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专题27 项脊轩志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879459 上传时间:2018-12-1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专题27 项脊轩志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 专题27 项脊轩志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 专题27 项脊轩志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 专题27 项脊轩志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 专题27 项脊轩志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专题27 项脊轩志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专题27 项脊轩志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专题27 项脊轩志1作者简介归有光,字_,号_,_代著名的古文家,“_派”的代表人物。姚鼎认为,归有光直承唐宋八大家,元明两代除归氏别无他人,并把它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归有光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反对拟古主义,反对“拾人之涕唾”,提倡独抒胸臆,强调真情实感。他的这种文风,发扬了唐宋古文的优良传统,后人誉其散文为“ ”。归有光的散文不是写重大的社会题材,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他的这类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

2、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 可为代表。2写作背景“项脊轩”是作者青少年时代读书的书斋。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今属江苏)项脊泾居住,把自己的书斋题名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归有光少年丧母,伤痛难言,又加之科场不利,家庭衰败,隐痛重重;中年丧妻,此恨绵绵。“项脊轩”可以说是作者家庭变故和身世遭遇的见证,记录着他的希望和梦想,也留下了他的喜悦和悲哀。这种复杂而深厚的感情流泻于笔端,便形成了这篇项脊轩志。3给加线的字注音。渗漉( ) 修葺( ) 栏楯( ) 偃仰( )啄食( ) 异爨( ) 老妪( ) 迨( )呱呱而泣( ) 象笏( ) 长号( ) 妣( )扃牖( ) 垣

3、墙( ) 栖息( ) 阖门( )4解释下列加线的字。(1)雨泽下注 (2)垣墙周庭(3)迨诸父异爨 (4)东犬西吠(5)凡再变矣 (6)先大母婢也(7)而母立于兹 (8)大母过余曰(9)久不见若影 (10)比去,以手阖门(11)轩凡四遭火 (12)吾妻来归(13)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5一词多义顾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_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_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_ 顾计不知所出耳(荆轲刺秦王) _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赤壁之战) _ 大行不顾细谨(鸿门宴) _得又北向,不能得日_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_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_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_览物之情,得

4、无异乎(岳阳楼记) _ 此言得之(六国论) _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_过日过午已昏_ 大母过余曰_人往,从轩前过_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_而客逾庖而宴_ 呱呱而泣_而庭阶寂寂_ 而母立于兹_为轩东故尝为厨_ 庭中通南北为一_吾从板外相为应答_ 余既为此志_1.熙甫 项脊生 唐宋派 明文第一 项脊轩志3.shn l;q;shn;yn;zhu;cun;y;di;g;h;ho;b;jing yu;yun;q;h。4. (1)下:向下,名词作状语。(2)垣墙:院子四周砌上围墙,名词活用作动词。(3)迨:及、等到。爨:灶。(4)西:对着西边,名词作状语。(5)再:两次。(6)先:已经死去的。(7

5、)而:你。(8)过:探望。(9)若:你。(10)比:等到。阖:关门。(11)凡:共。(12)归:旧指女子出嫁。(13)手:亲自,名词作状语。4.(1)“没”通“殁”,死亡。(2)“少”通“稍”,稍微。(3)“具”通“俱”,俱全。5. 顾:动词,回头看、环视/动词,拜访、看望/副词,难道/连词,表轻微的转折,不过、只是/动词,顾惜/动词,顾及得:动词,得到、获得/助动词,能够/助动词,必须、应该/动词,具备/复合词“得无”,大概会/形容词,适宜、得当/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过:动词,超过/动词,来访/动词,经过/动词,犯错误而: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通“尔”,你为:

6、动词,是、做/动词,成为/介词,对/动词,写1本文叙述和描写了一个书斋,这个书斋的名称是什么?它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项脊轩,这是一篇典型的托物言志的散文名作,作者所托之“物”就是“项脊轩”。可以说,项脊轩是全文布局谋篇的一条线索。(文中通过“百年老屋”的几经变迁,将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往事连缀成篇,反映家中三世的沧桑。往事如烟,可写可记之事很多,而作者将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生都限制在项脊轩及其庭院中,把人和事用项脊轩紧密联系起来,无论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无不围绕着“项脊轩”这一中心,条理井然,形散神聚。)2第2自然段在全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文章主要抒写作者的哪两种感情?请从文中找出这两种

