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之思辨读写策略(余党绪)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902926 上传时间:2018-12-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本书阅读”之思辨读写策略(余党绪)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整本书阅读”之思辨读写策略(余党绪)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整本书阅读”之思辨读写策略(余党绪)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整本书阅读”之思辨读写策略(余党绪)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整本书阅读”之思辨读写策略(余党绪)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整本书阅读”之思辨读写策略(余党绪)》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本书阅读”之思辨读写策略(余党绪)(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整本书阅读”之思辨读写策略余党绪“整本书阅读”中的“书”,当然不是指产品形态上的印刷品,也非指泛意上的文化产品,诸如20世纪杂文选这样的“书”,只是一些“文”的组合,虽也有内涵上的关联,但不具备精神产品的主体独立性与生命独特性。真正的精神产品往往与个体独特的精神生活和创造性劳动联系在一起。本文在这个意义上谈论“整本书阅读”。限于篇幅,本文所说的“整本书”,仅限于文学经典。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和目标不像单篇课文那样集中和明确,既费时力,又耗心血,且须课内与课外结合,适切的教学策略很重要。否则,学生收获的,不是一地鸡毛,便是一堆概念。多年实践下来,我将自己的策略总结为“思辨读写”:一是充分的原生

2、态阅读,二是强调对主旨与内容的批判性理解,三是开展包括转化性写作在内的表达训练。无论读什么,“读”始终是头等大事。原生态阅读,就是直接面对文本,在反复的阅读中,依据自己的经验和体验来理顺作品的人物关系、情节线索、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并在此基础上推断和求证作品的意旨。阅读教学离不开教师的干预,但不当的干预反而会妨害甚至阻断学生对文本的直接感知。今天,各种观念、资源、信息和技术对阅读的干扰,已经到了需要警惕的地步。詹丹老师批评合欢树的主题理解问题,认为“母爱是这类文章的母题而非主题”。确实如此,合欢树的内蕴显然不只是母爱,还表达了生命的偶然、孤独与无助,隐隐还有几分对生命的隔绝与隔膜的感慨。但为什

3、么我们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母爱”呢?除了能力的掣肘,“单元导语”的影响亦不可小觑:“母爱更是无私、博大,子女永远无法全然报答。”显然,这个导语将理解直接指向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伤与无奈。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单元导语”是横亘在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一道鸿沟,看起来高屋建瓴,恰恰窒息了原生态阅读的那种生机勃勃的会心与灵性。“整本书阅读”难度显然高过一般课文,教师要格外警惕,不要让自己的干预成为横亘在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障碍。在全文阅读与反复阅读中,梳理情节,把握人物、关注环境与细节是原生态阅读的任务。这种阅读状态,更近于温儒敏先生所说的玩赏性的“连滚带爬”。这个阶段的教学设计,重在引导、督促和管理学生的阅

4、读活动。在鲁滨孙漂流记的教学中,我布置了两个书面表达作业,一是以鲁滨孙的名义,根据自己28年的孤岛生存经验,写一份“孤岛求生指南”;二是以晚年鲁滨孙的口吻,回顾自己传奇的一生。这样的表达作业,目的首先在于促进学生深读作品,精读作品,真正沉浸到作品中去。即便像俄狄浦斯王这样高难度的经典,我也主张原生态阅读。我给学生推荐的是罗念生的译本,总共2万多字,剧情悬疑丛生,环环相扣,人物性格复杂,心理活动张力极大,理性的求索与生命的追问流淌在诗一般的台词中,加以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差异以及古希腊神话背景,读起来比较费力。在初期,我组织学生反复阅读俄狄浦斯王而不做延伸性和导向性的讲解,只关注其戏剧冲突和情节

5、发展,关注人物的言行及其命运。一部伟大的经典,即便什么也不为,仅仅只是走近它,接触它,凝视它,就已经是一种修行。在这个意义上,“读书”本身就是“整本书阅读”的第一要务。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借鉴了戏剧表演的一些做法,比如替俄狄浦斯写一份自传,或者为俄狄浦斯写一则简要的评传,为王后伊俄卡斯忒写内心独白;或站在不同的角度讲故事,比如,模拟剧院观众同步讲述正在上演的戏剧,这就是一部悬疑剧;或以俄狄浦斯的视角、王后的视角、先知的视角甚至牧羊人的视角来讲述这个离奇的故事。每一种视角,故事呈现的面貌都不一样;在学生的讲述与交流中,不同视角的叙述互相补充、回应、解释,学生对戏剧就有了一个立体的相对通透的把握。

