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周末培优(第06周)记念刘和珍君(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879461 上传时间:2018-12-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周末培优(第06周)记念刘和珍君(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 周末培优(第06周)记念刘和珍君(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 周末培优(第06周)记念刘和珍君(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 周末培优(第06周)记念刘和珍君(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 周末培优(第06周)记念刘和珍君(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周末培优(第06周)记念刘和珍君(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周末培优(第06周)记念刘和珍君(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记念刘和珍君(测试时间:40分钟,总分:50分)班级:_ 姓名:_ 座号:_ 得分:_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A浸渍(z)拖沓(t)油脂(zh)锲而不舍(q)B睚眦(z)里弄(lng)泥淖(no)长歌当哭(dng)C夯筑(hng)匹配(p)请帖(ti)力能扛鼎(kng)D璞玉(p)囹圄(y)口漱(sh)殒(yn)身不恤(x)【答案】B【解析】A项,油脂zh,锲qi而不舍;C项,力能扛gng鼎;D项,璞p玉。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惨淡

2、 诧异 间牒 欣然前往B和蔼 编辑 惩创 殚精竭虑C暮霭 立仆 流言 暗然神伤D流逝 踌躇 凶残 绝秘文件【答案】B【解析】A项,牒一谍,C项,暗一黯,D项,秘一密。3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3分)(1)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_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2)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_前往的。(3)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_至于泣下。(4)真的猛士,将更_而前行。A欣然 奋然 毅然 黯然B毅然 奋然 欣然 黯然C毅然 欣然 黯然 奋然D欣然 毅然 黯然 奋然【答案】C【解析】毅然:坚决地,毫不犹豫地。黯然:忧伤的样子。欣然:愉快地。愤然:形容气愤发怒的样子。奋然:奋勇地。4“苟活者

3、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哪怕希望是微茫的,真正的革命志士也会勇敢地前进。B即使是苟且偷生的人,也会从这流血事件中看到希望。C苟活者不应该悲观,因为有真的猛士在为希望战斗。D这句话,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未来的意义。【解析】C【解析】对于理解文段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需要结合上下文及整个文本作答。5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重点展示了1500多名著名的英雄事迹,其中包括方志敏、黄公略、毛泽覃、刘和珍、卢德铭、邹韬奋等等。B1926年3月18日,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

4、生刘和珍与杨德群在向段祺瑞执政府请援时遇害,噩耗传出,鲁迅先生愤然斥责为:“民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C在1925年爆发的北京女师大风潮和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中,鲁迅先生用自己那支锋利的笔揭露军阀的凶残与所谓“正人君子”的卑劣,他把心中最炽热的赞美之歌唱给“愤然前行”的“真的猛士”。D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答案】C6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作者五次提到“刘和珍”“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对这种写法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刘和珍的“微笑”“温和”反衬反动派杀害这样的青年的手段的野蛮和凶残,有力

5、地控诉了反动派的暴行。B刘和珍是个和蔼可亲的青年,反动派说这样的青年是个“暴徒”更显示了他们的阴险恶毒。C刘和珍“微笑”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中反复提起,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怀念之情。D鲁迅不赞成“徒手”的请愿,刘和珍的“微笑”更说明对反动派不能“温和”。【答案】D【解析】刘和珍的“微笑”不能说明对反动派的态度应该怎样,二者没有关系。7下列各句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有一些主持人,明明说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却偏偏要盲目模仿港台腔,显得不伦不类。B美国选手爱蒙斯最后一枪戏剧性地打出4. 4环,中国选手邱健功败垂成,为中国代表团再添一枚金牌。C著名歌唱家刘欢演唱的那首赞诸葛真是长

6、歌当哭,如泣如诉,让人潸然泪下。D领导干部应该把握工作方向,制定符合整体利益的政策方针,切不可目无全牛,只看到眼前的、局部的利益。【答案】A8下列语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1926年3月18日的爱国请愿,毫无疑义是群众的一种爱国运动;向政府去请愿,提出人民的要求,也毫无疑义是群众的斗争方式之一。B鲁迅先生在空谈一文中这样说:“那样的惨杀,我实在没有梦想到,虽然我向来常以刀笔吏的意思来窥测我们中国人。”C从表面上看来,段祺瑞政府与帝国主义者之间似乎没有连裆瓜葛,但是,从实质上看,帝国主义与段祺瑞政府是合谋的。D路,还没有开始就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就永远不再醒来。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

