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人体结构与功能-消化系统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61896875 上传时间:2018-12-14 格式:PPT 页数:99 大小:10.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件:人体结构与功能-消化系统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课件:人体结构与功能-消化系统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课件:人体结构与功能-消化系统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课件:人体结构与功能-消化系统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课件:人体结构与功能-消化系统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件:人体结构与功能-消化系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件:人体结构与功能-消化系统(9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消化系统,一、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管:,消化腺,小消化腺:分布于消化管壁内,如胃腺及肠腺等。,大消化腺:位于消化管壁外,包括大唾液腺、肝和胰。 大唾液腺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口腔、咽、食管、胃、 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 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上消化道:临床上通常把口腔至十二指肠的部分。 下消化道:空肠及其以下的部分。,二、胸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一)胸部的标志线,9后正中线:经身体后面正中线所作的垂直线,1前正中线:沿身体前面正中线所作的垂直线,2胸骨线:沿胸骨最宽处外侧缘所作的垂直线,3锁骨中线:经锁骨中点所作的垂直线,4胸骨旁线:经胸骨线与锁骨中线之间连线中

2、点作的垂直线,6腋后线:沿腋后襞向下所作的垂直线,7腋中线:沿腋前线、腋后线之间连线中点所作的垂直线,8肩胛线:经肩胛骨下角所作的垂直线,5腋前线:沿腋前襞向下所作的垂直线,上述4线将腹部分成: 上腹部的腹上区和左、右季肋区, 中腹部的脐区和左、右腹外侧区(腰区), 下腹部的腹下区(耻区)和左、右髂区(腹股沟区)。,(二)腹部分区,二、胸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用两条横线和两条纵线将腹部分为9个区域,上横线是左、右肋弓最低点的连线, 下横线是左、右髂结节的连线, 两条纵线是通过左、右腹股沟韧带中点所作的垂线。,二、胸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第三节 消化管的微细结构,一、消化管一般结构,除口腔外,消化管

3、壁均分4层,由内向外分别为:,上皮:两端复层,其余单层。,2、黏膜下层: 连接黏膜和肌层的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含有较大的血管、淋巴管和黏膜下神经丛。 食管-食管腺;十二指肠-十二指肠腺。,*皱襞:粘膜 + 部分粘膜下层向管腔突起,增加了消化管的表面积 分布于食管、胃、小肠,3、肌层: 消化道两端由骨骼肌构成 其余均为平滑肌 。 (内环外纵两层,其间为肌间神经丛),4、外膜: 咽、食管、直肠下段等处为薄层的结缔组织,纤维膜, 胃肠等部外膜的结缔组织表面覆盖间皮,为浆膜(减少摩擦)。,消化管一般结构模式图,消化:食物进入消化管,通过消化管和消化液的作用,使大分子物质变成简单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

4、:消化管内的成分进入血液、淋巴的过程。,消化系统的组成,(一)口腔境界和分部 前壁:为上、下唇,借口裂通外界 境界 后界:经咽峡与咽相通 上壁:为腭 下壁:为口腔底 侧壁:为颊,第二节 消化管,口腔前庭 口唇、口角、鼻唇沟,固有口腔,分部,以上、下牙弓和牙龈为界,一、口腔,腭,硬腭:前2/3以骨腭为基础, 表面覆以黏膜。,软腭:后1/3由肌腱和黏膜构成。,软腭后缘游离,中间有一向下突起,称腭垂或悬雍垂; 腭帆两侧下方2对弓形粘膜皱襞,腭舌弓、腭咽弓,两弓的凹陷为扁桃体窝 腭垂、两侧腭舌弓及舌根围成咽峡,口腔通向咽的通道。,2.腭,第一节 消化管,3、牙 Teeth,1形态 分为牙冠、牙根和牙颈

5、3部分。 切牙、尖牙、磨牙,嵌于上下颌骨的牙槽内,人体最坚硬器官, 咀嚼食物和辅助发音作用。,牙冠:暴露在口腔内的部分 牙的外形分部 牙颈:介于牙冠和牙根之间缩细的部分 牙根:嵌入上、下牙槽内的部分,牙根有根尖孔,通牙根管与牙冠腔相同,牙根管和牙冠腔合成牙腔(髓腔),第一节 消化管,3、牙 Teeth,牙的形态及构造,牙周组织 包括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龈3部分。 对牙起固定、保护、支持作用。,构造 由牙质、釉质、牙骨质和牙髓组成。,牙 质:构成牙的大部分 牙釉质:在牙冠部的牙本质外面覆盖的部分 牙骨质:在牙根部的牙本质外面包绕的部分 牙 髓:位于牙腔内,由结缔组织、神经和血管共同组成,乳牙的名称

