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1911281 上传时间:2018-12-15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1.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华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华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华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华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华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充分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作用,使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是我们必 须研究的重大课题。,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

2、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迫切性与重要意义,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仁、义、礼、智、信”价值观和国民精神在近现代曾遭受重创,而今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同时,“三观”扭曲、官德缺失、商业信义失调等各种丑恶现象,无时无刻不在挑战着我们的文明底线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不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破四旧”运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国殇,破四旧”运动及其后的“文化大革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场空前灾难,中华民族现代史上的国殇。中国5000多年的文化传统,虽有糟粕,但不乏精华,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破坏运动,使中国人几千来的形成的“仁、义、礼、智、信”价值观和国民精神遭受到了无法估量的毁灭性打击,几近礼崩乐溃,但当时人们高度的政治信仰,社会仍保持了相当的稳定性。,二、改革开放后多元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4、。但长期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重“破”不重“立”的思想,使我们始终未摆脱对传统文化批判有余、传承不足的境地,加之受多元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再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文明是历史的不断扬弃,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自我的不断完善,不能割断历史。目前,之所以出现种种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象,其根源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不足。因此我们应当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价值观属于文化范畴,它的形成、发展,一刻也离不开历史文化传统。核心价值观是在一个国家、民族的长期发展中孕育形成的,反映这个国家、

5、民族的文化积淀和精神基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必然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在表现形式上,党的十八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三个倡导”,这个概括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和大众化、通俗化的特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烙上了传统文化的独特印记,展示出雄浑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在具体内容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3个层面的倡导直接或间接地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 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借鉴了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以和为贵”等思想。 社会层面倡导“

6、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借鉴了儒家“天人合一”、“允执厥中”、“隆礼重法”思想。“自由”在古代多指人通过发扬善心,进而知性、知天,“参天地之化育”,最终实现天道与人道交融互通,达到物我为一、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则正”,一个人如果能守护善性,言行不偏不倚,就会保持公心,体现公正。“法治”在传统文化中作为德治的重要补充,受到不少思想家的推崇。,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爱国”是中华儿女矢志不渝的信念,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诚信”思想最早来自儒家,中庸讲:“诚者,天之道”。天道至诚、真实,所以,人道也应如此,人性真诚善良。“信”为人言,人要言必

7、信,行必果。由“诚”到“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儒家认为,仁义礼智信是每个人都应遵守的道德规范。“仁”的推行表现为善待他人,推己及人,即“友善”。“义”的推行表现为处事得体,办事尽心,即“敬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生存之本、精神之魂,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才有深厚的民族根基,得到民众的广泛认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可以说

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厚的文化基因、精神纽带、价值源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性工程。如果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法在世界文化的相互激荡中站稳脚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超越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根源,但不是惟一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广泛吸收了人类文明的其他优秀成果,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普遍愿望,具有先进性、时代性

9、、开放性、广泛性、民族性等特征,是当代中国最进步的价值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简单继承和现代复归,而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超越升华,同时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出生机活力。,让优秀传统文化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弘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前提是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对那些具有民主性精华、与当代文化相适应和现代社会相协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继承弘扬

10、,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畴。,认真挖掘,辩证对待,对待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强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何为精华?何为糟粕?这个问题弄不清楚,“取”和“去”的说法就毫无意义。面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我们吸取什么,扬弃什么,直接决定着民族精神的延续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当务之急是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

11、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与时俱进,讲究方法,面对当前社会存在的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等现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必须紧密结合时代特点,讲究方式方法,也就是要关注“怎样取”的问题。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如何能更好地得到传承?比如,备受热议的老人摔倒扶不扶的争论,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必须扶!因为尊老爱幼、互帮互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怎么扶?如何在助人的前提下更好地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这也是今天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所以,我们要努力寻求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传统文化是特定时代的产

12、物,即使是其中的精华,也要根据时代需要合理汲取,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在时代变迁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优秀传统文化也才能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真正起到精神导航的功能和助推剂的作用,以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普及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宣传,让优秀传统文化走出象牙塔。先进的文化只有走向民间,普及大众,为群众喜闻乐见,才能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发挥传统文化育人化人功能,中华文化绵延几千年不断发展,其原因就是它包含着人类发展普遍能接受的价值观,符合世界文明发展的需要。促进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3、进行弘扬创新,发挥传统文化育人化人的作用,是继续造福人民的需要。天人和谐、君臣有义、父慈子孝、长幼有序、兄友弟恭、朋友有信、勤俭持家、以民为本、厚德载物、天下大同等理念在今天看来依然是有价值的,温、良、恭、俭、让的德行,也与当前社会道德领域的需要不谋而合。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很可能会是一个人情冷漠,精神空虚,道德颓废的社会,这就是当前我们要预防的问题。社会既要公平正义,也要培养仁慈博爱,团结互助的道德情操。发挥传统文化育人化人的功能,对于新时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重要作用。,进行传统文化实践,要使传统文化活起来,不能只是嘴皮子说说,还要在社会实践中体现出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当前学习社

14、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文化强国的资源,利用好资源才能产生价值。“毫无疑问,文化强国的价值资源的根本,在于发展中的当代中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活泼的实践,在于中外文化的交流互补,在于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发挥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必须要在实践中得到深化。德者,得也。要有所获得,成为品行高尚的人,我们要注意在实践中掌握。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实践中养成懂礼数、遵守礼节的好习惯,进行传统礼仪学习,养成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的好品行,不断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规范自己。,善于运用网络进行传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深入到人们的生活,潜移默化地对人们的价值

15、观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新时期我们要善于发挥网络媒体在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优势,多对传统文化进行生动活泼的宣传,坚持正面引导,同时加强监管,不传播错误思想。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提到“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形势,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中,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不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化传播,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活动,弘扬主流价值观,这是我们做好网络宣传工作的方向,也是社会责任。只有坚持正面宣传,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传统文化宣传中,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弘扬主旋律,

16、才能不断壮大主流价值观。,利用重要节日进行熏陶,民族传统节日特色鲜明,其中蕴藏着丰厚的教育资源,而中国人喜欢过节,重视过节,发挥传统节日的思想熏陶和教育功能,加强时代价值的意蕴,对于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有促进作用。“文化要自强,关键在于凝民族文化的灵魂形成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和共同理想,培养民族文化的个性。”中国的传统节日,正是民族文化个性的一个表现,既有在世界文化中的独特性,又拥有国家范围内的统一性,使社会主义价值观不断地保持着中国的特色。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重要节日已经成为中国人家庭团聚的重要日子,也成为社会不断产生正面价值的有效载体。在世界文化交流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更加主动地推动传统节日走向国际化,有利于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不断在国际交流中扩大影响。,小结,社会没有一种普遍遵循的价值观,就会出现评判标准的混乱,行为的偏差,给社会和谐稳定造成很大的伤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给我们评判事物订立了依据,有好的,有不好的,我们不能求全责备,而应该站在历史的角度解读,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