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无砟轨道施工及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1927173 上传时间:2018-12-15 格式:PPT 页数:109 大小:7.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型无砟轨道施工及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型无砟轨道施工及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型无砟轨道施工及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型无砟轨道施工及_第4页
第4页 / 共109页
型无砟轨道施工及_第5页
第5页 / 共10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型无砟轨道施工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型无砟轨道施工及(10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石家庄铁道学院,CRTSII型板式无砟轨道施工及组织,无砟轨道施工讲座,内容提要,1 概述 施工控制测量 桥上无砟轨道施工工艺 路基上无砟轨道施工工艺,1 概述,无砟轨道施工主要涉及桥面验收及交接、线下工程稳定性评估、布板软件计算、无砟轨道各施工工序等四个方面内容。 轨道板铺设常用方法又包括:临时轨道法、施工便道法、移动门吊法。,1.1.1 轨道板铺设常用方法 1)临时轨道法,2018/12/15,时速350km客运专线CRTS型板式无砟轨道成套施工技术及关键设备,4,1.1 轨道板铺设方案及其比较,1.1.1 常用施工方法 2)施工便道法,5,1.1 轨道板铺设方案及其比较,1.1.1 常

2、用施工方法 3)移动门吊法,6,1.1 轨道板铺设方案及其比较,1.1.2 常用方法比较和选择 1)施工难度角度 移动门吊法难度最小。 2)成本控制 移动门吊法施工便道法临时轨道法。 3)进度指标 临时轨道法移动门吊法施工便道法 1.3 采用移动门吊法施工进度指标确定及施工区段划分,7,1.1 轨道板铺设方案及其比较,1.1.3 采用移动门吊法施工进度指标确定及施工区段划分 为了保证施工进度,分白天和夜晚两班进行施工。 根据目标工期、设计图纸、机械设备数量与性能等资料合理计算轨板输送距离。 根据输送距离结合下部结构的施工场地,设若干轨道板临时存放场进行施工,减少后期轨道板运输供应环节,缩短供应

3、时间。 轨道板运输距离不宜过长,因为运输距离过长不能保障材料供应。同时,轨道板运输距离也不能过短,因为运输距离过短则区段划分太多,设备投入加大或设备倒运频繁,施工组织难度加大。,8,1.1 轨道板铺设方案及其比较,本文重点介绍CRTSII型无砟轨道移动门吊法的施工及组织。,1.1 轨道板铺设方案及其比较,1.2.1施工前应根据施工内容获取相关施工设计文件。 1.2.2施工文件含标准设计图纸、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和线下施工单位提供的CPI、CF II控制网复测成果报告、线下工程沉降变形分析评估报告、线路中桩表、水准点表、线路高程及中线竣工测量资料等。 1.2.3设计文件包括线路平面图、线路纵断面图,

4、车站平面布置图、线路诸表、桥梁平纵断面布置图、无缝线路铺设图、设计说明和相关专业设计图等。 1.2.4施工设计文件必须经过审查核对后方可使用。,1.2 施工文件,1.3.1施工前,应熟悉经批准的施工设计文件,收集与轨道工程施工有关的线下工程竣工资料、施工记录及变更设计文件,并复核。 1.3.2施工调查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调查沿线交通、水源、电源、地方材料、劳动力资源等情况。 2落实钢轨、轨道板、轨枕、道岔、扣配件等主要材料来源。 3核查沿线的各种电力、通讯线路和临时建筑物等建筑限界。,1.3 施工调查,4收集沿线水文气象资料及环境等有关情况。 5了解可作为钢轨铺设基地和停留工程列车的条件。选

