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第五章-呼吸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61900140 上传时间:2018-12-14 格式:PPT 页数:103 大小:4.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第五章-呼吸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生理学》第五章-呼吸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生理学》第五章-呼吸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生理学》第五章-呼吸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生理学》第五章-呼吸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理学》第五章-呼吸》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第五章-呼吸(10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呼 吸 (Respiration),【目的与要求】,熟悉呼吸的概念及呼吸的基本过程。 了解呼吸器官的结构特点及功能意义。 掌握肺内压的变化,胸膜腔负压的形成及意义,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来源及意义,用力呼气量及肺泡通气量的概念及意义。 掌握肺换气的原理和影响因素,肺通气/血流比值的概念和意义。 熟悉气体运输的形式,掌握氧与Hb结合的特征、氧解离曲线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熟悉呼吸中枢的概念和部位,掌握化学感受器的种类和化学性因素调节的途径。 熟悉肺牵张反射的概念及意义。,呼吸(Respiration):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三个相互衔接并同时进行的过程,1.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

2、换气 2.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3.内呼吸:组织细胞与组织毛细血管之间 的气体交换以及组织细胞内的生物氧化过程,第一节 呼吸器官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第二节 肺通气 第三节 呼吸气体的交换 第四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第五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目 录,第一节 呼吸道和肺的结构与功能,呼吸道,上呼吸道,下呼吸道,呼吸道:具有加温、加湿、过滤和清洁作用,一、呼吸道,(Airway ),:呼吸道的平滑肌受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 植物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使呼吸道平滑肌收缩 交感神经使呼吸道平滑肌舒张,收缩:组织胺、 5-HT 、内皮素、缓激肽,舒张:儿茶酚胺、PGE2、氨茶碱,化学因素,肺泡上皮细胞,型细胞,型

3、细胞,二、肺泡,三、胸廓,第二节 肺 通 气 (pulmonary ventilation),肺通气是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肺通气的直接动力: 肺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肺通气的原动力:呼吸运动 (respiratory movement),呼吸运动(原动力) 胸内压变化(间接动力) 肺内压与大气压差变化(直接动力) 肺通气,一、肺通气的动力,吸气肌 收缩 (呼气肌) 舒张,呼吸肌,呼气肌,呼吸运动: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胸 廓节律性扩张与缩小。,吸气肌,腹壁肌,肋间内肌,肋间外肌,膈肌,(一)呼吸运动 (respiration movement),平静呼吸(eupnea):安静状

4、态下平稳而均匀的自然呼吸。 吸气:主动过程 呼气:被动过程 用力呼吸(forced breathing):加深加快的呼吸。 呼气:主动过程 吸气:主动过程,根据参与呼吸运动的肌群不同分为:,腹式呼吸(abdominal breathing) : 以膈肌舒缩活 动为主的呼吸运动。 胸式呼吸(thoracic breathing) : 以肋间外肌舒缩 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 混合式呼吸,呼吸暂停、声带开放、呼吸道通畅时: 肺内压大气压 呼吸运动过程中肺内压的周期性交替升降 肺内压和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 推动气体进出肺的直接动力,1. 肺内压(intrapulmonary pressure) 肺泡内的压

5、力,(二)呼吸时肺内压和胸膜腔内压的变化,吸气初:肺内压 大气压 呼气开始 呼气末:肺内压 = 大气压 呼气停止,(1)胸膜腔:位于两层胸膜之间的潜在、密闭的腔隙, 其内仅少量浆液,2. 胸膜腔内压(intrapleural pressure),(2)胸膜腔内压 :胸膜腔内的压力。,测量:直接法 间接法,2. 胸膜腔内压 (intrapleural pressure),肺回缩,以胸膜腔密闭且含浆液为条件 胸廓生长肺生长 胸廓容积肺容积 胸廓将肺拉大 肺回缩 胸内负压,胸膜腔负压的形成,胸膜腔内压 = 肺内压 肺回缩力 在吸气末或呼气末 胸膜腔内压 = 大气压 肺回缩力 以大气压为0,胸膜腔内压

