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阶段期中试题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859208 上传时间:2018-12-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天水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阶段期中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甘肃省天水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阶段期中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甘肃省天水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阶段期中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甘肃省天水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阶段期中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甘肃省天水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阶段期中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省天水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阶段期中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天水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阶段期中试题(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深入理解课文,了解孙中山,了解“布衣”与总统的关系,了解布衣总统的来历及其布衣特色的体现,体会甘于淡泊精神对当代青年的教育意义。甘肃省天水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阶段(期中)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随着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有民谚“苏湖熟,天下足”。但是到了17世纪后人口稠密的江南地区在发展棉织业的同时却成为缺粮区,18世纪苏州成为全国性的粮米贸易中心。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非农业人口比重的提高抑制了消费市场的扩大B明清经济的发展是人口压力下的一种经济变动C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加阻碍明清长途贸易的发展D民间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明清时期农业的衰退2下表为战国至东

2、汉铁犁铧文物分布状况(单位:件),据此表可知() 中原 西北 东北 江南 岭南 战国 117 29 _ _ _ 西汉 238 54 13 47 _ 东汉 467 95 41 138 29 A农业中心区域发生转移 B汉代农业生产力有一定发展C铁犁技术已经普及全国 D精耕细作生产模式日臻完善3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下令在全国普查户口,编成户口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各户的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并按照人们的职业分为军、民、匠三大类、这一措施便于()A抑制土地兼并 B发展商品经济 C调和阶级矛盾 D强化社会控制4水心别集卷二民事上记载:“自汉至唐,犹有授田之制盖至于今,授田之制亡

3、矣。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值)”这段文字实质()A说明宋代均田制开始瓦解 B体现在土地流转中政治与经济因素的消长C反映了租佃制经营已占据主导地位 D说明政府由限制到承认土地流转5在对手工业者的管理上,南朝开始推行的“轮番上役”的制度被北朝所采用,大致每个工匠每年服役2个月,在此基础上,南北朝又差不多推行了雇佣工匠的制度。这表明()A官营手工业地位被民营所取代 B国家对工匠人身控制有所松弛C国家分裂阻碍手工业发展进步 D民族融合加强推动了政策调整6东洋近代史中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

4、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对这一观点进行反驳,理由应是()A宋代文艺更多在士大夫阶层繁荣,而非在资产阶级中复兴B宋代自然经济仍占主体,而当时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C两者的内容和所处背景很大不同,不是并行等值的发展D宋代不是中国古代与近代的衔接期,并不标志着重大的思想变革7春秋战国时代,许多诸侯国建立了商税、市税、关税制度。春秋时,齐国市税在各国中最高,为总货物的2%,关税为1%。到了战国,各国的市、关税总和可达到总货值的10%。对材料解读准确的是()A重农抑商政策违背时代发展的潮流 B税收制度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C诸侯争霸为商业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D发展商业成为各国致富的重要手段8明万历二

5、十七年,山东临清爆发了驱逐税监马堂的暴动,临清每年上缴朝廷的田赋只有七八万两白银,但马堂从这里收走的工商税却达十几万两。这反映出当时临清()A居民鄙视从商的思想 B商品经济较为繁荣C商人的政治地位较高 D官府鼓励商业经营9中国家训传统源远流长。明淸时期,苏州家训数量庞大,内容丰富。与其他地区相比,苏州家训中“禁戒”尤多,尤其强调戒禁赌博、诉讼和酒色。这折射出当时苏州()A社会秩序严重混乱 B城市经济发展繁荣C传统文化保存良好 D社会风气积极向上10右图为东汉集市画像砖拓片。画面左右上角分别刻有“北市门”、“南市门”。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市场交易发展繁荣 B农产品大量商品化C专业市场开始

6、形成D城市经济功能增强11有学者研究发现,关于白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唐代人与明朝人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唐代人认为铜钱重要,白银一无是处。明朝的有关论述却认为只有白银能够充当货币。导致这种认识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 B世界联系程度的不同C政府商业政策的不同 D对外开放程度的不同12“16001763年间,西北欧强国荷兰、法国和英国赶上并超过了西、葡两国。这一发展对于整个世界具有首要意义。它使西北欧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最生气勃勃的地区。”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西班牙与葡萄牙自身的衰落 B英法两国国力超过西班牙、葡萄牙C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D殖民扩张的影响13在荷兰画家维米尔(

