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大题精做09 登岳阳楼(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879505 上传时间:2018-12-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大题精做09 登岳阳楼(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 大题精做09 登岳阳楼(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 大题精做09 登岳阳楼(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 大题精做09 登岳阳楼(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 大题精做09 登岳阳楼(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大题精做09 登岳阳楼(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大题精做09 登岳阳楼(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登岳阳楼 【2017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文后各题。晓行巴峡王 维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注释:【1】树杪:树梢。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

2、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C项,应该是“万家井邑出现”,不是“万亩良田,井然有序”。结合地理位置分析。2“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答案】B3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玉露凋伤枫

3、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解析】本题考查意象和抒发情感方面的比较分析。分别分析诗句所用的意象,然后进行比较。抒发情感主要包括抒情方式和抒情内容等,如“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选用“猿鸣”,猿声凄异其哀转之声,产生惊惧之情,从而倍感凄楚。“泪沾裳”,远离亲人,涉险至此。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草堂岁月里的杜甫冯 至上元元年(760)开春,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开始筹划建造草堂。地址选在城郭西郊的浣花溪畔,这里环境清幽,尘事不杂,杜甫十分满意,作卜居诗以唱心中之乐,反映出作者久经动荡得以安宁之后的恬静安适的心境。杜甫有一位表弟此时在成都府任司马,听说杜甫要在西郊建

4、造草堂,便走过来看他,还送了些钱。杜甫十分感激,作诗酬谢。关于草堂的建造过程,杜甫无诗记录,我们所见到的是他忙着写诗向各地友人索求各种树苗以美化草堂环境。另外,他还不辞劳苦亲自去石笋街果园坊的徐卿家要果木苗,不管黄梅绿李,是果木树都要。这自然是为了装点草堂,同时也有以果备荒的打算,他是挨过饿的人,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深知它们的重要,“高秋总馈贫人食,来岁还舒满眼花。”(题桃树)桃可果腹,花可娱人,这就是他对果木树的整体审美。花果树木之外,他还向友人索要日用家什。可以想见,他当时安家伊始,支锅立灶,盆碗瓢勺,所需家什向人索取者一定不少,只是没有件件入诗罢了。这年春末,草堂盖成,树木栽好,老杜坐在

5、院中,有滋有味地欣赏起来了。他赞美它所面临的青青郊野,赞美遮日吟风的桤林茂叶与和烟滴露的笼竹翠梢,欣喜鸟来暂息,燕来定巢。细想起来,这些风物不过是寻常农舍之景,却招来如此赞叹,这从反面使我们认识到他的生活境遇已落到十分可怜的地步。他在秦州山野寻找栖居之地的苦况,他长途跋涉于险山急流、危栈古道的种种艰难,成为他乐此茅宅的生活和感情基础。定居草堂的初期,杜甫的心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写了不少颇具安恬情味的田园诗,如江村诗写村居景物和情事最相融洽:“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此诗比较典型地反映出作者

6、初居草堂时的心境。然而这种心境是以“故人供禄米”为条件的,他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全靠故人的周济,一旦故人稍怠,立刻就会陷入困境。他们偶有接济失时,杜甫的生活就成问题。定居草堂之后,杜甫生活安顿下来,开始游览成都古迹,并与一些风雅人士交往。他曾瞻仰过武侯祠,作蜀相诗,对诸葛亮一生的磊落功绩做出高度的评价,为其未能收复中原完成统一大业而痛洒千秋之泪。此诗虽为吊古,却有伤今之意。当时战乱尚未平息,山河破碎,宇内烟腾,于此国事维艰之际,是多么需要有一位武侯这样的贤相来主持国政!此外,诗中写他羡慕诸葛亮的得遇明主,也含有不满于肃宗的意思,他素怀匡时济世的远大志向,却被冷落与排挤,这种不平之气隐隐透于诗中。