7、感情主要通过哪些事情来表达的?文中第2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点明前文“多可喜”,“亦多可悲”引起下文。两种情感悲和喜。 喜:小轩之变,小轩之趣。悲:诸父异爨、忆先妣、忆大母、四遭火、悼亡妻。(1)第一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喜”贯穿。(2)第三段,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贯穿。(3)第四段,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情,是写“悲”的进一步补充,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作者埋头苦读,要实现理想的期望。(4)第五、六段,是补写,通过补 叙,表达对亡妻的怀念之情。这一部分意在写悲,却先极力叙写当年两人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以“喜”衬“悲”,衬托今

8、日丧妻的悲哀。最后,托物抒情,借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寄托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3文中交代了归家几代变迁的情况,作者是怎样描写这几代变迁的情况的?归家三代变迁的情况,本文通过记作者青少年时代的书斋,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事变迁,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将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往事交织成篇,以生活中的一桩桩琐事,尽现了祖母、母亲、妻子三代人与作者的情谊,同时也反映了归家中三世变迁的沧桑。这里,重点从归家家庭衰落的一些表象描写中加以分析。作者善于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描写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反映归家家庭的败落。归家原本庭院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自从“诸父异爨”后,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

9、都是(四分五裂之状)。先用篱笆相隔,后来更用一堵堵墙壁阻断往来(“始为篱,已为墙”)。尤其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厅非庭也)”,寥寥几笔,将一个封建大家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另外,写祖母到项脊轩来,鼓励作者读书求仕,光宗耀祖这件事,同样可透析出归家家道衰落的状况。归有光祖母的祖父曾在宣德年间担任朝廷官员(太常寺卿),而如今,“吾家读书久不效”,儿辈们科举无望,反以分家为能事,闹得个钟鸣鼎食之家四分五裂,乌烟瘴气,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孙儿。4试探究分析本文结尾的妙处。(1)“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

10、妻子的欢声笑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何况这一番是永别呢!(2)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结尾托物寓情,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1下列画线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A垣墙(yun)栏楯(dn)先妣(b)B扃牖(j)婢女(b)阖门(h)C修葺(q)偃仰(yn)呱呱而泣(gu)D兀坐(w)老妪(y)迨诸父(di)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瞻故遗迹风移影动诸父异爨庭阶寂寂B桂影斑驳凡再变矣逾庖而宴室始洞然C雨泽下注日影返照万籁有声亭亭如盖D暝然兀坐垣墙周庭稍为修茸卧病无聊3对下列句子中加

11、线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三五:逢三逢五。B妪,先大母婢也先:先前。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束发:把头发扎起来。D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归宁:古代已婚女子回娘家省亲。4请选出与“顷之,持一象笏至”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A先妣抚之甚厚 B久之能以足音辨人C他日汝当用之 D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5下列句子中的加线词古今义不一致的一项是A桂影斑驳B往往而是C大类女郎也D余久卧病无聊6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第一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以“喜”贯穿。作者欲扬先抑,先极力叙述原来的项脊轩旧、小、漏、暗,后写修葺后的项脊轩优美可爱。B第二、三段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

12、“悲”贯穿。回忆中隐含着作者对家庭变迁的悲叹,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对自己怀才不遇、有负祖母期望的深深感慨。C第五段通过补叙,表达对亡妻的怀念之情。先极力叙写当年两人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以“喜”衬“悲”,衬托今日丧妻的悲哀。D本文紧扣项脊轩来写,以“喜”为贯穿全文的意脉,将生活琐碎事串为一个整体。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由“篱”到“墙”,变化的不仅是隔离的材料,更是一个大家族成员之间的心理距离。B选文对母亲和祖母的回忆,直接描写了她们的语言,都属于正面描写的方法,如:“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C作者在文中采用了白描和细节描写的手法写了与母亲、祖母相关的日常琐事,用语清新淡雅,却自成一格。D选文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三种伤痛:家道中落的重负,幼年丧母、中年丧妻的哀伤,科举之途的忧虑,且哀痛之情逐渐加深。8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诸父”即伯父、叔父的统称;“先大母”,即已去世的祖母。B“三五之夜”即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十五”又称“望”,如“丁卯年三月之望”,即丁卯年三月十五。C“象笏”,即象牙做的笏。笏,就是封建时代官员们上朝时所用的手板,有事可记于上,以备遗忘。D“公”“子”“先”在文言文中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