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上的大气第二讲气压带和风带课时作业新人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860029 上传时间:2018-12-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上的大气第二讲气压带和风带课时作业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上的大气第二讲气压带和风带课时作业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上的大气第二讲气压带和风带课时作业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上的大气第二讲气压带和风带课时作业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上的大气第二讲气压带和风带课时作业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上的大气第二讲气压带和风带课时作业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上的大气第二讲气压带和风带课时作业新人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讲 气压带和风带一、选择题右图为三圈环流局部示意图,甲、乙表示风带,丙表示气压带。读图,完成12题。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甲、乙风带的风向一定不同B甲、乙中有一支为中纬西风带C甲、乙可能同属一个风带D丙气压带夏季向低纬度移动2若甲、乙风向相反,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风带为低纬信风带B受乙控制的地区温和多雨C受丙控制的地区多晴朗天气D甲、丙交替控制区为热带草原气候解析:第1题,甲、乙可能同为极地东风带。第2题,若甲、乙风向相反,则丙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受其控制的地区多晴朗天气。答案:1.C2.C下图中分别为二分二至日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的一部分。读图,回答34题。3处于同一日的一组是(

2、)ABC D4如果图中风带和气压带皆影响大陆西岸,那么图中都有可能形成的气候类型是()A温带海洋性气候 B地中海气候C热带沙漠气候 D热带草原气候解析:第3题,为西南风,为北半球西风带,气压带为副极地低气压带,处于偏北(北极圈以北)位置,因而可推知,为夏至日;同理,根据风向和气压带可推知,为夏至日,为冬至日,为二分日。第4题,地中海气候是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而图中都有西风带影响,图中有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答案:3.A4.B(2017届杭州质检)右图为某区域某季节高空一等压面空间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5据图判断,甲地此时近地面的风向最可能为()A东南 B西北C东北 D

3、西南6若用此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则此季节()A地中海沿岸炎热干燥B华北平原冬小麦返青C南极冰川融化速度快D印度半岛盛行西南季风解析:第5题,甲地区位于南半球,此时35S附近高空为低压中心,近地面则为高压,近地面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南半球向左偏转,形成西北风。第6题,副热带高气压带主要在30S附近,图示信息显示移动到35S附近,说明气压带、风带向南移动,故可判断为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南极冰川融化速度快。答案:5.B6.C(2017届长沙质检)从陆地吹向海洋的风,称为离岸风,反之称为迎岸风。下图为世界部分地区离岸风和迎岸风分布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风向。读图,回答78题。7中,形成原因

4、与其他三个明显不同的是()A BC D8下列关于风对自然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岛东侧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与关系密切B乙附近地区受影响,降水较同纬度其他地区丰富C丙地在盛行的季节,草木茂盛D丁地全年受的控制,光热充足解析:第7题,图中的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是北半球的东北信风,是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它们都是三圈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季风。第8题,甲岛东侧的热带雨林气候是地形、信风和洋流共同作用的结果;受影响,乙附近地区降水较同纬度其他地区少;盛行的季节是丙地的干季,草木枯黄;丁地全年受的控制,形成了全年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且纬度较高,光热并不充足。答案:7.A

5、8.A赤道低气压带的位置与气温密切相关。读非洲赤道低气压带1月和7月平均位置示意图,完成910题。91月赤道低气压带西段位于赤道以北,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可能是()A海陆分布 B地形C太阳辐射 D植被10M地()A1月盛行东北风,少雨B1月盛行西南风,多雨C7月盛行西南风,少雨D7月盛行东北风,多雨解析:第9题,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赤道低气压带应分布在气温高,空气受热辐合上升的地区。图中1月赤道低气压带西段位于赤道以北,说明赤道以北气温较高,而赤道附近地区温度相对较低,这是因为赤道附近及以南地区主要为海洋,夏季增温较慢。第10题,据图可知,1月份M地位于赤道低气压带以北,盛行来自内陆的东北风,气

