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眩晕讲课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61898884 上传时间:2018-12-14 格式:PPTX 页数:58 大小:670.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件:眩晕讲课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课件:眩晕讲课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课件:眩晕讲课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课件:眩晕讲课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课件:眩晕讲课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件:眩晕讲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件:眩晕讲课(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眩晕,脑病科 孟繁兴,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轻-闭目可止 重-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 苍白等症状 严重-突然仆倒,眩晕的历史沿革,1.眩晕最早见于内径,称为“眩冒”。 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灵枢卫气指出:“上虚则眩” 2.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 金匮要略:“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3.丹溪心法“无痰则不作眩” 4. 张景岳强调:“无虚不能作眩” 景岳全书:“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眩晕与现代临床,眩晕是

2、临床常见症状,可见于西医的多种疾病。 如高血压、低血压、贫血、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干梗塞、颈椎病等。,眩晕的病因病机,病因,眩晕,病因病机,年老体虚 肝肾阴虚 阴精亏虚 脑海失养 久病伤肾 素体阳盛或阴虚 阴虚阳亢 肝阳化风 恼怒忧伤气郁化火 风阳上扰 久病失血 气虚清阳不展 ,血虚脑失所养 脾胃虚弱 饮食失调 损伤脾胃 劳 倦 痰浊内生 跌仆损伤 瘀血阻窍 脑络闭阻 脑失所养 久病血瘀 气血不通,眩晕,痰浊上扰清窍,病因 病位 清窍,与肝脾肾有关 病机 脑海空虚,清窍失养 清阳受扰,瘀血阻络 (风火痰虚瘀) 病性 虚证多,虚,气,血,阴,实,痰浊,瘀血,小 结,风阳,变 证,

3、肝风夹痰火上蒙清窍,阻滞经络 气血不足,阴阳两虚,突发气机逆乱,清窍暂闭或失养,中风,晕厥,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 二、病证鉴别 三、相关检查,诊断依据,(一)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二)严重者可伴有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表现。 (三)多有情志不遂、年高体虚、饮食不节、跌仆损伤等病史。,病证鉴别,相同 头晕仆倒 不同 无半身不遂 伴半身不遂 无不省人事 有不省人事 无口眼喎斜 伴口眼喎斜 无舌强语塞 伴舌强语塞,眩晕,中风,病证鉴别,相同 头晕仆倒 不同 无不省人事 有不省人事 伴四肢厥冷 短时间自醒 醒后无后遗症,眩晕

4、,厥证,西医学鉴别诊断:主要为周围性及中枢性的鉴别,周围性 迷路或前庭神经的功能障碍 复发性 水平性眼球震颤 体位改变 中度至重度眩晕,中枢性 小脑或大脑的功能障碍 连续性 垂直性眼球震颤 非体位性,相关检查,测血压、查心电图、超声心动、检查眼底、肾功能等,有助于明确诊断高血压病及高血压危象和低血压。 查颈椎X线片,经颅多普勒有助于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脑动脉硬化,必要时作CT及核磁共振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检查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等,有助于诊断美尼尔综合征。 检查血常规及血液系统检验有助于诊断贫血。,眩晕的辨证论治,辨证要点:,1.辨脏腑 眩晕虽病在清窍,但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常

5、关系密切。 肝阴不足,肝郁化火,均可导致肝阳上亢,其眩晕兼见头胀痛,面潮红等症状。 脾虚气血生化乏源,眩晕兼有纳呆,乏力,面色咣白等;脾失健运,痰湿中阻,眩晕兼见纳呆,呕恶,头重,耳鸣等, 肾精不足之眩晕,多兼腰酸腿软,耳鸣如蝉等。,2.辨虚实:眩晕以虚证居多,挟痰挟火亦兼有之;一般新病多实,久病多虚,体壮者多实,体弱者多虚;呕恶、面赤、头胀痛者多实,体倦乏力、耳鸣如蝉者多虚;发作期多实,缓解期多虚;面白而肥为气虚多痰,面黑而瘦为血虚有火。病久常虚中夹实,虚实夹杂。 3.辨标本:眩晕以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本,风、火、痰、瘀为标。其中阴虚多见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气血不足则见舌淡嫩,脉细弱。标实又

