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9课《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语文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859154 上传时间:2018-12-1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9课《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9课《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9课《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语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9课《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语文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9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目标1、学会独立读懂文言文2、理解本文寓意3、学会多角度地解读文本教学重点 积累字词、了解文意教学难点1、理解本文的寓意2、学会多角度地解读文本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本课节选自韩非子喻老“喻老”,意思是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作者叙述扁鹊见桓公的故事,本意说明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这一观点的。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请学生注意预习中划出生字注音是否正确。2、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教师点评。3、课文写了扁鹊几次见桓公。试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说说桓公对待扁鹊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这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三、研读分析1、本文是如何记叙扁鹊和蔡桓公见面

2、的情形?居十日居十日居十日居五日扁鹊逃秦、桓侯遂死2、扁鹊在第四次见到桓侯时,为什么“还走”?最后,扁鹊为什么要离开蔡国,逃到秦国去?扁鹊“还走”是因为桓侯的病由轻而重,终至不可救药。扁鹊逃到秦国去是为了避免惨遭迫害,这体现了他的机警果断,也从侧面反映出蔡桓公为人的蛮横与残暴。3、以头脑风暴的形式说说扁鹊和蔡桓公各自的性格特征。扁鹊医术高超,尽职尽责,机警果断;蔡桓公刚愎自用,讳疾忌医,蛮横残暴。4、蔡桓公的病开始并不严重,为什么后来会变得无法医治?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启示如有病须早治,切勿讳疾忌医;对待缺点错误,应该防微杜渐;不可主观猜忌,切勿拒绝忠告;要避免祸患,必须见微知著,及早加以

3、提防等等。四、课堂总结本文通过扁鹊三次见桓公,指出桓公有病,应及时治疗,但桓公自认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拒绝了他的劝告,最后病后的故事,说明要正视自的缺点和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和帮助。五、朗读比赛1、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课文。2、各组开展背诵比赛。3、集体评议,对背得又快又好的小组予以表彰。(在学生背诵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指点背诵方法,如可按照叙事层次来背,可抓住关键词语的变化来背等等。)教学后记: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审美底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它的重要功能是现代文教学所不能代替的。 但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总是以教师串讲为主,以学生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为

4、主,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枯燥。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是作为知识的探索者,而是被动的接受者,时间长了,逐渐丧失了学习古文化的兴趣,生动鲜活的文言文变成了呆板生涩的文字材料。 为了打破传统文言文的教学模式,贯彻课程标准新理念,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上我采用了“主体参与式”活动设计,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只作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学生活动中的伙伴,学生才是主动的学习参与者,是问题的发现者,思考者,解决者,是创造过程及创造乐趣的享受者,是发展的主体因素。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我以小组教学为主,小组成员分配上兼顾好,中,差

5、三类学生,教育面向了全体学生,从客观上实现了教育公平,既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又保证了学生的整体提高。在教学方法上,以讨论,表演,展示,竞赛等便于学生自主参与,协同工作的活动为主要方法,符合学生年龄及认知特点,极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创造意识。为了避免活动教学沦于“热闹”的表象,在每一个环节中精心设计了要求及论题,教师随时注意点拨评价,引导学生积累知识点,将学生思维引向纵深处,鼓励学生在已有的生活体验的基础上,个性化的解读文本。当然,回顾本课设计,也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如:活动环节是否过于繁琐?能否加以整合?时间分配上是否合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多更好地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这都是值得反思和改进的。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