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4_4氨硫酸硝酸2第3课时硝酸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897636 上传时间:2018-12-14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2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化学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4_4氨硫酸硝酸2第3课时硝酸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化学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4_4氨硫酸硝酸2第3课时硝酸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化学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4_4氨硫酸硝酸2第3课时硝酸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化学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4_4氨硫酸硝酸2第3课时硝酸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化学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4_4氨硫酸硝酸2第3课时硝酸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化学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4_4氨硫酸硝酸2第3课时硝酸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4_4氨硫酸硝酸2第3课时硝酸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节 氨 硝酸 硫酸 (第3课时 ),【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了解硝酸的物理性质、保存方法及用途。 2.理解硝酸的强酸性。 3.掌握硝酸的不稳定性、强氧化性。 4.学会用氧化还原理论分析研究化学变化。,重点:硝酸的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 难点:硝酸的强氧化性及与浓度的关系。,玻尔是丹麦著名的物理学家,曾获得诺贝尔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玻尔被迫离开将要被德国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他决定将诺贝尔金质奖章溶解在一种溶液里,装于玻璃瓶中,然后将它放在柜面上。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那瓶溶有奖章的溶液就在眼皮底下,他们却一无所知。这是一个多么聪明的办法啊!战争结束后,

2、玻尔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铸成奖章。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因为,它凝聚着玻尔对祖国无限的热爱和无穷的智慧。那么,玻尔是用什么溶液使金质奖章溶解呢?,科学视野,原来他用的溶液叫王水。王水是浓硝酸和浓盐酸按1:3的体积比配制成的的混和溶液。由于王水中含有硝酸。氯气和氯化亚硝酰等一系列强氧化剂,同时还有高浓度的氯离子。因此,王水的氧化能力比硝酸强,不溶于硝酸的金,却可以溶解在王水中。,科学视野,一、硝酸的物理性质,纯硝酸是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密度为1.5027g/cm3,沸点是83,常用浓硝酸质量分数为69%,98%以上的硝酸叫发烟硝酸。,思考交流,二、硝酸的化学性质:

3、,(1)酸的通性。,(2)不稳定性(硝酸越浓越易分解),思考:常用的浓硝酸为什么会呈黄色?,工业上盐酸呈黄色又是什么原因?,浓硝酸易分解生成NO2溶于硝酸,含有Fe3+杂质,思考交流,(3)强氧化性,a、与金属反应,4HNO3(浓) + Cu = Cu(NO3)2 + 2NO2+ 2H2O,8HNO3(稀) + 3Cu = 3Cu(NO3)2 + 2NO+ 4H2O,分析上述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并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不产生氢气,N元素被还原,反应规律:,思考交流,使Fe、 Al 钝化,浓硝酸 使Fe、 Al 钝化,有吸水性、脱水性,无,浓、稀硝酸与铜的反应,试写出铁与稀硝酸反应的化学

4、方程式。,Fe + 4HNO3(稀) = Fe(NO3)3 + NO+ 2H2O,3Fe + 8HNO3(稀) = 3Fe(NO3)2 + 2NO+ 4H2O,铁粉少量,铁粉过量,Fe + 2Fe(NO3)3 = 3Fe(NO3)2,交流研讨,钝化,常温下,铁和铝遇浓硝酸和浓硝酸表面发生钝化,故浓硝酸、浓硫酸的贮存和运输可用铝(铁)槽车运输。若加热,则铁和铝都会跟浓硝酸、浓硫酸反应。,实验探究,浓稀硝酸与铝的反应,王水?,VHNO3:VHCl = 1:3 组成的混合物,若将浓硝酸和浓盐酸按体积比1 : 3混合所得混合物叫王水,氧化性极强,可溶解金、铂等不活泼金属。,科学视野,浓、稀硝酸与碳的反

5、应,b、与非金属反应,试分析上述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浓硝酸与碳反应,实验探究,当硝酸与金属或非金属及某些有机物反应时,反应物或反应条件不同,硝酸被还原所得到的产物也不同,如:,硝酸浓度越大,氧化性越强。,氧化性:浓硝酸 稀硝酸,交流研讨,硝酸的用途,重要的化工原料,也是化学实验室里必备的重要试剂。在工业上可用于制化肥、农药、炸药、染料、盐类等。,交流研讨,一、硝酸的物理性质,二、硝酸的化学性质,1.酸的通性,2.不稳定性,3.强氧化性,纯硝酸是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4HNO3(浓) + Cu = Cu(NO3)2 + 2NO2+ 2H2O,8HNO3(稀) + 3Cu = 3Cu(NO3)2 + 2NO+ 4H2O,本节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