6、及符号,形态 切牙、尖牙、磨牙,恒牙的名称及符号,第一节 消化管,4、舌 Tongue,口腔内的肌性器官,功能是搅拌食物、感受味觉、协助吞咽和辅助发音等功能。,1)形态 舌有上、下2面。上面称舌背 “”形的界沟将舌分为后1/3的舌根和前2/3的舌体。,舌系带:在舌底正中线上的粘膜皱襞 舌下阜:舌系带根部两侧小圆形隆起,下颌下腺和舌下腺大管的开口 舌下襞:舌下阜后外侧粘膜皱襞,深面有舌下腺及舌下腺小管开口,2)舌的构造,舌粘膜:淡红色 丝状乳头-一般感受:痛温觉 菌状乳头、轮廓乳头和叶状乳头含有味蕾,能感受酸、甜、苦、咸等味觉的刺激。 舌扁桃体-舌根部的淋巴组织。 舌苔-脱落的乳头上皮、食物碎屑

7、、细菌等混合物附于舌背表面形成。,舌内肌: 纵、横、垂直方向。 可改变舌的外形 舌外肌, 主要颏舌肌。可改变舌的位置,3).舌肌:,唾液腺:清洁口腔、湿润粘膜,帮助食物初步消化 大唾液腺和小唾液腺(唇、颊、舌的腺),1.腮腺:位于耳廓前下方,腮腺管开口于 上颌第2磨牙牙冠平对的颊黏膜处,2.下颌下腺:位于下颌骨体内面的下颌下腺窝内, 导管开口于舌下阜。,3.舌下腺:位于舌下襞深面。小管开口于舌下襞, 大管开口于舌下阜。,5).口腔腺,3对大唾液腺外面观,腮腺 耳廓前下有腮腺 腺管横过咬肌前 开口上颌颊粘膜 正对第二磨牙边,唾液的成分和作用: 中性(PH:6.6-7.1)低渗液体。包括:唾液淀粉

8、酶、黏蛋白、球蛋白和溶菌酶。 作用:湿润和溶解食物,清洁保护口腔,杀灭细菌和病毒,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6).口腔内消化,二、咽,第一节 消化管,位置:漏斗形的肌性管道,位于颈椎前方,上端附于颅底, 下端在第6颈椎体下缘平面与食管相续, 咽为呼吸道、消化管的共同通道。,交通:咽前方分别通鼻腔、口腔、喉腔,下通食管腔, 两侧借咽鼓管咽口通中耳。,1.鼻咽,位置:是咽腔的上部 ; 上界:颅底;下界:软腭后缘 主要结构 咽鼓管咽口:鼻咽侧壁,距下鼻甲后1cm处,经咽鼓管和内耳鼓室相通 。 咽鼓管圆枕:在咽鼓管咽口前、上、后方的隆起,寻找咽鼓管咽口的标志。 咽隐窝:是咽鼓管圆枕后方与咽后壁之间的凹陷,

9、是鼻咽癌的好发部位。 咽扁桃体:是咽后壁粘膜下的淋巴结节,婴幼儿较发达。 咽鼓管扁桃体:在咽鼓管咽口周围粘膜内的淋巴组织 。,位置:又称咽腔口部,是口腔向后方的延续。 上界:软腭后缘;下界:会厌上缘 主要结构: 腭扁桃体:口咽外侧位于腭舌弓和腭咽弓之间的扁桃体窝内。 咽部最大淋巴组织 咽淋巴环:由腭扁桃体、舌扁桃体、咽扁桃体、咽鼓管扁桃体 共同围成,消化管和呼吸道防御性结构。,2.口咽,3.喉咽,位置:是咽腔的下部,咽腔喉部。 上界:会厌上缘 ;下界:环状软骨下缘 主要结构: 梨状隐窝:位于喉口两侧,粘膜下陷形成的深窝,是异物常嵌顿停留的部位。,4.吞咽: 随意运动,咽肌收缩,食团被挤送至食管

10、入胃。 深度麻醉,昏迷的病人易使食物或上呼吸道的分泌物误入气管而至呼吸困难。,咽的分部与沟通 鼻咽口咽和喉咽 鼻口喉腔相通连 咽鼓管口通中耳 六颈下缘续食管,第一节 消化管,三、食 管,食管为一肌性管道,长约25cm 上端自第6颈椎处接咽 经胸廓上口入胸腔,穿膈的食 管裂口下至第11胸椎体左侧与 胃相连。,生理狭窄,第二处: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距中切牙约25cm,第三处:穿膈处,距中切牙约40cm,第一处:起始处,距中切牙约15cm,位置、形态:,5cm,1-2cm,18-20cm,异物滞留、食管癌好发,食管的狭窄及意义 食管全长三处狭 异物肿瘤最好发 首在食管起始处 次于左支相交叉 三过食管

11、裂孔处 侧算距离到切牙 前俩十五二十五 最末四十才到达,第一节 消化管,四、胃,上接食管,下续小肠,消化管中最膨大部分,成人胃容量1500ml, 功能:容纳食物、分泌胃液、初步消化。,胃的形态和分部,幽门部和胃小弯是胃溃疡好发部位。,胃的形态和分部,胃壁的结构,胃底腺又称泌酸腺,分为颈、体和底3部分,胃内消化,1)胃液的成分和作用 无色透明液体pH值0.9-1.5,成人分泌量1.5-2.5L/天,盐酸:胃酸,进食后可达20-25mmol/L 激活胃蛋白酶元;提供酸性环境;杀死食物中细菌; 促进消化液分泌;促进小肠对钙铁的吸收。,胃蛋白酶原:被胃酸激活为胃蛋白酶,在酸性环境中水解蛋白质。,内因子

