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王何必曰利教学设计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902616 上传时间:2018-12-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王何必曰利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王何必曰利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王何必曰利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王何必曰利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王何必曰利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王何必曰利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王何必曰利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设计 主备人 张丽彬 学科长审查签名_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孟子选读 21 王何必曰利 一、内容和解析:1、内容: 本文是孟子的作品,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2、解析:孟子认为“四端”是内在于自觉心的,属于人的“本质”,即所谓人的“性”。人之性,必有异于禽兽之处,这种“异于禽兽”的性,便是“善端”。他指出,人之所以不善,是由于受私欲蒙蔽。因此,人应放弃私利,以达到社会的公

2、义。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 二、目标及其解析:1、目标探究孟子义利观2、解析孟子认为“四端”是内在于自觉心的,属于人的“本质”,即所谓人的“性”。人之性,必有异于禽兽之处,这种“异于禽兽”的性,便是“善端”。他指出,人之所以不善,是由于受私欲蒙蔽。因此,人应放弃私利,以达到社会的公义。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及其解析:1、教学重点:领悟孟子的仁义思想。解析;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

3、”,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2、教学难点:讨论对孟子仁义思想的现实意义。解析;孟子的义利观是典型的重义轻利观,主张先义后利、以义统利、见利思义,反对后义而先利、见利忘义、放弃义而去追求物质利益。孟子的义利观不仅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且对我国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具有的积极意义。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战国中期,诸侯纷纷以征伐经营天下,往往追名逐利、惟利是图。世风蜕变,江河日下;兄弟反目成仇、儿子遗弃父母、臣子不顾国君,社会尔虞我诈、弱肉强食、混乱动荡。为了改变社会现实,孟子在世人面前高

4、高地扬起了仁义的大旗。(二)、内容讲述及问题1、学习选文第一则 问题1:找出孟子在选文中的中心论点?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问题2:说明孟子所用的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A、通过反面分析“利”的坏处-弑君犯上B、通过正面阐述“义”的好处-孝亲忠君 总结:急功近利就会弑君杀父,躬行仁义则会忠君孝父,“先义后利”,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学习选文第二则探讨1:探讨选文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A、逐利兄弟割袍、父子反目、君臣成仇,兄弟割袍则恩断义绝,父子反目则家将不家,君臣成仇就会国将不国;B、行义兄弟手足情深、父子共享天伦、君臣同心同德,自然也就称霸天下。探讨2:探讨:“君臣、父子、兄弟终

5、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提示:如果把人生所有的东西都以“利”作为标准,那么,我们的人生是不幸的,特别在这充满商业竟争的社会,一些把感情当作交易的砝码,虽赚到了许多钱,但心灵世界是空虚的一无所有。(非标准答案) 总结:行为本身是否合乎仁义,乃是行为主体判定某事当行不当行的唯一根据,至于其结果的利与不利,则不仅不应计较,而且不应考虑,甚至可以说不求。可以说,仁义所在,利亦往,不利亦往,勇往直前,万死不辞。:“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3、 学习选文第三则分析;分析利与善对人的发展倾向所产生的不同影响扬善圣贤之君逐利杀人魔王4、深度探究(1)、儒家义利观A、孔子最早

6、提出义和利的对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B、孟子答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也把义和利看作是矛盾的,强调要“先义后利”C、后世儒者主张存义去利、讳言财利(2)、诸子义利观A、道家倡“无为”、“寡欲”,主张“绝仁弃义”,“绝巧弃利”。B、商鞅,一反儒家义本利末思想,提出:“利者,义之本也。”C、韩非则强调政治强制与强烈的“计算之心”,完全否定道德规范对利的制约。(3)、孟子义利观的局限性从理论上说,孟子的学说是很有道理的,也是能够自圆其说的。但是从历史和现实的实践来看,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既然有军事行动发生,就不可能没有利害关系在内,也不可能有纯粹

