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专题09 赤壁赋(第02课时)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879441 上传时间:2018-12-1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专题09 赤壁赋(第02课时)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 专题09 赤壁赋(第02课时)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 专题09 赤壁赋(第02课时)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 专题09 赤壁赋(第02课时)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 专题09 赤壁赋(第02课时)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专题09 赤壁赋(第02课时)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专题09 赤壁赋(第02课时)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9 赤壁赋(课时2)1解释下列多义字。长抱明月而长终而卒莫消长也属属予作文以记之举酒属客固固一世之雄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望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望美人兮天一方如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纵一苇之所如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虽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之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乎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相与枕藉乎舟中山少川相缪,郁乎苍苍 于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困于周

2、郎者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2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2)凌万顷之茫然 ( )(3)渺渺兮予怀 (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5)而今安在哉 ( ) (6)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 )1副词,永远 动词,增长;通“嘱”,嘱托,嘱咐 劝请,劝酒;副词,本来 形容词,险固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 形容词,顽固,固执己见;名词,农历的每月十五日 动词,眺望;动词,像 动词,往;动词,攻克,攻下 方位名词,位置低的;连词,即使 连词,虽然;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结构助词,的 代词,它;疑问词,相当于“吗” 介词,相当于“于”

3、,在 形容词词尾;介词,从 介词,在 介词,表被动 介词,在 介词,到。2状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句 主谓倒装句 被动句 宾语前置句 判断句1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A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人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B从“取与不取”的角度,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摒弃(不取)禄禄官位蜗角虚名,而取无穷的自然万物(明月清风)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2作者是如何从“取与不取”

4、的角度论述人生感悟的?天地万物,各有各的主宰,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因此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长江之无穷”。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人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这进一步表现了苏轼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3作者在第4自然段中是从哪两个角度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苏轼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和客的谈话,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而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

5、。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着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豁达的情怀。4最后一段为什么以酒后一片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的景象作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和人生态度? 呼应开头,如“舟中”呼应“泛舟”;“东方之既白”呼 应“月出东山”,结构浑然一体。 最后写“客喜而笑”,情感转悲为喜。此时的乐已不是开头那种单纯的山水之乐了,是分外欣慰和轻松,苏轼通过自我调节达到了精神上的满足,用“杯盘狼籍”的杂乱形象来反衬内心世界的舒坦、宁静。 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属客(sh)窈窕(tio)冯虚(png)桂棹(zho)B袅袅(nio)嫠妇(l)幽壑(h)愀然(qi)C相缪(li

6、o)舳舻(zh)酾酒(l)横槊(shu)D扁舟(pin)匏尊(po)蜉蝣(f)肴核(yo)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而不知其所止客喜而笑C哀吾生之须臾不知东方之既白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3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侣鱼虾而友麋鹿下江陵A相同,不同B相同,不同C相同,相同D不同,相同4下列句中加线词语与现代汉语语义相同的一项是A白露横江 B于是饮酒乐甚C凌万顷之茫然 D抱明月而长终5下列各句中,对加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歌窈窕之章歌:歌唱 B托遗响于悲风响:声音

7、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打鱼砍柴 D不知东方之既白白:白色6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而今安在哉B何为其然也C而又何羡乎D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7将下列句子重组为一个单句,不得改变原意,可更换或删除个别词语。1082年苏轼两次游览赤鼻矶,望着滚滚江水,想到功业抱负如水东流,不禁仰俯古今,感慨万千,写下了千古名篇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8广播稿既要求通俗化、口语化,又要求语意连贯。请将下面一段文字改写成广播稿。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曾任杭州通判,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研究极广,学术成就极大,著述颇丰,尤以豪放词

8、独开一派。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9名句默写。(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_,_。(2)寄蜉蝣于天地,_。_,羡长江之无穷。(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_;飘飘乎如遗世独立,_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自其不变者而观之,_,而又何羡乎!10请将下面的句子重组为一个单句,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如果说,苏轼的盖世才华是他被无数的后人崇拜和偏爱的首要因素,那么他的儒雅与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则是令人崇拜与偏爱的又一个原因。(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

9、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1对下列句中画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而卒莫消长也卒:突然B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竟C洗盏更酌更酌:重新斟酒D相与枕藉乎舟中枕藉:枕着垫着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B相与枕藉乎舟中客亦知夫水与月乎C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不知东方之既白D而未尝往也而卒莫消长也3下

10、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在选文第一段中,作者借用江水、明月、清风这些自然意象,阐述事物皆具“变”与“不变”的二重性。B作者辩证地认识万物,找到了克服个体生命因短暂而引起恐惧心理的方法。由此,主客都回归到欢快的情境。C选文保留了传统赋体中诗的情韵,多处使用骈偶,采用了传统的主客问答形式,但作者又没有局限于传统的赋文形式。D这两段文字融抒情、议论、记叙、说明为一体,充分表现了苏轼在困境中排遣苦闷、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

11、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祐二年,试礼部。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道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惠卿启之,安石在外,

12、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轼卒不得大用。(选自宋史苏轼列传,有删改)【注】修:指欧阳修。磨勘: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比冠,博通经史比:等到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诣:下令C卒全其城全:保

13、全D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狱:刑罚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每听闻古今兴衰成败的历史,都能道出其概要,很小就表现出了非一般的才能。B苏轼写信给欧阳修,欧阳修看到信后,说他自己应该避开,从而让苏轼出人头地,表达了对苏轼的赞美。C苏轼路过金陵,拜见王安石,劝说王安石要敢于进谏,来报答皇上对他不一般的待遇,让王安石很生气。D苏轼的才学受到欧阳修的称赞,文章得到宋仁宗、宋神宗夸赞,可惜一直到去世,他也没有得到重用。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2)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2015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15题太平州学记宋 张孝祥学,古也。庙于学以祀孔子,后世之制也。阁于学以藏天子之书,古今之通义,臣子之恭也。当涂于江淮为名郡,有学也,无诵说之所;有庙也,无荐享之地;有天子之书,坎而置之屋壁。甲申秋,直秘阁王侯秬来领太守事,于是方有水灾,尽坏堤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