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61900467 上传时间:2018-12-14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29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件: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课件: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课件: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课件: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课件: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件: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件: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慢性乙型肝炎的 现代临床治疗,威海市中医院 刘志勇,一、乙肝病毒(HBV)感染现状,HBV感染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呈全球性分布,60亿人口中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目前全球慢性带毒者约3.54亿,亚洲地区约2.5亿,我国约1.2亿。慢性带毒者约1525最终将死于与HBV感染相关的肝病(如肝硬化、重肝、肝癌等)。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每年约100万人死于HBV感染相关疾病。,我国属于HBV高地方性流行区。 一般人群中HbsAg阳性率为9.09(95年资料),全国人口中HBV感染率为57.63(95年资料)。 在接种过乙肝疫苗人群中HbsAg阳性率为4.5,未接种过乙肝疫苗人群中则为9

2、.51。 我国现症慢性乙肝患者约为3000万人,每年死于与乙肝相关疾病约30万人。,在我国,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原发疾病主要为乙型肝炎。慢性乙肝给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据一项疾病经济学调查表明:我国目前各类乙肝病人每年平均医疗费用如下:,慢性乙肝: 20477元 代偿期肝硬化: 36323元 失代偿期肝硬化:36757元 肝细胞癌: 38267元 按此计算,我国每年因慢性乙肝(包括肝硬化,肝癌)直接经济损失约9000亿人民币。,亚太地区资料显示:慢性乙肝发展为肝硬化的年发生率约2.4,而肝硬化发展为肝癌(HCC)的年发生率约36。,二、乙肝病毒的感染过程与转归,亚太地区约一半以上的慢性HBV

3、感染系母婴传播所致,这些新生儿期感染者约90可发展为慢性感染;儿童期感染者约2030会发展为慢性感染;而成人期HBV感染则9095可自然缓解达到康复,慢性化率不超过10。(见下图示),3050年,我国人群感染HBV转归(见图示),(治疗重点),(治疗重点),三、慢性乙肝的治疗目标、药物及策略,(一)慢性乙肝的现代治疗原则: 关键是抗病毒治疗,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如果不进行抗病毒治疗,将有1525的患者最终将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癌。通过长期抗病毒治疗,可使HBV-DNA下降,HbeAg血清转换,AUT复常和肝组织学改善,其中极少数患者还有可能获得HbsAg血清转换和C

4、CCDNA消失而最终痊愈。因此,对于病情活动、HBV复制活跃的慢性乙肝患者应积极进行长期的抗病毒治疗。,(二)慢性乙肝的治疗目标,即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减少和防止肝脏失代偿、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三)目前有效的治疗药物,主分为两大类: (1)干扰素类免疫调节剂,包括普通的常规干扰素(IFN)和长效的聚乙二醇化IFN2a(或2b); (2)核苷酸类抗HBV药: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1胸腺肽虽在大部分亚洲国家上市,但确实效果有待证实,尚未被欧美等主要国家批准。,干扰素:主要介绍一下临床特点,

5、(1)常规干扰素: 具有间接抗病毒和免疫调节双重作用。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的作用而言,抗病毒是次要的,提高免疫功能是主要的。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12个月(1年)结束后,完全应答率为4060,持久应答率2040,而在完全应答者中8090可持续应答(5年随访资料)。,国外有资料报道,治疗结束后HbsAg阴转率为2565,但亚洲地区患者极少转阴,因母婴传播者为多,免疫反应低下,ALT水平低,免疫调节剂效果较差。,干扰素治疗适应症一般为,治疗前ALT水平25ULN; HBeAg(+).HBV-DNA105108; 女性;病程短,非母婴传播; 年龄较轻;无肝硬化; 无HCV(丙肝)、HDV(丁肝)或HIV

6、合并感染; 无精神病史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对治疗依从性好。 以上适应症很重要,否则效差,应严格掌握。,由于上述限制,有文献报告称,在亚太地区国家中,干扰素治疗仅适用于约25的慢性乙肝患者,且对最需要治疗的进展性肝硬化患者却禁忌使用。另外,干扰素给药不方便,又有许多不良反应,且价格较贵,不能长期治疗,疗效与核苷类药物相似,故相比之下,核苷类抗病毒药的临床优越性则更被广大肝病学界所认可。,(2)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IFN)2a或2b,即长效干扰素 药物的血浆半衰期较长,从而抑制病毒效果更好,又不增加毒性(不良反应与常规IFN相似)。由于其应答更好,又不增加毒性以及每周仅注射1次的特点,Peg

7、IFN在慢性乙肝的治疗中将取代常规IFN。实际在临床应用中,PegIFN在治疗慢性丙肝方面已取代了常规干扰素。(PegIFN2a 180g/w共48周)。,2.核苷酸类似物,为直接的抗HBV药。 目前使用的为第二代核苷酸类似物药物,主要有: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近10年来,在慢性乙肝的抗病毒治疗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核苷类药物的不断研发上市,以其确切的抗病毒疗效,几乎可以说使慢性乙肝的治疗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从拉米夫定到阿德福韦,为核苷类抗病毒药的耐药变异问题也提供了出路,使一些谈“变异”而色变的患者终于也露出了放心的微笑。核苷类抗病毒药的不断问世极大地推动了慢性乙肝的治疗进程