6、=肺回缩力 (负压是指其低于大气压) 呼气末:-3 -5mmHg; 吸气末:-5 -10 mmHg,为什么平静呼气末胸膜腔内压仍然为负,胸膜腔负压及其生理意义:,维持肺泡的扩张状态,有利于肺的扩张 有利于静脉血及淋巴液的回流,气胸,弹性阻力(肺和胸廓) 平静呼吸时约占总通气阻力的70% 非弹性阻力 平静呼吸时约占总通气阻力的30% (气道阻力、惯性阻力与粘滞阻力),二、肺通气的阻力,(一)弹性阻力与顺应性,弹性阻力( R ):物体对抗外力作用所引起变形的力。包括肺弹性阻力和胸廓弹性阻力。 顺应性( C ):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张性。,顺应性(C )=容积变化 / 压力变化(L/cmH2O

7、),顺应性(C )= 1/R,1. 肺的弹性阻力与顺应性(compliance) 肺在被牵张时的弹性回缩力是吸气的阻力,跨肺压的变化(P),肺容量的变化( V),肺的弹性阻力,肺组织的弹性回缩力,肺泡内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1)肺泡表面张力和肺表面活性物质,肺泡表面张力(surface tension) 肺泡的内表面覆盖一薄层液体,与肺泡内气体形成液-气界面,使液体表面尽量缩小的力。,阻碍肺泡扩张,增加吸气的阻力,降低肺顺应性; 使相通的大小肺泡内压不稳定; 促进肺部组织液生成,使肺泡内液体积聚。,肺泡表面张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 由肺泡型细胞产生的

8、二棕榈酰卵磷脂 作用:降低肺泡的表面张力 生理意义: 有助于维持肺泡的稳定性 减少肺间质和肺泡内的组 织液生成,防止肺水肿发生 降低吸气阻力,增加肺的 顺应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减少 肺不张 肺弹性阻力增加,顺应性降低 吸气困难 肺弹性阻力减小,顺应性增大 呼气困难,正常及几种异常情况下顺应性曲线,跨肺压(cmH2O) (肺内压-胸内压),正常,肺气肿(emphysema),肺纤维化(fibrosis),肺不张(atelectasis),肺容量 = 肺总容量的67% 无回弹力 肺容量肺总容量的67% 向内的回弹力 肺容量肺总容量的67% 向外的回弹力 胸腔容积变化 (V) Cchw= L/cmH2

9、O 跨胸壁压力变化(P),2. 胸廓弹性阻力和顺应性(compliance),肺容量占 肺总容量百分比,胸廓弹性回位力,胸廓容积,67(自然位置) (平静吸气末),无,自然容积, 67( 自然位置) (深吸气状态),向内 (吸气阻力),大于自然容积, 67 ( 自然位置) (平静呼气末),向外 (吸气动力),小于自然容积,(二)非弹性阻力 包括:气道阻力、惯性阻力、粘滞阻力 气道阻力:非弹性阻力的 80%90%,由气流流速、气流形式和气道管径 决定。,为什么支气管哮喘病人呼气比吸气困难,潮气量(tidal volume,TV): 400600 ml 补吸气量(inspiratory reser

10、ve volume,IRV): 15002000 ml 补呼气量(expiratory reserve volume,ERV) : 900 1200 ml 残气量(residual volume,RV): 1000 1500 ml,三、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evaluation of function of pulmonary ventilation),(一)肺容积,肺容积 (pulmonary volume),肺所容纳的气体量,1、深吸气量(inspiratory capacity,IC): TV+IRV,最大通气能力 2、功能残气量(functional residual capacity,

