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921219 上传时间:2018-12-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60分)1“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此段文字出自A孟子B庄子 C韩非子D道德经2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

2、垄断 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3“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4.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5. 在儒家思想发展的历程中,有位思想家“泛滥(即广博)于诸家,出入于老、释(即佛教

3、)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这位学者可能是A.孟子 B.董仲舒 C.程颢 D.顾炎武6. 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C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 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产物7在元代,汉儒的地位低下,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之说。可也就是在元代,施行时间并不长的科举考试却选用了最能体现汉儒思想精髓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考试内容,而且要求考生严格按程朱理学观点答题。这说明元朝A民

4、族歧视,控制思想 B等级森严,制度矛盾C重视礼教,维护统治 D重视理学,以备顾问8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 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 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ABC D9. 明清时期出现带有民主色彩的进步思想的根源在于 A.先秦儒家思想的影响 B.封建专制制度的迫害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资产阶级思想的熏陶10顾炎武批判王阳明说:“王(阳明)学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这表明顾炎

5、武A意在否定儒学的正统地位 B强调传统儒学的“经世致用”C主张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D推动了明清学术的巨大进步11. 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A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 B奠定了中国世界文明古国的地位C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开展 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12图4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13.

6、 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A.天人合一 B.诗画合一 C.情景合一 D.知行合一14图1是我国出土的古代杂剧砖雕图案。据此可知,元杂剧图1A已经有明确的角色分工 B演变为后来的京剧C以歌舞为主要艺术形式 D基本取材于宫廷生活15. 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是A风俗画和文人画 B话本和小说 C汉赋和唐诗 D元曲和京戏16.明清时期的山水画和19世纪中期的英国风

7、景画,通常都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绘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中西文化交流使两国的绘画风格相互交融B相似的社会环境使两国绘画主题趋于一致C明清山水画是商品经济发展在艺术上的反映D英国风景画的出现是工业革命影响的结果17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在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份”。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A.缺乏理性精神 B.求善而不在存真C.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D.落后于西方国家18达芬奇在绘画时常思考,一个人哭时看起来是什么样;笑的时候,身体内在的情形肌肉、骨

8、头和筋又是什么样子。于是,他对人的遗体进行解剖和研究。这表明,达芬奇A旨在进行实验科学研究 B刻意表现奔放情感C探求对人体的理性认识 D否定天主教神学理论19.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从古典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铸成了反对神学桎梏的武器。以下最契合人文主义核心内涵的古希腊名言是A求和是人类的本性 B心灵美比形体美更珍贵C人的出类拔萃为城邦增加的荣耀可以超过神 D健康和聪明是人生的两大幸福20.15世纪,意大利人开始用各种地方性通俗语言文字翻译拉丁文圣经,这一现象说明A天主教会已经放松思想控制 B宗教改革在意大利已经有了较大的影响C人文主义思潮在意大利兴起 D通俗语言文字取代拉丁文成为官方文字21

9、. 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22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而得救。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A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 B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C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2

10、3.“进步的观念在十八世纪的思想革命中是突出的。哲学家们勇敢地批评国家、社会和教会,并指出通向新的人间天堂的道路。”这里的“思想革命”是指 A.智者运动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启蒙运动24. 1655年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写道:“人只不过是一株芦苇,本质上是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株会思考的芦苇。所以我们所有的尊严都在于思考通过思考,我们理解世界。” 这一思想反映了A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 B宗教改革中的因信称义C启蒙运动中的理性主义 D工业革命后的空想社会主义25.1762年,法国的一间咖啡屋里两个年轻人谈论卢梭的学说。一个人说,“你相信吗?这个卢梭在挑战国王已经确定无疑的统治王权。你能想

11、象法国没有路易十五吗?”另一个说:“难道权力不应该一样给予所有的人民,不管是富有或是贫穷的?人民为什么不能有权力选择一个政府来保护他们的权利?”他们谈论的是卢梭的A天赋人权说 B.自由平等说 C社会契约论 D人民主权说26. 19世纪的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比美国更多地运用18世纪哲学家在政治问题上的种种最大胆的学说。”托克维尔此处所说的“最大胆的学说”的提出者是A孟德斯鸠 B狄德罗 C洛克 D伏尔泰27. 启蒙运动主要是一场知识分子运动,但是启蒙知识分子的活动并不局限于书斋,而是具有空前的公共性。他们依靠各种社会文化机制,展开广泛的交流活动。能够支持这一说法的是,在当时

12、的欧洲社会名流和知识精英经常组织学术聚会 许多国家建立了科学院和学术社团组织一些大学成为研究和传播新思想的重镇 各国学者著书立说享有同样的出版自由A B C D28.革命党人陈天华说:“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A.天赋人权 B.主权在民 C.君民共主 D.民贵君轻29.哥白尼、牛顿和爱因斯坦被称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其理论的共同之处是A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 B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C推动了技术的重大突破 D科学地概括出物质运动的定律30. 17世纪

13、,处于科学革命中的西欧,“肯定自然知识的实用价值,以及肯定它对科技进步的前景所包含的意义,已经成为普遍接受的常识,但科学的素养对于人类,以及对于人类所处的环境实际产生的作用还是很小”。这一现象说明 A民众仅从实用角度理解科学革命 B科学素养的提高不受社会重视 C科学革命只影响到知识阶层 D科学方法已获得广泛认同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40分)31. (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