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科:放射物理学

上传人:hu****a8 文档编号:61904353 上传时间:2018-12-14 格式:PPT 页数:76 大小:11.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肿瘤科:放射物理学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肿瘤科:放射物理学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肿瘤科:放射物理学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肿瘤科:放射物理学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肿瘤科:放射物理学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肿瘤科:放射物理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肿瘤科:放射物理学(7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放 射 物 理 学,主讲内容,一 肿瘤放射物理的概论 二 常用射线的物理特性 三 放射线的临床剂量学特性 四 临床放射线的测量和质量控制项目 五. 临床放射治疗技术,一 肿瘤放射物理的概论,放射治疗的原理: 通过射线对肿瘤的电离辐射效应,达到杀灭肿瘤的生物效应 电离辐射: 电离:原子的核外电子因与外界射线相互作用获得足够的能量,挣脱原子核对它的束缚,成为自由电子造成原子的电离。 生物效应: 人体组织吸收电离辐射能量后,会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变化,最后导致组织的生物学损伤。,一 肿瘤放射物理的概论,放射线种类 放射治疗用的放射源主要有三类: (1)放出、射线 -放射性同位素 ( 射线:钴

2、机(钴源),后装机(铱源)后 (2)产生不同能量的X射线 -X射线治疗机 和各类加速器。 (3)产生电子束、质子束、中子束、负介子束及其它重粒子束 -各类加速器。,一 肿瘤放射物理的概论,基本放射治疗的物理学概念: 放射性核素的衰变:不稳定核素自发的放出射线,转变为另一核素的过程 (1) 衰变 原子核自发地放出粒子 (2) 衰变 原子核自发的放射出电子或俘获一个轨道电子。发射正电子的称为+衰变,发射出的正电子称为+粒子; 俘获轨道电子的称轨道电子俘获。 (3) 衰变 有些核素在进行、衰变时,处于激发态的子核以射线形式释放能量, 半衰期:放射性核素其原子核数目衰减到原来数目一半所需的时间,其放射

3、性活度衰减到初始值的一半。,一 肿瘤放射物理的概论,基本放射治疗的物理学概念: 原子的能级 零势能的规定:习惯上规定当电子与核相聚无穷远时,电子所具有的的势能为零。 因此当电子填充核外某一壳层时,其势能为负值。 基态 电子填充壳层时按照从低能到高能的顺序进行,以保证原子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由于内层电子对外层电子具有屏障效应,实际电子填充壳层时,会出现能级交错,不按壳层顺序填充 -原子的稳定的状态 结合能 当一个电子填充壳层时,会以发射一个光子的形式释放能量,能量的大小就是该壳层能级能量的绝对值,也称之为相应壳层的结合能。 壳层能级的能量由外向内减少,是负值。 壳层的结合能由外向内增加,是正值。,

4、一 肿瘤放射物理的概论,基本放射治疗的物理学概念: 激发 入射带电粒子传递给原子核外电子较少能量,电子不足以摆脱原子核束缚,使电子从低能级 跃迁到高能级 ,而低能级出现空位时,则称原子处于“激发”状态。 特征辐射 处于激发的原子很不稳定,跃迁到高能级的电子会自发跃迁回低能级而使原子回到基态,两 能级能量的差值一种会以电磁辐射的方式发出,这种电磁辐射成为特征辐射。如果特征辐射特别 高达到x射线能量范围,称为特征X射线,X射线能量等于高低能级能量的差值。 轫致辐射 当带电粒子从原子核附近掠过时,在原子核库仑力作用下,运动方向和速度发生改变,带电粒 子的一部分动能就变成具有连续能谱的X线辐射出来。,

5、一 肿瘤放射物理的概论,基本放射治疗的物理学概念: 电离: 入射带电粒子传递给原子核外电子足够的能量,就会引起原子发生电离,原子成为正离子,轨道电子成为自由电子。 直接电离: 由带电粒子(电子束、质子束等)通过碰撞直接引起的物质的原子或分子的电离称为直接电离,电离出的自由电子如果具有了足够的动能,能进一步引起物质电离,则他们称为次级电子,引起电离称之为次级电离。 间接电离: 不带电粒子( 和 X射线统称为光子等)通过他们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带电粒子(电子,反冲核等)引起的原子电离。,二 常用放射线的物理特性,带电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方式(直接电离),(1)与核外电子发生非弹性碰撞:发生电离和激发