6、有风性主动,火性上炎,痰性粘滞,瘀性留著之不同,临床需加辨识。,治疗原则:虚补实泻,调整阴阳。,缓者多偏于虚,虚者以精气虚居多,精虚者填精生髓,滋补肾阴;气血虚者宜益气养血,调补脾肾。急者多偏于实,实证以痰火为常见,痰湿中阻者,宜燥湿祛痰;肝火偏盛者,则当清肝泻火;肝阳上亢,化火生风者,则宜清镇潜降。 本病发生多以阴虚阳亢者居多,治疗当以清火滋阴潜阳。虚实夹杂者,或由因虚致实,或由邪实致虚,当扶正以祛邪,或祛邪以安正,临床应权衡标本缓急轻重,酌情论治。,分 证 论 治,肾精不足,肝阳上亢,气血亏虚,痰湿中阻,瘀血阻窍,肝阳上亢证,症状 病机 治法 代表方 常用药 加减,症状,主症:眩晕,耳鸣,

7、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 兼症:遇烦劳、郁怒而加重,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燥易怒,肢麻震颤。 舌脉:舌红苔黄,脉弦或数。,肝阳上亢证,病机,肝阳风火,上扰清窍,肝阳上亢证,治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平肝潜阳,清火熄风,可用于肝 阳偏亢,风阳上扰而导致的眩晕。,常用药,天麻、石决明、钩藤平肝潜阳熄风; 牛膝、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 黄芩、山栀、菊花清肝泻火; 白芍柔肝滋阴。,加减变化,1.若肝火上炎,口苦目赤,胁痛胀,烦躁易怒者,酌加龙胆草、丹皮、夏枯草清肝泻火。 2.肝肾阴虚较甚,目涩耳鸣,腰酸膝软,舌红少苔,脉弦细数者,可酌加枸杞子、首乌、 生地、麦冬、玄参。 3

8、.若见目赤便秘,可选加大黄、芒硝或当归龙荟丸以通腑泄热。 4.眩晕剧烈,兼见手足麻木或震颤者,加羚羊角、石决明、生龙骨、生牡蛎、全蝎、蜈蚣等镇肝熄风,清热止痉,气血亏虚证,症状 病机 治法 代表方 常用药 加减,症状,主症: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晄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 兼症: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纳少腹胀。 舌脉: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气血亏虚证,病机,气血亏虚,清阳不展 脑失所养,肝阳上亢证,治法,补益气血,调养心脾,归脾汤加减,补益气血,健脾养心,主治因心 脾两虚,气血不足而导致的眩晕 等证。,代表方,常用药,党参、白术、黄芪益气健脾; 当归、熟地、龙眼肉、大枣补血 生血养

9、心。 茯苓、炒扁豆补中健脾。 远志、枣仁养血安神。,加减变化,1.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兼见气短乏力,纳少神疲,便溏下坠,脉象无力者,可合用补中益气汤。 2.若气虚卫阳不固,兼自汗时出,易于感冒,当重用黄芪,加防风、浮小麦益气固表敛汗。 3.若脾虚湿盛,腹泄或便溏、腹胀纳呆,舌淡舌胖,边有齿痕,可酌加薏苡仁、炒扁豆、泽泻等,当归宜炒用。,加减变化,4.若兼见形寒肢冷,腹中隐痛,脉沉者,可酌加桂枝、干姜以温中助阳。 5.若血虚较甚,面色晄白,唇舌色淡者,可加阿胶、紫河车粉(冲服)。 6.兼见心悸、怔忡、少寐健忘者,可加柏子仁、合欢皮、夜交藤养心安神。,肾精不足证,症状 病机 治法 代表方 常用药

10、加减,症状,主症: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酸膝软,少寐多梦,健忘。 兼症: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遗精、滑泄,耳鸣,齿摇;或颧红咽干,五心烦热。或面色晄白,形寒肢冷。 舌脉:舌红少苔,脉细数;或舌淡嫩,苔白,脉弱尺甚。,肾精不足证,病机,肾精不足,髓海空虚, 脑失所养,肝阳上亢证,治法,滋养肝肾,益精填髓,左归丸加减,滋阴补肾,填精补髓,主治因肾精不足,髓海失养而导致的眩晕诸症。,代表方,常用药,熟地、山萸肉、山药滋阴补肾; 龟版、鹿角胶、紫河车滋肾助阳,益精填髓; 杜仲、枸杞子、菟丝子补益肝肾; 牛膝强肾益精。,加减变化,1.若阴虚火旺,症见五心烦热,潮热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可加鳖甲,