5、排进料通道和卸料、存料场地。 6调查与既有线接轨点及相邻车站情况,如线路标准、客货流量、车站股道数量等。 7了解与轨道工程有关的线下工程施工进度,分析轨道工程进度计划实施的可行性。,1.3 施工调查,1.4.1轨道工程施工前应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对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及进度计划提出明确的要求。当施工组织设计在实施过程中发生变化时,应及时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 1.4.2 施工单位应提前编制无砟轨道各分项工程、各工序的工艺细则,长大隧道、特大桥、过渡段等特殊地段的施工方案。 1.4.3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主要依据下列资料编制: 1)施工合同。 2)设计文件。,1.4 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6、3)施工调查资料。 4)企业资源配置及施工水平。 1.4.4 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l 编制依据从原则。 2 工程概况。 3 施工总体方案。 4 大、小临工规划(轨枕和轨道板预制场、混凝土拌合站、过渡工程、水、电、道路、通讯,临时房屋等)。 5 项目机构设置及职责分工。 6 劳动力组织及人员配置计划。 7 机械及检测设备调配计划。,1.4 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8 材料供应计划。 9 施工进度计划。 10 工程运输计划。 11 施上测量方案。 12 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13 主要施工工艺及方法。 14 工期保证体系及措施。 15 安全保证体系及措施。 16 质最保证体系、创

7、优规划及措施。 17 文明施工和环保体系及措施。 18 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1.4 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1.4.5当设计发生变更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应及时进行调整。 1.4.6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和调艳后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应报送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审批后实施。,1.4 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1.5. 1 施工人员应进行岗前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 1.5.2 无砟轨道施工应采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性能可靠的无砟轨道成套施工装备。 1.5.3 施工前应根据质量控制需要设置检测机构,并配备相应的检测设备。 1.5.4 施工检测设备主要包括:无砟道床混凝土质量和绝缘性能检测设备,水泥乳化

8、沥青砂浆检测设备,高精度测量控制系统等。 1.5.5 各施工检测设备在使用前应经有资质的检验,单位校验并鉴定,不合格者不得使用。,1.5 施工人员培训及机械设备准备,1.6.1 无砟轨道施工前,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段对混凝土支承层、混凝土底座、桥面保护层及抗剪凸台、混凝土道床板浇筑或轨道板铺设、水泥乳化沥青砂浆灌注等重要分项工程和关键工序进行工艺性试验。 1.6.2 工艺性试验应包括工装设备的安装、调试和试运转。 1.6.3 在工艺性试验过程中,应强化学习和贯彻各项标准和技术指南,确定施工方法。施工工艺流程、质量控制措施、试验检测手段,合理配置劳动力及组织物流,检验所配备工装设备的施工能力。

9、1.6.4 工艺性试验工程应经检验评估合格、确认施土工艺可靠后方可全而展开正线无砟轨道施工作业。,1.6 工艺性试验,线下工程竣工测量,线下工程主体验收合格,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线路基桩和相关资料交接,资料复核,线路基桩复测,路面状态检查,沉降变形分析评估,合格,检查结果评估,完成交接手续,满足设计要求,不合格,不满足设计要求,1.7 无砟轨道铺设前与线下工程工序交接,1.7.1无砟轨道工程施工前与线下工程工序交接程序见图1.7.1。 1.7.2 无砟轨道施工对桥梁的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桥面中线、高程、宽度及平整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其施工允许偏差应符合规定。 1.7.2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

10、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价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期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1.7 无砟轨道铺设前与线下工程工序交接,1.7.3 桥涵主体上程完上后,沉降观测期一般应不少于6个月;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区段的桥梁,沉降观测期应不少于2个月。观测数据不足或一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 1.7.4 隧道主体工程完工后,变形观测期一般不应少于3个月。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 1.7.5 路基、桥涵、隧道沉降变形观测资料应齐全、翔实、规范,符合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

11、指南铁建设2006128号)的规定,并及时整理、汇总分析,提交相关单位作为轨道铺设条件评估的依据。,1.7 无砟轨道铺设前与线下工程工序交接,1.7.6无砟道床施工前应由建设、设计、咨询、施工和监理单位组成的验评小组对沉降变形观测资料进行分析评估,并提出分析评估报告。 1.7.7无砟轨道施工单位接收经评估合格的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报告后方可进行无砟轨道施工。 1.7.8无砟轨道施工前,线下工程主体应全部完工,并经检验合格。 1.7.9无砟轨道工程与线下工程工序交接应在轨道工程施工一个月前进行,并应成立专门的线路交接小组。线下单位应向轨道施工单位提交线下构筑物竣工测量资料、桩撅和与轨道工程有关的