6、 (2)与原子核发生非弹性碰撞: 发生轫致辐射 (3)与原子核发生弹性碰撞: 电子能量很低在104-108ev能量范围内也仅有5%几率发生 带电粒子的运动方向改变,不辐射光子,也不激发原子核 (4) 与原子核发生核反应: 重带电粒子 具有足够高的能量(100Mev),与原子核的碰撞距离小于原子核半径时,如果有一个或数个核子被 入射粒子击中,离开原子核,失去核子的原子核处于高能量的激发态,将通过发射所谓的“蒸发 粒子”(主要是一些较低能量的核子)和射线退激。,二 常用放射线的物理特性,光子(X、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间接电离),光子(X线和线)照射到吸收物体后,其能量传递给介质,转变为高速的

7、电子运动(次级电子),而这些电子运动是光子产生场效应的物质基础。光子线与物质的作用(即能量转移过程、射线吸收的方式)有以下三种: 光电效应 康普顿效应 电子对效应,二 常用放射线的物理特性,光子(X、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间接电离),(1)光电效应: 入射光子作用于吸收物质的原子的内层电子,发生能量传递,把内层电子打出来形成光电子,其能级上的空位由外层轨道上的电子来填充,在电子能级跃迁的过程中产生光子特征辐射。入射的光子的能量全部传递给了光电子,这一过程叫作光电效应。 .,特点:与原子序数Z3正比(内层电子发生) 主要发生在低能量的X线 骨吸收肌肉脂肪,二 常用放射线的物理特性,(2)康普

8、顿效应: 光子与外层电子相互作用,随着入射光子能量的增加,光子将部分能量转移给电子,使电子快速前进(反冲电子),而光子本身则以减低之能量,改变方向,继续前进(散射光子) 。,光子(X、 )射线与物质(肿瘤)的相互作用方式,特点:与原子序数无关 主要发生在高能X线(0.2-7MeV) 骨吸收肌肉脂肪,二 常用放射线的物理特性,光子(X、 )射线与物质(肿瘤)的相互作用,(3)电子对效应: 光子与原子核相互作用, 入射光子能量大于1.02MV时,受原子核电场影响,使入射光子的全部能量转化成为具有一定能量的正电子和负电子。,特点:与原子序数Z有关 主要发生在高能量X线50 MeV 骨吸收肌肉脂肪,二

9、 常用放射线的物理特性,光子(X、 )射线与物质(肿瘤)的相互作用,根据上述三种主要吸收方式,康普顿吸收与吸收体的原子序数z无关,即机体的骨、肌肉、脂肪几种组织对射线的吸收量相似,符合我们治疗肿瘤的原则,剂量分布均匀。 上述三种射线的吸收方式,哪一种占的比例大,依赖于入射光子的能量和吸收物质的原子序数。 低能X线( 10-200kev ),主要为光电吸收; 高能X线( 200kev-7mev ),主要为康普顿吸收; 当射线能量(7-100mev) ,电子对吸收为主要形式。,二 常用放射线的物理特性,光子(X、 )射线与物质(肿瘤)的相互作用,二 常用放射线的物理特性,光子(X、 )射线与物质(

10、肿瘤)的相互作用,X(r)光子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其他形式: 相干散射 当入射电磁波从原子附近经过时,引起轨道电子共振,振荡电子将发射波长相同但方向不同的电磁波,不同轨道电子发射的电磁波具有相干性,故此过程为相干散射,又称瑞利散射;在相干散射过程中,X(r)光子仅改变运动方向而没有能量转移;是唯一不产生电离的过程。 光核反应 光子与原子核作用引起的核反应光核反应。比如释放中子,质子,粒子,光子等。光核反应反应截面很小,剂量学中可以忽略,但在实际中的应用就是在机房防护设计时对于大于10MeV能量的光子需要考虑光核反应,考虑到(,n)反应,中子防护。,二 常用放射线的物理特性,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

11、用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与带电粒子的区别):,(1)X()光子不能直接引起物质原子电离或激发,而是首先把能量传递给带电粒子; (2)X()光子与物质的一次相互作用可以损失其能量的全部或很大一部分,而带电粒 子则是通过许多次相互作用逐渐损失其能量; (3)X()光子束入射到物体时,其强度随穿透物质厚度近似呈指数衰减,而带电粒子 有确定的射程,在射程之外观察不到带电粒子。,三 放射线的临床剂量学特性,临床照射野剂量学的基本感念 (1)射线源 放射源前表面的中心或产生射线的靶面中心。 (2)射线中心轴: 射线束的中心对称轴。 (3)照射野 射线束经准直器后垂直通过模体的范围。 几何学照射野:射线束经准直

