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文化生活 第4课《文化眼光》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858984 上传时间:2018-12-1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文化生活 第4课《文化眼光》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文化生活 第4课《文化眼光》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文化生活 第4课《文化眼光》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文化生活 第4课《文化眼光》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文化眼光教学目标1、研读文本,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化眼光”的含义。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把握作者写此文的意图我们需要文化眼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思考、探究拥有文化眼光的价值。2、难点:用自己所发现的事例来谈谈拥有文化眼光的好处。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请同学们谈谈读余秋雨文化苦旅道士塔的感受。(敦煌的莫高窟,曾经由一个没有文化的道士当家。当年,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他想亮堂一点多好呢,他就用石灰细细刷墙,今天我们只能对他的无知表示痛恨、对那逝去的艺术深深惋惜。当年,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

2、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缺乏文化素养,缺乏文化眼光。今天我们学习当代作家冯骥才的散文文化眼光。二、默读圈划,理清文章脉络阅读全文思考:1、 什么是文化?2、 狭义文化的缺点?3、 什么是大文化?4、 我们如何对待这些大文化?5、 什么是文化眼光?第一层(1-8)文化是什么。 第二层(9-13)为什么要有文化眼光。第三层(14-21)怎样具备文化眼光。小结:层进式结构文章逐层展开议论,基于对文化的广义认识,强调“文化眼光”,从 而呼唤全社会的“文化素养、文化意识、文化远见和历史远见”。 三

3、、揣摩作者写作意图1、 探究文化眼光的价值只要用文化眼光来看,文化便无所不在,对事物也会产生新的认识与发现。生活就更加丰富多彩。我们用文化眼光来看生活的一切,才会真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实与深邃。用文化眼光能看出生活文化由活着的状态进入历史的状态。拯救历史。2、 教师引导:文章写酒文化的目的是什么? 文章为什么要提及柏林墙? 以酒文化为例,证明文化无所不在,才会真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实与深邃。 作者以柏林墙的拆除和保护为例,论证了“有些事物的历史文化价值,必须站在未来才能看到”,文化眼光“更是种文化远见和历史远见”。 总结:不管是“文化”,还是“文化眼光”,都是抽象的概念,作者举例,

4、除了这些事例有代表性之外,还因为它们贴近生活,浅显易懂,能帮助读者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思。3、 那么文章仅仅是要告诉我们,具备文化眼光,就必需具备文化素养、文化意识、文化远见和历史远见么?作者背后的写作意图究竟是什么?我们需要有文化眼光,拯救传统文化,拯救民间文化。(冯骥才: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投入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组织多次大型文化抢救行动,出版各种相关著作,发表大量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辨性与呼吁性的文章,并在海内外举行相关的演讲,对当代中国文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因其常年致力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要作,被誉为“文化救生员”。)四、作业:你能为拯救传统文化、拯救历史做什么?请设计一句号召人们的标语。板书: 培养欣赏 文化眼光 价值 拯救历史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