7、游览古迹的同时,杜甫还交结了一些风雅人士。还有一个邻居是黄四娘,她家院子里种着成畦的花木,春天一到,万紫千红,杜甫曾去观赏,写出的诗作江畔独步寻花声娇色丽,充满无限生机。杜甫与江村农家关系也很密切,农人时常送给他一些蔬菜,他也常把种植的草药赠予他们。在与农民的接触中,他对农民的纯朴心性有了深入的理解,他出乎意料地在农家茅舍里找到了寻觅许久的赤诚之心,在不通文墨的农民身上读到了自己的生活信条。这使他感到在茫茫人世间自己的归宿还是与农民的茅舍相杂为好。代宗即位后,曾召杜甫回京补京兆功曹参军,他没有赴任,想来与此不无关系。(选自冯至杜甫传,有删改)相关链接草堂在暮春时节落成了这是760年,中原没有恢

8、复,关内闹着严重的灾荒,杜甫却结束了他四年流徙的生活,在这里得到一个栖身的处所。他离开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大世界,如今暂得休息,于是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引起他的羡慕。他在这时期写了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我们把这类的诗句和759年在洛阳道上与秦州道上的诗相比,意境上有多么大的一个悬殊!难道杜甫自己的生活刚刚有了着落,便陶醉在自然的春光里,忘却了人民的痛苦与国家的灾难了吗? (冯至杜甫传,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中、晚唐诗人如张籍、白居易、元稹、杜荀鹤、曹邺、皮日休均受杜诗影响。杜甫开创“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描写民生疾苦,下启中唐新乐府运动。韩愈诗气势雄壮、沉雄博大、奇险生硬、拗折艰涩、喜以文为诗

9、,乃受杜诗影响。李商隐诗浓丽沉郁、气象高远、造语精工,亦受杜诗影响。宋代孙仅读杜工部诗集序说:“孟郊得其气焰,张籍得其简丽,姚合得其清雅,贾岛得其奇僻,杜牧、薛能得其豪健,陆龟蒙得其赡博。”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自白居易后,影响了皮日休、曹邺、聂夷中、杜荀鹤等人的创作,从而形成一个现实主义诗派,在晚唐的诗坛上独领风骚。 (维基百科)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在建造草堂时,除了亲友的主动帮助,杜甫也忙着向各地亲友“索求”“花果树木”“日用家什”,以至于无暇写诗记录草堂的建造过程。B“桃可果腹,花可娱人,这就是他对果木树的整体审美”,这表明杜甫即使在“曾用野果

10、充填过饥肠”的时候,审美观也依然是现实主义的。C草堂岁月里,全靠故人接济的经济条件也没有能阻挡杜甫对寻常农舍之景的赞叹,他写了不少田园诗来表达暂得栖身之所时的安适心境。D离开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中原和关内,坐在建好的清幽的草堂院内,杜甫过起了有滋有味的闲适生活,回京做官的机会也因此放弃了。E杜甫总是关注身边的现实生活,笔下的诗篇也大都如实地记录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实的心灵感受,草堂岁月里写下的诗章也依然如此。 【答案】CE【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以至于无暇”错误;B项,“在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的时候”表述的时间错误,这种认识是在草堂建成后;D项,“因此”的表述不合文意。2杜

11、甫的“草堂”是在什么情况下建起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公元760年暮春时节,在中原没有恢复、关内闹着严重的灾荒的时候,杜甫结束了他四年流徙的生活,在成都建成了一个栖身的处所草堂。是社会背景和杜甫的经历;上元元年(760)开春,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地址选定了城郭西郊环境清幽的浣花溪畔,开始筹划建造草堂。建造草堂所需一切,有的是亲友赠送:表弟送了些钱。有的是杜甫索求的:他向友人索求了各种树苗、果木苗及所需家什。【解析】作答本题,首先要找准答题区域,然后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归纳整合。本题所涉及的信息主要集中在前三段,可从社会背景与诗人的经历以及建造的具体情况方面考虑作答。3材料特意评点了草堂建

