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一轮复习)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908056 上传时间:2018-12-14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2.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一轮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第3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一轮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第3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一轮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第3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一轮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第3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一轮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3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一轮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一轮复习)(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轮复习,考纲要求,第三十二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考点一 群落的概念及物种组成,1.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1)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种群和群落的关系,(2)群落的外延:,包括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不含这三个因素的生物集合体不能称为群落。群落可大可小,只要满足以上关系即可称作群落。,在一棵倒伏的朽木上,生长着蕨类、苔藓、真菌、蚂蚁等生物,这些生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判断,一个菜市场上的鸡、鸭、鱼、白菜等所有生物是一个群落。,(3)群落是一个有机整体:群落不是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的简单集合,而是通过各种关系建立的有机整体。,(4)个体、种群、群落的关系:

2、,种群,出生,年龄,死亡,性别,生物个体,生物群落,同种 种内关系,不同种 种间关系,特 征,特 征,特 征,2.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物种的数目的多少,丰富度:,常用统计方法:,个体大,种 群数量有限,a热带两极:物种丰富度减小。 b海拔高度增加:物种丰富度减小。 c随水深增加:物种丰富度减小。,例1.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 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 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的种群密度大 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 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C,7种,9种,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

3、丰富度的研究,(1)土壤小动物采集、调查方法:,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身体微小,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取样器取样法,(2)选择的样点是林下或落叶等腐殖质比较丰富的地方。,(3)诱虫器上方用热光灯,因土壤中小动物有趋湿、趋暗、避高温特性。,(5)使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杀死并保存标本。,(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对于不认识的动物也应作好记录,并记为“待鉴定”记下其特征。,例2.跳虫、甲螨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植物遗体的分解起重要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现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的吸虫器_,理由是_ _。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_,理由是_

4、_。,B,D,(2)下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装置的花盆壁a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B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C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 D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C,考点二 群落的种间关系,两种生物之间可能有多种种间关系。 上述种间关系都有利于种群的进化。,种间关系,(“”表示有利,“”表示有害),彼此有利 相互依存,地衣、根瘤,一方有利 一方受害,彼此抑制,种群得利 种群有害,蛔虫和人,水稻和稗草,羊与草 狼与羊

5、,种内互助,种内斗争,种内关系,特别提醒,(1)区分种内斗争、竞争和生存斗争:种内斗争为种内关系,竞争(不同种生物争夺同种食物或生活空间的现象)为种间关系,生存斗争内容更丰富,既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斗争,又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例如:繁殖季节里,雄鹿为争夺雌鹿而发生争斗属于种内斗争;草原上角马和野牛为争夺水源而争斗属于竞争。,(2)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以下情况不属于捕食: a.一种生物以非生物为食,如牛饮水; b.一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属于种内斗争。,大鱼吃小鱼,同种鱼,不同种鱼,种内斗争,捕食,(3)寄生和互利共生都是两种

6、生物生活在一起,主要区别看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有害(寄生)还是对双方都有利(共生)。,(4)两种生物甲和乙以同一植物为食,但取食的部位不同并不构成竞争关系如09全国理综: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09年江苏卷中人吃玉米籽粒,而牛吃秸秆等。 (5)捕食是一种弱肉强食现象,广义捕食主要指大型肉食动物捕食小型动物的食肉行为以及草食动物的食草行为。而寄生是弱者依附于强者的现象,寄生物(寄生者)主要从宿主(被寄生者,也叫寄主)的体表或体内吸取体液营养,寄生物一般能给宿主造成慢性伤害,但不能立即杀死宿主。,例3.如图所示为甲、乙、丙三种生物的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已知甲和丙之间没有能

7、量传递,则甲和乙、乙和丙的种间关系分别是 ( ),A竞争、竞争 B捕食、寄生 C寄生、竞争 D捕食、互利共生,D,例4.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下图所示。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间的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和丙有竞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有竞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有竞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有竞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C,考点三 群落的结构,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

8、定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_现象。,植物分层: 与_有关,分层,光照,动物分层: 与_有关,食物和栖息空间,(2)水平结构,常呈_分布。,镶嵌,影响因素: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 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 人的影响,(3)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界定“南北半球植物分布”、“高山植被分布”与“群落垂直结构”,高山植被的垂直分布与群落垂直分层现象的区别:高山植被的垂直分布是由于随海拔高度升高,温度下降明显,从而导致不同海拔高度植被分布不同,依次为:阔叶林针叶林高原草甸苔原。这种状况与地球南(北)半球随

9、纬度升高植被分布的原理相同,属于植物的地带型分布,不是群落垂直结构中的分层现象事实上,无论是高山还是南北半球,在每一个自然区域地段,均具自然群落,而每一个群落都有各自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如下表所示:,池塘中的动物群落没有水平结构。,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任何群落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例5.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

10、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无分层现象,A,考点四 群落的演替,1.群落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 取代而不是“ ”,注意,优势,取而代之,2群落演替的类型比较,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彻底消灭了,土壤条件,长,短,缓慢,较快,自然,人类活动,增加,增加,复杂,增加,增强,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例6.如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甲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 B初生演替可发生在从来没有植被分布的地带 C甲中处的物种组成相同 D若气候条件适

11、宜,甲乙群落均可演替成森林,C,易错提醒,1.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一般都可以演替到森林这一最高阶段 2.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的必然结果。 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如: 4.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思考:有人根据生物群落的概念说“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群落的演替”,你认为他的这种说法正确吗?,【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根据群落演替的概念,演替应是其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的过程,大火

12、、洪水、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会在短时间内改变一个群落,但即使没有这些灾难,群落也是会发生演替的,演替现象是一直存在着,它贯穿着整个群落发展的始终,在自然状态下,演替的总趋势是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种群稳定性的提高。,例7.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森林。这片森林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将会长期占据那里,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 ),B,群落演替中生物种类、生物数量、有机物种类、土壤中腐殖质数量、草本植物数量、灌木数量的变化曲线图,图1中的纵坐标可以是生物种类、生物数量、有机物

13、种类、土壤中腐殖质数量。 图2中的纵坐标可以是草本植物、灌木的数量变化。,1.池塘中全部的鱼、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群落( ) 2.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 ) 3.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最终能演替成森林。( ) 4.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 5.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 6.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外部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 ),7.采集的小动物应一律放于70%的酒精中( ) 8.统计时,若无法知道小动物的名称,则应忽略不记( ) 9.随机扫取表层土壤,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 10.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 11.物种丰富度从两极到赤道逐渐增大,而山上则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网络构建,群落,种群,一定区域内所 有生物的总和,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 结构,垂直 结构,水平 结构,演替,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