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1月月考试题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859544 上传时间:2018-12-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1月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1月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1月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1月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1月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1月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1月月考试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深入理解课文,了解孙中山,了解“布衣”与总统的关系,了解布衣总统的来历及其布衣特色的体现,体会甘于淡泊精神对当代青年的教育意义。2017-2018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一年级历史科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1红楼梦中记载: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这种祭祀和家宴活动的积极意义是A. 增强对祖先的崇拜和迷信 B. 强化家族的凝聚力C. 强化传统教育和宗法制度 D. 悼念逝者,寄托哀思2周代大封同姓,“割天下之半而归之姬氏之子孙,则渐有合一之势;而后世郡县一王,亦缘此以渐统一于大同,然后风教日趋于画一,而生民之困亦以少袞

2、”。据此可知,周代分封A. 推动了多元文化的融合与认同 B. 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C. 为秦汉的政治统一奠定了基础 D. 促进了郡县制的产生3据说清代乾隆年间,有个翰林把“翁仲”误写成“仲翁”,乾隆批以诗“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窗下少夫功。如今不许为林翰,罚去江南作判通”进行挖苦。诗中“判通”是“通判”的故意颠倒,“通判”这一官职设置的时间和目的是A. 宋朝监察地方官 B. 明朝巡查地方政令贯彻情况C. 汉朝巡行监督郡国 D. 唐朝巡视检查地方法纪4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 表明军国大

3、事最终由朝臣决定 B. 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矛盾激化C. 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 体现了皇帝决策时权力意志5有位学者在论及三公九卿时说:“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政府“有几处亦只是一个家庭规模之扩大”。此材料表明A. 三公九卿之间各司其职 B. 王室与政府管理职责分开C. 权力分工结构体现原始色彩 D. 三公九卿之间互相牵制6通典职官载:“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司空,与大司马、丞相是为三公,皆宰相也。”汉成帝此举意在A. 提升司空地位 B. 提高行政效率C. 抑制丞相职权 D. 完善行政机构7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就中国古代某制

4、度评论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因而使得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这一制度是指A. 世卿世禄制度 B. 察举制度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度8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 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 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 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D. 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9雍正帝即位后,严令各省在限期内

5、补足同库的亏空,对查实的贪污官员严加惩处,追同赃款,抄没家产,并认真落实这一举措A. 使军机处最终取代了南书房 B. 打击了贪腐,整顿了吏治C. 有效加强了对中央官吏的管控 D. 从根本上解决了财政危机10中国历史上的众多朝代中,清朝的君主以“勤政”著称。如康熙帝感慨道“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钜细,朕必躬自断行未敢少懈,自朝至于日昃,坐卧起居,曾无片晷余闲。”联系对比同时期的西方,对清朝君主“勤政”解读最为准确的是A. 顺应了强化君权的历史趋势 B. 与光荣革命后的英国极为相似C. 阻碍了现代化在中国的启动 D. 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稳定发展

6、11辩论是古代雅典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公元前5世纪末,许多公民在公民大会或法庭上假装自己不会演说,反过来却说对方很会演说,这成了争取同情的固定套路。这表明当时A. 辩论在民主决策过程中已不重要 B. 雅典公民辩论和演说水平提高C. 民主决策具有保护平民的倾向性 D. 公民对民主制的局限有一定认知12罗马帝国212年颁布的卡拉卡拉敕令,授予帝国所有被征服者公民权,享有罗马公民的法律地位。上述规定有利于A. 稳固帝国的统治 B. 保护奴隶利益C. 缓和贵族和平民的矛盾 D. 区别公民与非公民1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有权召开两院的特别会议,在会议的闭会期间,如果两院有绝对多数要求开会,总

7、统也必须召集两院。”这说明A. 总统有控制议会的权力 B. 总统权力大于议会权力C. 行政权力高于立法权力 D. 行政权与立法权相制约14近代历史上,英国和德国实行了风格迥异的君主立宪制,两者的一致之处是( )A. 内阁首脑对议会负责 B. 君主都是国家元首C. 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 D. 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151844年,英国驻广州领事报告说,广州市场对英国棉纺织品有巨大需求。1845年初,广州市场上的英国纺织产品明显积压,价格下降,进口总额只及1844年的2/3。事实上,1844年后的4年间,进口总额都不及1844年。材料反映出当时A. 根源在于中国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B. 英国出口中