11、FRC) : ERV+RV 缓冲呼吸过程中肺泡气O2、CO2分压的过度变化,(二)肺容量,(1) VC = TV+IRV+ERV 单次肺通气的最大能力 男性:3 500 ml 女性:2 500 ml (2) FVC:尽力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呼气所能呼出 的最大气量 (3) FEV:尽力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尽快呼气时,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通常以它所占FVC的百分数来表示,反映呼吸阻力的变化。 正常:FEV1/FVC%约80% (第一秒),3. 肺活量和用力呼气量,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FEV):,最大吸气后以最快速度用力呼气,在一定(单位)时间内所能呼

12、出的最大气量。,第1秒末: 83% 第2秒末: 96% 第3秒末: 99%。,测定方法: 作一次深吸气后,以最快的速度用力呼气,同时分别记录第1,2,3秒末所呼出的气量,计算其所占肺活量的百分比。,用力肺活量和用力呼气量,生理情况下,气道狭窄时,4. 肺总量(total lung capacity,TLC): 肺所能容纳的最大气量.,肺总量VCRV,(三)肺通气量,2. 肺泡通气量(alveolar ventilation) 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 =(TV 无效腔气量) 呼吸频率,肺泡无效腔( 接近于零),生理无效腔,解剖无效腔(150ml),支气管扩张 解剖无效腔 肺A部分梗塞 肺泡无

13、效腔,呼吸形式,肺泡通气量 (毫升/分),呼吸频率 (次/分),肺通气量 (毫升/分),潮气量 (毫升),正常安静,16,8000,500,5600,不同呼吸频率、潮气量时的肺通气量及肺泡通气量,在一定的呼吸频率范围内 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更为有效。,结论:,第三节 呼吸气体的交换,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从高分压点 流向低分压点,组织换气:组织细 胞与组织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一、气体交换的原理,形式:单纯扩散 动力:气体分压(张力)差 气体扩散速率(Diffusion rate,D):单位时间内气体扩 散的容积。,(一)气体分压差,2. 血液及组织中的气体分

14、压kPa(mmHg),1. 呼吸气与肺泡气的分压,(二)气体的分子量与溶解度,溶解度 (solubility):在1个大气压下,37时, 每100ml液体中所溶解的气体ml数。,O2的分子量:32 CO2的分子量:44,CO2的扩散系数是O2的20倍,(三)扩散的面积和距离,(四)温度,CO2溶解度:51.5/100ml O2溶解度:2.14/100ml,PO2和PCO2时,刺激呼吸,有助于 CO2的排出,却几乎无助于O2的摄取,二、肺换气,结构基础:呼吸膜 动力:气体的分压差,静脉血 动脉血,(一)肺换气过程,O2,CO2,CO2和O2的扩散仅需0.3秒即达到平衡 血液流经肺毛细血管耗时0.

15、7秒,(二)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1. 呼吸膜的厚度:肺泡 毛细血管膜,由六层组成,约0.2 1.0m,肺纤维化与肺水肿均 可使呼吸膜变厚,2. 呼吸膜的面积,3. 通气/血流比值(Ventilation/perfusion ratio),每分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之间的比值。,VA/Q,(dead space) 肺泡无效腔,VA/Q(肺血管栓塞),VA/Q(支气管痉挛),VA/Q,组织中气体交换的原理与在肺中交换相似,但该处交换在液相中进行,且扩散膜两侧的O2、CO2分压差随细胞内氧化代谢强度和组织血流量而异。,三、组织换气,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结构基础:毛细血管壁、细胞膜,动力:气体的分 压差,静脉血 动脉血,血液O2和CO2的含量(ml / 100ml 血液),第四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物理溶解,物理溶解,合计,化学溶解,合计,两种形式:物理溶解、化学结合(为主) 两种形式处在动态平衡之中:气体应在溶解状态下进行交换;化学结合形式可看作贮备体,(一)物理溶解 PO2为13.3KPa(100mmHg)时,100ml血液只溶解0.3ml的O2。,一、氧的运输,(二)化学结合,1. O2与Hb结合的特征 血液中的氧主要以氧合Hb(HbO2)形式运输 (1)可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