7、女大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答案】C【解析】C项偷换主语,前半句的主语“段祺瑞政府”到后面变成了“帝国主义”。9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话,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在鲁迅的杂文中,可以见到所有文学修辞手法的运用,语言的驱使已经达到出神入化之境。或幽默或讽刺,;或反语或双关,;,;明白如话而不涉粗俗,汪洋恣肆而不少含蓄;畅达不伤于繁冗,简练不流于晦涩;时而委婉曲折,时而尖刻峻峭则随其行文需要而用经常发出各式各样的笑声成语典故信手拈缀中外文化任其驱遣ABCD【答案】A【解析】应结合前后文的关联和句式特点进行选择。10根据示例对画线的最后两句话进行仿写。(4分)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文字风格。鲁迅

8、是“射”出来的,郭沫若是“喷”出来的,而巴金是“流”出来的。示例:鲁迅字斟句酌,惜墨如金,每个字都如子弹一般凛然不可侵犯。【答案】郭沫若激情澎湃,浪漫想象,每个字如山洪暴发,一发而不可收;巴金质朴淡雅,源自心灵,每个字犹如清泉,潺潺流淌。【解析】仿写句子要注意与例句形式结构上的一致,还要注意句子要符合每个人物的特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19分)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萧乾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再怕看死人的了。走在街上,我从没有胆子向寿衣铺里望望。夜半,即便从很远很远地方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包起头来,直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

9、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而且,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扶着那绛色帏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待踱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敬慕和哀悼如一双按住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他肋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

10、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了这里。那个微跛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肋下的画册,深深地鞠躬。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回忆。十多年前一个傍晚,如一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四点钟以后的时间对我变了滋味,换成鲜艳颜色。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

11、着朱色皇城走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国缔造者”的遗体。空着的肚皮充满着的一半是对“尸骸”的恐惧,一半是对“伟大”的钦仰。我们跨进那座御花园的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我们喘着气向陌生的大人打听路线,好容易才攀了一道高大石阶,在花圈花篮的簇拥中,我看到了安息着的孙中山先生。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我们环着那铜棺走了一圈,又蹑着脚步走了出来。抬头,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我似乎打了一个冷颤,然而,除了模糊的“伟大”,我并没有摸清死的是什么人。只是冥冥中,一种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哀戚或尊敬感觉便梗塞在我喉咙间,我赶不掉它。归途,我们放洋画的袋子里,每人都塞了一袋传单:有工人

12、发的,大学生发的,有国民党的,共产党的,说明孙先生的生平和抱负(这些我曾保留到六年前,直到一个朋友将我寄存的最珍贵的东西,如小学生时代的作文本,全当做烂纸卖掉了)。当时我们其实一点也不懂,但当孙传芳乱批三民主义,张作霖满街捉革命党时,我却私下藏了一本孙中山传。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更深刻,更恒久。我不知道如果鲁迅先生这时醒转过来,他将会怎样热烈地抱起那个微跛的孩子。1936年10月,上海(原载1936年中流第卷第5期)1“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本文通过哪几个事例来表现“朦胧的敬慕”?(4分)【答案】(1)“朦胧的敬慕”在文中是指孩子

13、对伟人模糊的敬慕。 (2)文章通过三个事例来表现对伟人“朦胧的敬慕”:微跛的小孩吊唁鲁迅先生;“我”瞻仰“民国缔造者”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我”珍藏有关孙中山先生的资料。2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5分)【答案】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段分写:其中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的所见所感;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时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两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考生要明确一般文章结构有“总分式”、“并列式”、“对照式”和“层进式”几种,而“总分式”又包括“先总后分”“先分后总”和

14、“总分总”三种类型,本文属于“总分总”的结构模式。而结构分析就是通常所说的“划分层次”。本文思路清晰,结构分明,考生应该比较容易把握其段落层次。3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5分)【答案】衬托。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用作者孩童时代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慕”衬托“微跛的孩子”对鲁迅先生的“敬慕”。【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选材可以丰富多彩,中心应该明确统一。本文副标题已经表明,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悼念鲁迅先生。那么,文中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情况,旨在衬托鲁迅先生伟大的人格,衬托那个“微跛的孩子”对鲁迅先生的“敬慕”之情。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在数千吊唁鲁迅先生的人中,有一个衣衫褴褛、腿下微跛的小孩,对鲁迅先生连鞠了七个躬,所以作者对他由开始的忍不住想笑,转变为极大的崇敬。B当“我”和同伴跨进御花园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当“我们”蹑着脚步走出来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这两句景物描写烘托了“我”的哀戚心情。C“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看见孙中山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