11、知母、黄柏、丹皮、地骨皮等。 2.若肾失封藏固摄,遗精滑泄者,可酌加芡实、莲须、桑螵蛸等。 3.若兼失眠、多梦、健忘诸症,加阿胶、鸡子黄、酸枣仁、柏子仁等交通心肾,养心安神。,加减变化,4.若阴损及阳,肾阳虚明显,表现为四肢不温,形寒怕冷,精神萎靡,舌淡脉沉者,肾阳虚明显者,或予右归丸温补肾阳,填精补髓。或酌配巴戟天、仙灵脾、肉桂。 5.若兼见下肢浮肿,尿少等症,可加桂枝、茯苓、泽泻等温肾到水。 6.若兼见便溏、腹胀少食,可加白术、茯苓以健脾止泻。,痰湿中阻证,症状 病机 治法 代表方 常用药 加减,症状,主症: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 兼症:呕吐痰诞,食少多寐; 舌脉:舌苔白

12、腻,脉濡滑。,痰湿中阻证,病机,痰浊中阻,上蒙清窍, 清阳不升,痰湿中阻证,治法,化痰祛湿,健脾和胃,半夏白术天麻汤 加减,燥湿化痰,平肝息风,用于治疗脾虚湿盛,风痰上扰之眩晕。,代表方,常用药,半夏、陈皮健脾燥湿化痰; 白术、苡仁、茯苓健脾化湿; 天麻化痰熄风,止头眩。,加减变化,1.眩晕较甚,呕吐频作,视物旋转,可酌加代赭石、竹茹、生姜、旋覆花以镇逆止呕。 2.脘闷纳呆,加砂仁、白蔻仁等芳香和胃。 3.兼见耳鸣重听,可酌加郁金、菖蒲、葱白、白芷以通阳开窍。 4.痰郁化火,头痛头胀,心烦口苦,渴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者,宜用黄连温胆汤清化痰热。,瘀血阻窍证,症状 病机 治法 代表方 常用

13、药 加减,症状,主症:眩晕、头痛。 兼症: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 舌脉: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瘀血阻窍证,病机,瘀血阻络,气血不畅 脑失所养,瘀血阻窍证,治法,祛瘀生新,活血通窍,通窍活血汤加减,活血化瘀,通窍止痛。用于治疗因跌仆外伤,瘀阻头面而导致的眩晕头痛诸症。,代表方,常用药,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通窍止痛; 白芷、菖蒲、老葱通窍理气,温经止痛; 当归养血活血; 地龙、全蝎善入经络,镇痉祛风。,加减变化,1.兼见神疲乏力,少气自汗等症,加入黄芪、党参益气行血。 2.兼寒凝,畏寒肢冷,感寒加重,可加附子、桂枝温经活血。,预防调护,一、避免和消除致病

14、因素 适度锻炼,增强体质,保持情绪稳定 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饮食有节,防止暴食暴饮 戒烟戒酒,预防调护,二、注意病后治疗与调护 发病后及时治疗,注意休息 避免突然、剧烈的体位改变和头颈部运动 饮食清淡,稳定情绪 有眩晕病史者 避免剧烈体力活动 避免高空作业,结语,眩晕是以目眩、头晕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疾病。 病的病因有饮食不节、情志不遂、体虚年高,跌打损伤等多种因素。其病机主要有 肝阳上亢、肾精不足,气血亏虚、痰浊内蕴、瘀血阻络等方面。本病的病变部位主要在清窍,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相关。多属本虚证或本虚标实之证,结语,本病各证候之间又常可出现转化,或不同证候相兼出现,如肝阳上亢可兼肝肾阴虚,气血亏虚可挟痰浊中阻,血虚可兼肝阳上亢等证。 针对本病各证候的不同,治疗可根据标本缓急分别治疗,可分别采取平肝、熄风、潜阳、清火、化痰、化瘀等法以治其标;补益气血、滋补肝肾等法以治其本。,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