12、器后在模体表面的投影; 物理学照射野:模体内50%等剂量线的延长线交于模体表面的区域。,三 放射线的临床剂量学特性,临床照射野剂量学的基本感念 (4)参考点 模体中沿射线束中心轴深度剂量确定为100%的位置。 400kV以下的X线:模体表面 高能X线()线:最大剂量点位置 模体表面到参考点的深度为参考深度。 (5)源皮距(source skin distance, SSD) 从放射源前表面沿射线中心轴到受照物体表面的距离。 (6)源轴距(source axial distance, SAD) 射线源到治疗机等中心点的距离。,三 放射线的临床剂量学特性,临床照射野剂量学的基本感念,(7)吸收剂量

13、 表示单位质量的物质中吸收各类电离辐射能力的大小,反应射线在介质中的能量吸收情况 SI剂量单位:焦耳/千克(J/Kg)国际专用名称:戈瑞(Gy) 1 Gy=1 J/Kg=100 cGy,三 放射线的临床剂量学特性,临床剂量学的基本特征 百分深度剂量(percentage depth dose.PDD) 沿射线中心轴、某一深度d处的吸收剂量率Dd与参考深度do处的吸收剂量率Ddo比, 即: PDD=Dd/Ddo100 ,参考深度do处选在Dmax。,三 放射线的临床剂量学特性,临床剂量学的基本特征 百分深度剂量,光子PDD影响因素:射野、SSD、能量、深度,同一深度的PDD随射野面积增大而增大,

14、当射野面积很大时,PDD随射野面积增加不明显,同一深度下,射线能量、射野面积不变时,SSD 越小,PDD越小,且随深度变化越快,反之亦然。,表面剂量(D0): 光子射线能量越高,表面剂量越低,最大剂量点深度: 随射线能量增加而增加: 400kv X线:dm=0 Co60线: dm=0.5cm 6MV线 : dm=1.5cm 8MV X线 : dm=2cm 15MV X线: dm=3cm,三 放射线的临床剂量学特性,临床剂量学的基本特征 百分深度剂量 光子PDD的四个因素:射野、SSD、能量、深度,在一定深度(建成深度)以内,总吸收剂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建成区 (1)当高能的X()射线入射到人体

15、或模体时,在体表或皮下组织中产生高能次级电子; (2)高能次级电子要穿过一定的组织深度直至其能量耗尽后才停止; (3)由于前面两个原因,造成在最大电子射程范围内,由高能次级电子产生的吸收剂量随深度的增加 而增加,大约在电子最大射程附近达到最大; (4)但是由于高能X()射线的强度随组织深度的增加而按指数和平方反比定律减少,造成产生的高 能次级电子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其总效果,,三 放射线的临床剂量学特性,临床剂量学的基本特征 百分深度剂量,高能电子线的PDD分布特点: (1)剂量建成区:从表面到dmax深度区域,宽度随射线能量增加而增宽。表面剂量高,建成效应不明显。 (2)高剂量坪区:从dma

16、x到d85深度,又称为治疗区,剂量变化梯度较小,射线能量越高,高剂量坪区越宽。 (3)剂量跌落区: d85深度以下剂量急剧下降的区域,剂量梯度G=Rp/(Rp-Rq), G值一般在2-2.5 (4)X线污染区:Rq后由电子线与限光筒、模体等作用产生的X线形成的剂量区。常规电子线治疗中可忽略不计,但电子线全身照射时,应充分考虑并精确测定。,三 放射线的临床剂量学特性,临床剂量学的基本特征 百分深度剂量,随着电子束能量的增加: 表面剂量增加, 高剂量坪区变宽, 剂量梯度减小, X射线污染增加,,三 放射线的临床剂量学特性,重带电粒子束的PDD Bragg峰: 重带电粒子束在介质表面,能量损失较慢,随深度增加,带电粒子速度减慢,粒子能量损失率突然增加,形成电离吸收峰,其后当粒子最后静止时,能量损失率急剧降为零。百分深度剂量曲线尾部均可以看到这个明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