色: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论证结构:层层深入。三、导学案巩固练习1、文章第一段用排比的修辞列举的六位历史人物的共同点是什么?列举他们的事例有何作用?2.文章第二段讲到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个人时

10、,其人必须要经受哪几个方面的考验磨练,有什么好处? 3.一个人成才需要诸多因素,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孟子认为造就人才所需要的条件? 4. 孟子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里“入则无法家拂士”导致国家灭亡很好理解,而“出则无敌国外患”为什么会导致国家灭亡呢?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侧重论述了哪个方面?6.本文是作者孟子针对什么问题提出的? 7.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已经不再有孟子所说的“忧患”了,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本文所讲的内容在今天是否还有现实意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基础知识测试(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 。孟子:名 ,字 , 时期邹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政治家、 ,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 家大师,被尊为亚圣,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二)、解词1、畎亩: 2、举: 3、 空乏: 4、动心: 5、曾益: 曾, 6、恒:7、过: 8、衡:9、作: 10、征: 11、色: 12、入:13、拂士: 拂, 14、出: 15、喻: 16、苦: 17、劳: 18、饿: 19、法家: 20、敌国:(三)、原文填空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2、作者承上文例证启下文道理的句子是: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历哪些磨砺: 。4、经历磨难的好处是: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