6、原生态阅读,似乎只是一个不断熟悉文本的过程,但在反复的阅读、多角度的讲述以及人物情节的梳理中,很多思索也在自然展开,思辨的种子在萌发。我强调“原生态阅读”,是基于“两个信任”:信任经典,信任学生一部伟大的经典,其文本所能提供的心理空间足够大,每一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坐标,安放自己的精神;每一个学生,只要能沉浸在文本之中,必能唤醒和激发思想的动能乃至本能,思辨必能就此展开。读鲁滨孙漂流记,就有学生问:小说反复描写鲁滨孙放弃安逸和优裕的中产阶级生活,偏要违拗父母的意愿,离家出走,闯海冒险,作者究竟要传达什么样的人生观?这种游走在“求生”与“找死”之间的人生方式,是否值得我们推崇?这样的问题其实

7、已经触及作品的内核。为此,我找来布鲁斯南主演的同名电影,让学生对照电影中的鲁滨孙,其冒险不是出于天性,而是意外杀人之后不得不亡命天涯的选择。那么,这样的改编合乎原著的用意吗?再如替俄狄浦斯写“自传”,“我”的叙述中必然伴随有自我的辩护、反思和质疑;而为俄狄浦斯写评传,则要在理解与同情的基础上,力求作出客观的评价。不同视角的转换,不仅涉及全知、半知等叙述视角与技巧的变化,也涉及叙述口吻、详略处理、情感变化、褒贬转换等,讲述的过程既是对阅读的梳理、反刍与回味,也是一个认知、判断、对比、思辨和选择的过程。阅读刺激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提出了一些有趣味、更有意味的质疑:俄狄浦斯担任忒拜国王十余年,关

8、于前国王拉伊俄斯(其生父)的情况,他的死、他的长相、他的品性等,难道他真的一无所知?是刻意隐瞒,还是故意回避?伊俄卡斯忒与俄狄浦斯以夫妻的名义朝夕相处,难道就没注意到他脚踵上的伤疤?学生提出这些疑问,依靠的是自己的而非他人的生活常识,凭借的是文本的而非外在的逻辑关联,但这些自己的、自然的发现,已经不自觉地触及了戏剧的内核。有学者认为,正是内心的欲望和害怕失去的恐惧,蔽塞了俄狄浦斯与王后的心智,蒙蔽了他们的双眼。这正是人的宿命般的局限。人的局限不仅来自外界,也来自自我,来自生命的深处,这恰恰是俄狄浦斯王贡献给人类的一个伟大的真理。 有意思的是,伏尔泰对俄狄浦斯王的研究与阐释也是从发现类似矛盾开始

9、的。他写道:“你可以看到,在批评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时,我只是试图指出那些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会被看作是缺陷的东西:自相矛盾、荒谬不可信、无意义的雄辩”?从文本解读来看,说这是破绽、缺陷也好,说这是艺术家天才的安排也罢,这样的发现都是极其可贵的。约翰厄普代克,这个以哈姆莱特为素材创作了著名小说乔特鲁德与克劳狄斯的美国小说家,说哈姆莱特是所有莎剧中最受欢迎、上演最多的一出戏剧;但同时,他又说哈姆莱特是最草率的一出戏剧,剧中有太多任意而为和违背逻辑的地方。恰恰是这些他认为的不周之处,给了他写作的灵感和切近莎士比亚的崭新的路径。 学生的发现,哪怕是粗浅的发现,也可能孕育着思想与学术的种子。经过反

10、复的阅读与梳理,“整本书阅读”进入第二个阶段:批判性理解。教学内容主要有五项:1.理解:对作品的问题、主旨、观点的认知与判断。2.分析:对“理解”作出合理的分解与辨析。在作品解读中,不能过分强调整体感知与混沌把握。没有分析的理解不可靠,这是批判性思维的一个基本观点。“分析论证”的欠缺,也是我们民族思维的一个缺陷,我们习惯于大而化之,笼而统之。理解,必须依托于对作品要素与结构的分析。3.论证:为自己“理解”寻找相应的事实证据与因果逻辑。本着文本事实、情理与逻辑的一致性原则,作出自己的综合判断。4.评估:对自己的理解、分析与论证进行必要的反思,比如,文本事实有无出入,人物理解是否反人性,推断是否合

11、乎逻辑,等等。5.解释:在理解、分析、论证和评估的基础上,给自己的“理解”作出完整而清晰的传达。批判性理解不是为了颠覆,而是为了说服自己进而说服他人,是为了更可靠的确证与确信。我们的理解并不见得能够超越他人,也未见得有什么新奇之处,但有了这样一个分析论证的过程,经典才能“嵌”在我们的生命之中,成为“我”的经典。我认为,批判性理解不仅不是为了颠覆,我更看重在学生中达成一些关于作品的基本共识。不是为了那“一千个哈姆莱特”,而是为了那“一个哈姆莱特”。作品虽然是一个开放结构,但它一旦完成,其内容要素、结构形态与意义倾向就大体固定了,这正是经典能够不断传播并在传播中不断积淀和增值的根基。片面强调文本理