7、16321675)窗前读信的少女画作中(左图),前景处有一条颇具东方风情的毛毯和中国风格的瓷碗。从中透露出的正确信息是() A印象派画风盛行 B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全球贸易发展C中国瓷器进入西方寻常百姓家 D世界市场已经形成14英国学者托马斯孟强调“在价值上,每年卖给外国人的货物,必须比我们消费他们的要多”,要“把自己的金钱当做诱鸟放出去,一边把别人的金币引回来”。该观点反映的是英国()A新经济时代贸易特点 B资本积累的途径C自由贸易观点终结 D殖民掠夺的野蛮151855年,英国一份颇受欢迎的杂志指出:“伦敦的雾可能会导致下层阶级道德败坏、犯罪甚至社会动荡的问题。”当时知名的艺术家和作家们也认为

8、煤烟反映了社会的退化。以上现象反映出()A工业化进程中大众的焦虑情绪 B现代主义思潮成为社会共识C民众对环境污染有着科学认识 D人们对“理性王国”的失望16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到来,欧美国家在亚非拉国家建立商站、租借地、移民区、殖民地,通过控制和掠夺他们的资源,构成了新兴工业世界全球经济体的中心区。材料反映出垄断资本主义()A不能推动农业文明地区的近代化 B改变了世界经济近代化的方向C阻碍了工农业文明地区的交流 D助推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17下面是1931年申报发表的华北三省农村耕地占有情况抽样调查统计表。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在华北地区() 河北户(%) 占河北耕地(%) 山东户(%) 占山东耕

9、地(%) 河南户(%) 占河南耕地(%) 10亩以下 514 146 574 198 550 152 1050亩 411 496 378 522 384 499 50100亩 58 203 39 169 50 192 100亩以上 17 155 09 111 16 157 A土地集中在大地主手中 B农村主要经济形态是小农经济C农业经济地域差异很大 D农村产业结构已发生初步改变18阅读下表,表中数据变化的原因是() 晚清政府进出口贸易额(单位:两白银) 年代 进口 出口 1885 88200018 65005711 1895 171696715 143293211 1905 447100082

10、227888197 1911 471503943 377338166 A晚清政府面临贸易逆差困境 B中国进出口贸易额普遍增加C中国沦为西方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D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很大改变1919世纪中叶,新名词在中国被不断创生出来,诸如:“商务”“商战”“商业”“招商”“商办”“商局”“商会”“商部”“商学”“商政”“商校”“商法”“商报”等。这一时期“商+”思维反映出()A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受到关注 B实业救国思想已经蔚然成风C重农抑商经济政策遭到否定 D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201872年,海外华侨陈启沅在广东创办继昌隆缫丝厂。建厂后头三年,到该厂学艺的就达一千多人;到1881,江浦司一

11、带就有模仿继昌隆的机器缫丝厂十家。这可用来说明()A中国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C实业救国思想盛极一时 D外商企业在通商口岸的发展211904年,(清政府)商部颁布商会简明章程之后,全国各地大中城市纷纷设立商会;到1911年,各省市共设总商会34个,商会616个。商会的大量出现反映了()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B中国工商社团的近代化已基本完成C清政府鼓励实业同新的经济形式并轨 D工商业资产阶级群体意识的形成2219世纪末,民族资本家办厂时为筹集资金往往要付出高达8%的利率。1912年,在农商部登记的全国钱庄和典当业资本为16亿多元,而全国工业资本仅有5500万元。这反

12、映出当时()A民族工业发展日益萧条 B政府推动民族企业发展C近代经济逐渐走向复苏 D金融行业影响工业发展23下表是近代重庆商务日报发行的广告量,据此可知这一时期重庆地区() 193011 19325 19346 洋货商品广告量(条天) 15 17 20 占总商品广告比例(%) 468 415 385 A反帝运动不断高涨 B民族工业有所发展C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D社会生活日益西化241924年前,外国企业与苏联政府签订的租让合同有91份,但实际履行的很少。1926年后有60多家外资企业开工,但到1929年,租让给外资的企业产值只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06%。这反映了()A战争局势阻碍政策推行 B新经济政策阻力重重C苏联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D斯大林体制完全确立251956年苏联国民收入比1913年大约增加13倍,按人口计算约增加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