12、好后杜甫写的江村和蜀相,这样写从内容上说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表现杜甫此时生活的暂时安定状态。离开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大世界,结束了流徙的生活,生活中的一切都引起他的诗兴。表现杜甫苦中作乐的现实处境和“心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的心境。因为时刻记着“人民的痛苦与国家的灾难”,素怀匡时济世的远大志向,所以杜甫诗中不时流露出在国事维艰之际被冷落被排挤的不平之气。【解析】解答本题,可从刻画杜甫的“形”和“神”,即经历和情感两个方面作答。从“形”的方面来说,便于表现杜甫此时的生活状态和诗情;从“神”的方面来说,可从苦中作乐、心中不平两个方面考虑作答。4草堂岁月里的杜甫真的“陶醉在自然的

13、春光里,忘却了人民的痛苦与国家的灾难了吗”?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在哪些方面影响了后世的诗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第一问:观点一:杜甫并没有“陶醉”“忘却”。理由:他欣赏、赞叹农舍之景,只是他心灵寻得片刻宁静的表现,在并不丰裕的物质生活条件下能够如此,正是杜甫热爱生活、关注现实的体现。从这一时期的杜诗中,读者看到的是杜甫平静心境后的报国无门的悲慨。观点二:杜甫暂时“陶醉”“忘却”了。理由:草堂建成后,杜甫开始“有滋有味”欣赏草堂风物,写了不少颇具安恬情味的田园诗。“定居草堂之后,杜甫生活安顿下来,开始游览成都古迹,并与一些风雅人士交往。”“杜甫与江村农家关系也很密切。”第二问:影响:内容上

14、,杜甫开创的“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描写民生疾苦,富于现实主义精神,开启了中唐的新乐府运动。艺术表现形式上,中晚唐写实诗人白居易、韩愈、李商隐、元稹、孟郊等的诗风、文风都有杜甫诗歌风格的影子。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杜甫的诗歌风格多样,但其主导风格是“沉郁顿挫”,正好和王安石讲李白诗风格的“豪放飘逸”相对应。“沉郁顿挫”见于天宝十三载杜甫的进雕赋表,他说:“臣之述作,虽不足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流,庶可跋及也。”这里提出的“沉郁顿挫”并未引起时人的关注。南宋的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以“飘逸”和“沉郁”对举评李、杜诗,“飘逸”一词不是专指内容或专指形式

15、的,而是指特定的内容通过一定的形式呈现出的风格特征,那么和“飘逸”对应的“沉郁”就不只是内容问题了。而将“沉郁顿挫”结合起来评价杜诗的是清代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李白,其云:“太白胸怀高旷,有置身云汉、糠秕六合意,不屑为体物之言,其言如风卷云舒,无可踪迹。子美思深力大,善于随事体察,其言如水归墟,靡坎不盈。两公之才,非惟不能兼,实亦不可兼也。杜自称沉郁顿挫,谓李飞扬跋扈,二语最善形容。”这是借用杜甫成句。而将“沉郁顿挫”作为评论杜诗的诗学术语的,似乎是屠隆,杜诗详注附编诸家论杜引屠隆评云:“余谓老杜大家,言其兼雅俗文质,无所不有,是矣。乃其所以擅场当时,称雄百代者,则多得之悲壮瑰丽,沉郁顿挫。”仇兆鳌在进书表中直接使用“沉郁顿挫”评杜诗:“以温柔敦厚,托诸变雅变风之体;沉郁顿挫,形于日比日兴之中。”其后诗评家常用“沉郁顿挫”评论杜诗,不绝于耳。关于“沉郁顿挫”所指的是什么,看法很多。通行的说法是用清人吴瞻泰杜诗提要的解释: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出语谋篇的曲折,变化的多端,转换穿插的波澜壮阔以及韵律变化等。但是从杜甫提出“沉郁顿挫”后,很长时间并没有进入评杜的视域,清代人喜欢以此评杜诗,但从上下文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