12、解的多元主义与相对主义,既取消了经典的独立意义,也破坏了人类沟通的深层根基人性与文化的相通性。的确,每个人对经典的理解是有差异的,但不得不承认,总体上又是趋同的。经典阅读不能一蹴而就,基础教育的任务,就是让学生理解和接纳这些基本的、普适的共识。钱理群先生说语文教育要为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我认为,在批判性理解中,认同和接纳这些基本共识,就是在“打底子”。批判性理解的关键,在于找到具有“生发性”与“整合性”的“问题”,以“问题”切入作品,以“问题解决”来引导和推动整本书的理解和思辨。所谓“整合性”,就是作品的主旨、内容、结构与表达能够通过这个问题得到合理的解释;所谓“生发性”,这个问题应该具有

13、生长与勾连的空间,由此问题展开,可以发散和触及作品的许多因素。有了“整合性”,理解才不至于沦为一地鸡毛;有了“生发性”,理解才不至于沦为一堆概念。在“问题”的选择和设计上,我主要考虑三个因素:一是“整本书阅读”的功能定位。文学具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与审美功能。在我看来,认识功能是基本的,只有理解和认识了,教育功能与审美功能才能真正达成。为此,我将文学作品的阅读定位于“人生的思考与生命的感悟”上,强调文学作品对社会、人生和生命的认知作用。每一部经典都是一种独特的人生,每一个形象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我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借助作品展开对人生图像和生命形式的思考。我坚持认为,只有这样的讨论,学生才能在作

14、品中找到“代入感”。那种专注于作品的知识讲解,或者聚焦于作品的美学分析,或者热衷于得鱼忘筌式的价值灌输,只会加重学生与经典的隔膜。像西游记,其主题众说纷纭,我毫不犹豫选择了“成长说”,将西游记看作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将唐僧师徒四人的取经历险理解为一个成长的过程。我对作品的理解,首选人生与生命视角。二是作品的“母题”定位。比如红与黑,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但其内核则是一个平民青年的野心与尊严之间的冲突。换一种思考方式,如果你要找一部关于野心与尊严的作品,你会选择哪一部?恐怕很多读者都会想到红与黑。经典在传播中,被不同时代的人理解,被不同国度的人阐释,在经年日久的积累中,层积出一个话题范围的大体界

15、定。笔者在经典名著的人生智慧一书里,将九部名著的“母题范畴”作了这样的概括:1.流浪与穿越:鲁滨孙漂流记2.成长与成功:西游记3.功名与道义:三国演义4.野心与尊严:红与黑5.反叛与规驯:水浒传6.使命与命运:哈姆莱特7.苦难与罪恶:悲惨世界8.堕落与拯救:复活9.命运与担当:俄狄浦斯王三是对作品独特性的定位。冒险、历险和探险的同一类型作品很多,诸如西游记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海底两万里金银岛等。那么,鲁滨孙漂流记的独特性在哪里?比较分析,不难发现两个与众不同之处。一是鲁滨孙痴迷于冒险,并无特定的目的或使命,他不像唐僧有着自觉而坚定的使命,也不是为了常见的探宝、复仇和逃亡。虽然冒险也给

16、鲁滨孙带来了财富,但他痴迷的是冒险本身。鲁滨孙对流浪的痴狂世所罕有,对远方的热望简直无法阻挡。无论是家庭的阻挠、生死的考验,还是优裕生活的诱惑,都不能改变他对流浪的执着。有时候,“找死”的欲望几乎胜过了求生的本能。从这个意义看,鲁滨孙是一个文学的“典型”形象,象征了人类渴望探索、超越、创新的精神气质,鲁滨孙的魅力恰在于此。1906年,宋教仁读了此书后,认为鲁滨孙的“冒险性及忍耐性均可为顽懦者之药石”;林纾在此书译序中说,鲁滨孙“唯不为中人之中,庸人之庸,故单舸猝出,海狎风涛,濒绝地而处,独行独坐,兼羲、轩、巢、燧诸氏所为而为之”。中国人对此书的初期反应,也印证了鲁滨孙超越文化与时空的精神内核。这样的理解,保证了学生不将这样一部伟大的著作看作一部单纯的冒险游戏之作。鲁滨孙漂流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