12、变更设计、线下工程施工质量检验合格报告等资料。,1.7 无砟轨道铺设前与线下工程工序交接,1.7.10无砟轨道施工前应接收线下工程移交的CP I、CP I I控制网及竣工测量资料,并复测CP I、CP II控制网、中线桩和路面(含路基面、桥面和隧道仰拱填充层顶面)高程、平整度及几何尺寸等,核实中线和高程贯通情况 。复核时发现与设计不符时应及时联系有关单位予以解决。 1.7.11 无砟轨道施工对路基的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基床表层级配碎石压实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2 路基面中线、高程、宽度及平整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其施工允许偏差应符合表1.7.11的规定。,1.7 无砟轨道铺设前与线下工程工序

13、交接,表1.7.11路基面中线、高程、宽度、平整度允许偏差,1.7 无砟轨道铺设前与线下工程工序交接,表1.7.12 桥面中线、高程、宽度、平整度允许偏差,1.7 无砟轨道铺设前与线下工程工序交接,1.7.12 无砟轨道施工对桥梁的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桥面中线、高程、宽度及平整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其施工允许偏差应符合表1.7.1的规定。 2 桥面防水保护层表面应平整密实、流水畅通, 不得有疏松、起砂、脱皮、损伤等现象。周边新旧混凝土粘结牢固、密贴。保护层的平整度允许偏差:3mm/1m 1.7.13 无砟轨道施土对隧道的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隧道底板及仰拱填充层表高程和横向坡度应符合设计

14、要求,高程允许偏差为15mm。坡面应平顺,确保水流畅通、不积水。 2 隧道中线允许偏差应符合设计要求。,1.7 无砟轨道铺设前与线下工程工序交接,2. 1一般规定 2.1.1 线上下工程完.工.后,线下施工单位应向无砟轨道施工单位移交线下工程控制测量成果资料及控制桩点。 1 移交的侧量成果资料应包括: 1)设计移交的CP, CP控制点坐标成果和施工单位的加密的导线或GP5控制点坐标成果表及点之记; 2)设计移交的二等水准点和施工单位的加密水准点成果表及点之记;,2 施工控制测量,3)相应的测量成果报告 2 移交的控制测量桩点应包括: 1)设计移交的CP, CP控制点坐标成果和施工单位的加密的导

15、线或GP5控制点 2)设计移交的二等水准控制点及施工单位增设的水准点。 3交桩一般由建设单位主持,线下工程施工单位、无砟轨道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共同参加完成。 2.1.2完成测量成果交接后,轨道单位应复测线下施工单位提交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网。复测使用的仪器精度等级应符合表2.1.2的规定。,2 施工控制测量,表2.1.2线下工程控制网复测使用仪器要求,2 施工控制测量,2.1.3 复测的精度等级和测量方法应与原控制网测量相同,各级控制网的复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基础平面控制网CP的复测宜单独进行。当CP,C P II复测同时进行时,应分别处理数据。 2 线路平面控制网CP II的复测可与加密工作

16、同时进行,但加密点的数据处理应在完成CP数据处理的墓础上进行。,2 施工控制测量,3高程复测应采用几何水准测量进行。 2.1.4复测线下工程平面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 GPS测量的精度指标应符合表2.1.4-1的规定。,表2.1.4-1 G PS测量精度指标,2 施工控制测量,2 导线测量的精度及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2.1.4-2的规定。 表2.1.4-2 导线测量的精度及主要技术指标,2 施工控制测量,2.1.5 轨道施工控制网CP 应在线下工程完成、评估并进行线下工程控制网复测后进行。 2.1.6加密基桩的测设应在轨道施工控制网CP 测量完成后进行,其布设方式应根据不同的轨道结构类型确定。,2 施工控制测量,2.2 基础控制网CPI和线路控制网CP复测 2.2.1基础平面控制网CPI复测后的约束平差结果和原测成果较差应满足表2.2.l的规定。,2 施工控制测量,2.2.2 线路平面控制网CP的复测及成果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