8、,标志着慢性乙肝的治疗目前已进入了核苷类抗病毒药的治疗时代。,但是,抗病毒药只是抑制病毒复制,并非杀灭(清除)病毒,并不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慢性乙肝的持续性感染问题,并且还存在长期用药的耐药性以及停药反跳等问题,故在开始治疗前应该审慎负责的考虑治疗的必要性,以及其它可能出现的问题,对病人及病情做全面评估。一旦决定治疗,在当前药物所能达到的有限治疗水平下,则必须有清晰的、规范的、符合实际的、长期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和策略,对长期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及可能产生的耐药性作出早期预测,并及时或事先调整治疗方案,以期使患者得到疗效确实、且持续稳定的治疗。,(1)拉米夫定:为第一个获准上市的口服抗乙肝病毒药物。

9、,优点 抑制HBV作用快而强。 毒性低,不良反应轻。 使用方便(口服)。 缺点 须长期治疗,难以确定疗程。 治疗后未出现HBeAg血清转换者,停药后易复发,并可能致病情恶化。 长期治疗可发生耐药变异,以致病情再度活动。,适应症(治疗对象),1)已批准的治疗对象(我国2003年SFDA批准): ALT2ULN,并持续升高至少1个月,或6个月内反复升高者。HBVDNA105,即病毒复制活跃者。未出现肝硬化者。 2)建议治疗对象: 肝硬化病人(代偿或失代偿期)。接受化疗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慢性乙肝病人。接受肝移植和肝移植后病人。儿童慢性乙肝病人:有抗病毒指征的年龄12岁,体重35kg的患儿。 (注:国

10、内对12岁以下儿童暂不推荐使用。),疗程:原则上至少1年以上,但强调疗程个体化和长期性(即疗程难以确定)。,治疗前HbeAg阳性病人,治疗1年时综合疗效(即肝功、HBVM、HBV-DNA)完全应答者,建议至少再继续用6个月,其中间隔3个月复查一次,仍维持完全应答者可停药观察。 治疗前HBeAg阳性,治疗1年时综合疗效部分应答者,继续用药直至完全应答后,再继续用药,至少间隔6个月复查2次,仍完全应答可停药观察。,治疗前HbeAg阴性者,疗程至少2年,或综合疗效完全应答后,至少间隔6个月的3次化验均示HBV-DNA阴性、ALT正常可停药观察。 无论治疗前HBeAg阳性或阴性病人,治疗1年时综合疗效

11、仍无应答可改用其它有效抗病毒药。 肝硬化无固定疗程,需长期(甚至终生)服用。,监测和随访,治疗开始后每月查肝功一次,连续3次,后改3月一次。HBVM和HBV-DNA每3月一次(有条件者最初3个月亦可每月一次)。 随访应于停药后每3个月复查一次,以后每36个月一次,主要复查肝功、HBVM、HBV-DNA至少随访12个月。,耐药突变(YMDD变异)的处理及影响因素,发生耐药突变后一般可换用ADV,二者应合用13个月后再停LAM,即ADV“到位”后再停LAM,此称之为“ADV挽救治疗”。 影响变异因素主要有:治疗前AUT及HBV-DNA水平,男性高体重免疫抑制(低下)病人HBV基因型为C型者(有材料

12、证实停药1年内复发者86为C型)。,(2)阿德福韦酯,特点 对野生株HBV及变异株HBV(特别是拉米夫定耐药变异株均有明显抑制作用); 安全性大(治疗23年仅23患者血肌酐上升0.5mg/dl),适合长期用药; 耐药发生率低:治疗13年时发生率分别为0、3、5.9; 可有效抑制LAM变异株。,适应症 成年人慢性乙肝; LAM耐药者(即YMDD变异者); HBeAg阴性慢乙肝患者,因其复发率高,疗程长。 疗程 基本同拉米夫定。实际上无肯定的推荐意见,只有理论上的停药时间,实践中应谨慎。,(3)恩替卡韦,美国FDA去年3月底批准上市。我国SFDA去年11月15日批准,由百时美施贵宝公司生产,今年一

13、季度上市,商品名“博路宝”。 特点 抑制HBV-DNA迅速有效,疗效优于LAM(无论HBeAg阳性或阴性);安全且不伴有ALT复升;耐药发生率低;加大剂量至1mg/日亦可有效抑制LAM耐药变异者。,治疗策略,上述抗病毒药物均有其各自临床治疗特点及局限性,因此在选择药物时应仔细权衡疗效应答的几率、患者的年龄、疾病严重程度、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最后根据患者的病情、肝功储备情况、药物作用的快慢、不良反应、药物价格、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依从性及与患者商讨的结果,作出个体化用药的选择。 慢性乙肝的临床治疗策略(见表12),表1.HBeAg阳性慢性乙肝的治疗策略,表2.HBeAg阴性慢性乙肝的治疗策略,结 语,根据亚太地区和我国的研究表明,目前慢性乙肝患者中,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比例仍较低,韩国为31,中国台湾为18,中国大陆为19。因此,必须对医务人民和慢性乙肝患者加强抗病毒治疗必要性的宣传,进一步提高慢性乙肝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比例,使我国的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病率逐年降低,患者受益,社会医疗费用降低。 相信随着新的抗病毒药物的陆续面世,慢性乙肝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将会不断改进和优化,其疗效必将进一步提高,慢性乙肝的治疗前景将会变得更加光明。,联系电话:3107,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