12、:一种糖蛋白,帮助VB12在回肠吸收,体内缺少时,可引发巨幼红细胞贫血。,胃酸分泌少消化不良;分泌多消化性溃疡。 黏液屏障和胃黏膜屏障受损也导致溃疡。,黏液:与上皮细胞分泌的HCO3- 结合形成黏液屏障,降低H+在黏液层扩散,减弱H+对胃黏膜的侵蚀。,胃内消化,2)胃的运动,容受性扩张:胃底、胃体的平滑肌扩展,容纳和暂时储食。 进食后可扩张至1.5L.,蠕动:消化道平滑肌有序的收缩形成向前推进的波形运动,每分钟约三次,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将食糜排入十二指肠。,紧张性收缩:一种弱而持久的收缩,使胃肌具有一定的紧张度,从而维持正常的形态、内压和位置。,胃排空受胃内因素和十二指肠因素影响。 肠胃反射

13、影响胃排空特别是小肠pH值下降到3.5-4时。,胃排空及控制: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糖类、蛋白质、脂肪依次排空,混合食物排空需4-6小时。,第一节 消化管,五、小肠,十二指肠紧贴腹后壁,是小肠中长度最短,管腔最大的一段 包绕胰头,呈“C”字形,长约25cm.,胆道、十二指肠、胰(前面观),2.空肠和回肠,空肠:位于左上腹,近侧2/5,管径较粗,管壁较厚 血管多、颜色红、环形皱襞高而密,有孤立淋巴小结。,回肠:位于右下腹,远侧3/5;管径较细,管壁较薄 血管少、颜色淡,环形皱襞低而疏,有集合淋巴小结。 回肠末端距回盲瓣0.3-1cm肠壁上,少数人有囊袋样突起,称Meckel 憩室

14、,发炎时,可产生类阑尾炎症状。,空肠与回肠的比较,胃和十二指肠插管术,皱襞、肠绒毛和微绒毛扩大了小肠的吸收面积达600750倍,3.小肠的结构特点,皱襞:黏膜和黏膜下层向肠腔内突出形成的环行或半环行皱襞。,肠绒毛:黏膜上皮和固有层突向肠腔的指状突起, 中轴有中央乳糜管、毛细血管和散在的平滑肌等。,微绒毛:黏膜柱状上皮游离面细胞膜和细胞质形成的指起, 大量微绒毛密集排列成纹状缘。,黏膜层,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和杯状细胞, 吸收细胞游离面有纹状缘。 柱状细胞(吸收细胞)上有微绒毛,吸收各种营养物质。 十二指肠和空肠分泌肠激酶,参与消化道免疫。 杯状细胞,分泌黏液,润滑保护肠道。,绒毛中轴有12条中央

15、乳糜管,起始于绒毛顶部,向下注入黏膜下层的淋巴管,运送上皮吸收的乳糜微粒。绒毛固有层运送氨基酸、多糖等水溶性物质。 大量小肠腺,由肠上皮向固有层下限而成,细胞有柱状细胞、杯状细胞、潘氏细胞、内分泌细胞和干细胞。,黏膜肌层:内环外纵薄层平滑肌。,固有层:,3.小肠的结构特点,黏膜下层:较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十二指肠有十二指肠腺, 分泌碱性黏液(中和胃酸,保护十二指肠)。,肌层:平滑肌,内环、外纵。,外膜:除部分十二指肠壁 为纤维膜外,其余均为浆膜。,3.小肠的结构特点,食物在小肠中受到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消化及小肠运动的机械消化,最终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通过小肠粘膜的吸收进入血液。,进食

16、后8-9小时后进入结肠。,1)小肠 的化学消化 胰液:胰腺分泌(pH7.8-8.4)碳酸氢盐和消化酶。 碳酸氢盐,提供小肠的碱性环境。 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将蛋白质分解成胨、多肽、氨基酸。 胰脂肪酶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胰淀粉酶将淀粉水解为麦芽糖和葡萄糖。 胰液分泌障碍产生胰性腹泻。,4.小肠内的消化与吸收,胆汁:由肝细胞分泌,成人0.6-1.2L/天,肝胆汁偏碱性,胆囊胆汁弱酸性。 主要成分为胆盐、磷脂、胆固醇、胆色素和无机盐。 胆盐-促进脂肪的消化,与脂肪酸、乙酰甘油、胆固醇聚合成水溶性复合物, 促进脂肪分解和吸收。 胆色素是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一部分随粪便排出,决定了胆汁的颜色。 小肠液:由十二指肠腺和小肠腺分泌,弱碱性(pH7.6),成人1.8L/天. 含大量水和电解质的等渗液,内含肠激酶,小肠液可稀释肠腔内容物,使渗 透压降低,从而促进小肠中营养物质的吸收。,4.小肠内的消化与吸收,4.小肠内的消化与吸收,2)小肠的运动,小肠的运动使食糜和小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