6、候干燥;7月份因为靠近赤道低气压带,会受到赤道低气压带上升气流以及来自海洋的西南风影响,降水较多。答案:9.A10.A(2017届湖北名校联考)东亚海陆热力差指数是指东亚季风区的陆表温度与副热带西北太平洋的海表温度之差,指数大的年份夏季风偏强,反之夏季风偏弱。下图为东亚19601999年夏季海陆热力差指数逐年变化。读图,完成1112题。11图示时段,东亚地区()A陆表温度比海表温度高B陆表与海表温度持续上升C夏季海陆热力差异有明显的年际变化D夏季海陆热力差异有固定的周期性变化12据图推断我国东部季风区()A夏季风逐年增强B夏季风逐年减弱C1961年华北地区降水偏少D1980年江淮地区降水偏多解

7、析:第11题,由图可以看出,海陆热力差指数有正有负,不能说明陆温高或海温高,A、B项错;海陆热力差异有明显的年际变化,但并不是固定的周期性变化,C项正确、D项错误。第12题,当海陆热力差指数为正时,夏季风较强,反之较弱,A项错;海陆热力差指数时正时负,说明夏季风时强时弱,B项错;1961年海陆热力差指数大且为正,夏季风强,影响北方时间长,说明华北地区降水偏多,C项错;1980年海陆热力差指数小且为负,说明夏季风弱,在南方停留时间长,江淮地区降水偏多,D项正确。答案:11.C12.D(2016福建期末质检)西风分速是指各风向风速中西风的分量。下图示意南、北半球的冬、夏季西风分速分布。读图,完成1

8、315题。13下列纬度中,西风分速冬、夏季差值最大的是()A40N B50SC40S D60N14影响南、北半球西风分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位置 B海陆分布C洋流性质 D地势高低15冬季,北半球温带大陆东岸的西风较西岸()A寒冷干燥 B温暖干燥C寒冷湿润 D温暖湿润解析:第13题,由图可知,50S冬、夏季西风分速差值最大。第14题,由图可知,南半球冬、夏季西风分速差值总体上比北半球同纬度地区大,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更为明显。根据世界海陆分布可知,中纬度地区南半球海洋分布面积较大,由此可推断出影响南、北半球西风分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海陆分布。第15题,北半球温带大陆东岸的西风是由陆地吹向海洋的,

9、冬季较为寒冷干燥;而大陆西岸的西风是由海洋吹向陆地的,冬季受海洋影响,较为温暖湿润。答案:13.B14.B15.A二、非选择题16下图为世界某年某月的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图,图中甲地是一片缓和起伏的大草原。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判断图示季节,并阐述理由。(2)指出图中控制冰岛的大气活动中心和此时冰岛的主导风向。(3)某月份,干燥东北风与潮湿西南风交汇于甲地。试从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的角度分析其形成过程。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时北太平洋出现低压中心,亚欧大陆出现高压中心,说明图示季节为北半球的冬季。第(2)题,此时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的冷高压切断,在大西洋上形成冰岛低压,冰岛

10、受其影响盛行偏南风。第(3)题,甲地位于赤道以北,北半球夏季时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为西南风,与当地的东北信风交汇。答案:(1)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北半球陆地出现高压中心,南半球陆地出现低压中心(或者赤道低气压带南移)。(2)(冰岛)低压。东南风(或偏南风)。(3)北半球夏季,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右偏为西南季风,从而与东北信风在此交汇。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材料二某地气候资料图。材料三两大洲的纬度分布组合示意图。(1)读材料一,该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位于_(南、北)半球。在材料三中,D地的气候主要是受图中_气压带或_

11、风带(填数码)的控制而形成的。(2)读材料二,该气候类型的名称是_,其分布的规律是_。在材料三的A、B、C、D四地中,属于这种气候类型的是_。(3)读材料三,分析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气候类型在A处分布面积比B处大的原因。(4)读材料三,简要评价A地区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解析:第(1)题,从风向向右偏可知,该图位于北半球。材料三中D地为非洲撒哈拉地区,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东北信风带影响,形成热带沙漠气候。第(2)题,从材料二中气温和降水量可知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材料三中C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第(3)题,材料三中阴影部分的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在A、B两地分布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地形。第(4)题,地中海气候区热量、光照充足,对农业生长有利,但雨热不同期,对农作物生长不利。答案:(1)北(2)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C(3)A处没有阻挡西风深入的高大地形,地中海深入大陆之间,利于西风气流深入大陆内部;B处有高大的南北向沿海山脉,阻挡了西风气流的深入。(4)有利:热量充足,光照强。不利:雨热不同期,作物生长期降水稀少。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