7、为抽象的仁义道德而战的战争和纯粹为抽象的仁义道德而罢兵停战的和平出现,在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尤其没有这种可能。(4)、孟子义利观的现实意义孟子的义利观是典型的重义轻利观,主张先义后利、以义统利、见利思义,反对后义而先利、见利忘义、放弃义而去追求物质利益。孟子的义利观不仅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且对我国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具有的积极意义。(三)、课文小结 所谓义,一般是指与礼制紧密相关的封建道德规范。所谓利,范指利益,主要是指人们的物质利益。可见,义利问题就是指人的道德与物质利益之间的关系问题。孟子的义利观的真正含义,对于我们今天考虑、衡量和处理个人与集体、集体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

8、时,无疑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四)目标检测完成思考与练习二(五)课外作业完成创新设计自主学习篇16题五、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主备人 张丽彬 学科长审查签名_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孟子选读 22 王何必曰利 一、内容和解析:1、内容: 本文是孟子的作品,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2、解析:孟子认为“四端”是内在于自觉心的,属于人的“本质”,即所谓人的“性”。人之性,必有异于禽

9、兽之处,这种“异于禽兽”的性,便是“善端”。他指出,人之所以不善,是由于受私欲蒙蔽。因此,人应放弃私利,以达到社会的公义。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 二、目标及其解析:1、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 能力目标: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及虚词 (3)情感目标: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孟子的政治主张。2、解析引导学生疏通文意,掌握古文中部分词语及其用法。词语如“也”、“是”等;句式如判断句、疑问句等,体会孟子的思想活动与政治主张。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及其解析:1、教学重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解析;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

10、思想的核心。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 2、教学难点:揣摩意蕴深刻的语句,提升审美品位。解析;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们领略到 “亚圣”(孟子)崇高的精神境界,以及明知的政治主张。也使学生们学到了,一味的追逐个人财利而且不择手段的人,是可鄙的,要培养高尚的品德,把善德放到更高的位置上,这是人生的真谛。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初步了解孟子

11、,也感受到了孟子的思想境界。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的老百姓所接受,这节课,我们走近“亚圣”,聆听他是如何在世人面前高高扬起仁义的大旗的。 (二)、内容讲述及问题1、复习上节课的要点: 名句默写: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也 。 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 ,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 人恒敬之 。 2、解释加点字义,并翻译句义。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餍:“大厌”满足。 译:如果把义为后,以利为先,那么大臣不杀国君而夺取全部财利就不会感到满足的。 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

1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去:摆脱,抛开。 译:这样,君臣关系,父子,兄弟关系、抛开利益关系、怀着仁义来互相交往,这样不能称王天下,从来没有过。 3、体会孟子是如何阐述其政治观点: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1: 对利的追求孔子与孟子的区别在哪里?明确:孔子:极力追求利,但要符合义。孟子:坚决反对追求利试比较孔孟两人的利义观? 明确:孟子反对利,而特别强调义;孔子赞成追求利,但要以符合义作为前提。问题2:孟子在文中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4、先带领学生回顾烛之武退秦师,在解读宋牼将之楚中孟子的政治主张。问题3:翻译原文解读各别语句。问题4:全方

13、面把握该文分析文章从那两个方面得出结论“王何必曰利”的? 明确:从正反两方面来得出结论的:反面:人于人之间沦为利益关系,破坏社会和谐,丧失对仁义价值的关怀。正面:用仁义来大动人 问题5:朗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孟子与梁王、宋牼讨论了什么问题? 明确:论述了“利”的危害。孟子认为主要存在哪些危害? (列举哪些事例论证?) 弑其君、夺不餍 存在的危害: 秦、楚、拘兵 破坏社会秩序 君臣、父子、兄弟去仁义。 王何必曰利施行“仁义”(论点) 5、翻译鸡鸣而起体会孟子的主张。 1、 孟子的主张:孟子说:“晨鸡报晓连忙起来,孜孜不倦地行善者,是舜一类的人;晨鸡报晓连忙起来,孜孜不倦地谋利者,是跖一类的人。要想了解舜和跖地区别,没有别的,只是利和善的差别。” 2、为下列加红词语注音。a、宋牼将之楚b、然而不王者c、孳孳为善者 d、蹠之徒也e、利与善之间也(提示:kng、wng、z、zh、jin)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的含义。1、上下交征利 2、苟为后义而先利 3、吾闻秦、楚构兵 4、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5、愿闻其指 6、然而不亡者7、孳孳为善者 8、舜之徒也 9、利与善之间也 10、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提示:1、相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