8、国的商品质量粗糙C. 协定关税后英网商品价格低廉 D. 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16著名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建立了“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下列哪个条约签订后A. 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17厦门市某中学历史教师组织了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课堂讨论。下列同学对其两个纲领共同点的评价,正确的是A. 体现了农民的诉求 B. 否定了封建剥削制度C. 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D. 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1819世纪末纽约时报对某场战争的评价: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

9、让人们看到了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清国政体是一个明显失败的政体。对这场战争与纽约时报的评价理解准确的是A. 这场战争使外国人获得了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的特权B. 这场战争刺激了资本主义列强在华的新一轮侵略扩张C. 这场战争导致台湾被割占D. 该文章的作者认为中国应该向日本学习,实行君主立宪政体19陈旭麓先生指出:“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材料中所说的后一种“爱国主义”的典型是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清末新政 D. 辛亥革命20“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

10、激烈的战争。满清的,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一材料A. 否定了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 B. 说明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局限性C. 描述了辛亥革命发展的迅猛 D. 揭示了清王朝走向的必然性21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目的之一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下列体现这一目的的主要规定是A. 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 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C. 实行总统制 D. 实行责任内阁制22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之于历史的意义,不在于破坏,不在于摧毁,而在于回归,在于重生;这生生不息的人性启蒙,这潜滋暗长的普世关照,是导引着中国社会走向和谐和繁

11、荣的必由之路。在此作者强调的是A. 五四运动没有其现实意义 B. 五四运动的思想启蒙作用C. 五四运动的爱国救亡意义 D. 五四运动传播了民主科学23源于美国的世界性金融危机2008年9月爆发后,马克思及其学说便频繁出现在西方主流媒体上。这半年多来,马克思著作在德国、美国和英国等地持续热销,研究、推崇马克思学说的社会活动正在升温。这一现象说明( )A资本主义制度已经走到尽头 B只有马克思及其学说可以拯救金融危机C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D社会主义制度呼之欲出24彼得格勒工人在国际妇女日这一天开始了罢工和游行。工人队伍按习惯走向市中心涅瓦大街,打出了“面包!”、“打倒战争!”、“打倒

12、专制制度!”的口号。此次罢工最终演变为一场革命事件。这一事件使俄国A. 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B. 完成了民主革命的全部任务C. 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 D. 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25斯大林曾评论说:“它是无产阶级为反对资本主义而扭转历史的第一次光荣英勇的然而没有成功的尝试。”这次尝试是指A. 第一国际 B. 五四运动 C. 十月革命 D. 巴黎公社262015年9月3日是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日本侵华期间,在占领区设立许多制造毒气的工厂或化学武器装配厂,先后一千余次使用了糜烂性毒剂和窒息性毒剂化学弹,杀害了许许多多中国军民。下列反映这方面历史真相的证据中,最具说服力的是A. 当年受害者的口

13、述材料 B. 历史专著或受害者后代的描述C. 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D. 现存遗迹与当时拍摄的新闻照片27一位学者曾发表这样的感慨“一场运动,使一个缺乏群众基础的在野党,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执政党;一个由少数知识精英聚集的幼年的党迅速成长为中国政治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成千上万工农群众卷入这场洪流,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他谈的历史事件是A. 辛亥革命 B. 五四运动 C. 国民大革命 D. 抗日战争28某同学在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中,阅读和利用了以下文章或书籍:(1)五四旋风(2)井冈山道路的探索(3)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德意宣战(4)从延安到北平据此推断,该同学的研究性课题最有可能是A

14、. 抗日战争 B. 人民解放战争C.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胜利 D. 伟大的战略转移29作家魏巍曾写道:“是地球上的一条红飘带,一头连着黄土高原,一头连在瑞金城外。这条诗意而壮美的红飘带背后,是皑皑雪山、茫茫草地、滔滔江河,是饥饿、寒冷、疾病、硝烟,是理想、信念、意志”材料描述的事件A. 标志着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B. 成为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C. 粉碎反动派扼杀革命的企图 D. 拉开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序幕30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发表宣言:“淞沪一隅,抗战亘于三月,各地将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宣言中“抗战”的积极作用是A. 中国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B.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C. 粉碎了日军迅速中国的计划 D. 迅速扭转了抗战初期的不利局面31上海申报的一则新闻报道中写道:“赣匪因石城兴国失守,知残局不能再支,朱毛彭等股约八万放弃于都、瑞金老巢西窜。”这份报道应该发布于A. 国民大革命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