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香菱学诗》教案1 长春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858969 上传时间:2018-12-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香菱学诗》教案1 长春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香菱学诗》教案1 长春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香菱学诗》教案1 长春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香菱学诗》教案1 长春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香菱学诗》教案1 长春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香菱学诗》教案1 长春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香菱学诗》教案1 长春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 香菱学诗1、 知识与技能 了解关于红楼梦的文学常识,了解香菱的人物命运。 领会、掌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人物描写手法。2、 过程与方法 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检索课外信息,并加以整理归纳,丰富对课文的理解。 充分理解文本,进行问题探究,进而加深自己的理解。3、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略名著风采,感受作者情感,激发阅读红楼梦原著的兴趣。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对红楼梦有一定的兴趣和了解,香菱学诗是饶有趣味、文学性很强的一个片段,学生学习较有积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1.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2.探究香菱学诗的过程,从香菱身上找到学习语文的启示。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突破方法:“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教师通过补充相关资料,结合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文本,进而理解作者对香菱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从而加深学生对主题的理解。课后推荐阅读红楼梦,进一步使学生感受经典的魅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渲染氛围播放叹香菱: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首歌的歌词也是一首判词,说的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的主人公香菱。(板书课题:香菱学诗)出示学习目标。二、资料助读,了解作品1、结合导学案,让学生说对作者曹雪芹及红楼梦的了解。关于作者曹雪芹(17151763),名霑,雪芹是他的号。曹家从清代初

3、年起到雪芹这一代止,是一个“百年望族”。其曾祖母是康熙帝的乳母,祖父曹寅曾任康熙帝的侍读,加之父亲曹頫,三代世袭江宁织造。雍正初年,雪芹大约四岁的时候,其父曹頫,因与宫廷斗争有牵连,被免去江宁织造;过了一年,又被抄家。雪芹二十岁刚出头的时候,“百年望族”一败涂地。他流落在北京西郊,只靠卖画来维持终年吃粥的生活。所以有著红楼,曹雪芹举家食粥的说法。乾隆二十八年秋冬之间,他唯一的儿子病死,因伤感太甚,他于这年除夕泪尽病逝。红楼梦就是这期间写的他只写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红楼梦简介红楼梦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巅峰之作。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

4、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充分揭露了地主阶级贵族集团的腐朽本质及其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也歌颂了这个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仆的反抗行为。书中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袭人、晴雯、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 本文的生字词的学习 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和词语解释。仄( ) 应瑒( ) 庾( )信 蘅( )芜苑 三昧( ) 暧暧( )请柬( ) 胡诌( ) 颦( )嘟哝( ) 姊( )妹 怔怔( )暖香坞( ) 画缯( ) 鳏鳏( )地灵人杰:山川灵秀,人物杰出诲人不倦:教诲别人而不知疲倦穿凿:牵强附会、生拉硬扯揣摩:反复推求、猜测2、课件检测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5、(速读课文,从课文中完成相关的文字标记)1.香菱如何苦志学诗,课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来体现香菱学诗之苦?例:(1)如:“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 (2)“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3) 写作第三稿,这一天,香菱满心想的都是诗,到晚间还是对灯出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天方才朦胧睡去了。”最后,她居然在梦中把这首诗做成了,可是痴迷到了极点。香菱学诗,用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正面描写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进一步突出了香菱学诗时的认真、

6、刻苦和痴迷。通过宝钗、宝玉探春等人的语言,尤其宝钗,和香菱同住,所见最多,感受也最深。“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等语言,烘托的香菱学诗的专注、刻苦。使人物形象、生动、丰满,可感、可触。四、深读课文,分小组理解探讨(一)、香菱学诗如痴如醉,她为何苦志学诗?对艺术的崇拜 追求高雅情趣 寻找精神上的寄托 1、 个人身世之悲从前面的判词中,我们体会到曹雪芹对香菱这个薄命女子的同情。香菱这样精华灵秀的人竟然和薛蟠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凌辱作践。那薛蟠只会胡扯“女儿愁,洞房里撺出了大马猴”之类的语言,粗陋肤浅。同时,因是薛蟠的妾,这种为妾为仆、半主半奴的尴尬身份,也促使香菱渴

7、望与高雅脱俗的女子在一起。身份虽改变不了,但至少精神、心性是相通的。所以我们不难理解香菱苦心学诗的这种愿望,我们也不由得感叹造物者的不公!2、 个人资质之好。香菱本就出身仕宦世家,血液中流淌有诗书天分。命运的不公并不能掩住她天生的光华,无论外在,还是气质、修养。加之她个人的悟性高,对诗一种痴迷的热爱是香菱学诗的内因。3、 诗意环境的浓厚。大观园里的女子,个个才情甚高,喝酒都要行令作诗,即景生情,人人都能脱口而出。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更激发了香菱学诗的浓厚兴趣。过渡:人们常说,名师出高徒。换言之:高徒师从名师。香菱学诗的刻苦与成功,与她的老师黛玉密不可分。五、 再读课文,品评

8、“名师”(1)黛玉如何具体指导香菱作诗?1、要重立意,不以词害意。 2、要多读,读一流的诗。 3、重研究论,方能长进。这些理论对我们学语文有什么启发?第一,要多读。诵读是提高鉴赏能力的根本途径。 第二,要学一流的作品。这对于陶冶情操,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是非常有益的。 第三,要大胆创作,敢于想像。(2)你认为黛玉是个怎样的老师?1.林黛玉学高为师。林黛玉满腹诗书,才华横溢。她的诗词令就连皇妃贾元春也称赞不已:贾元春省亲时,看众人诗词,独赞宝钗黛玉。大观园中众人也对林黛玉的才华很佩服。在以菊为题写诗时,林黛玉的诗被评为第一名。她天资聪颖,学识丰富,写诗写词如行云流水。所以,黛玉学高为师。2.林黛玉

9、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黛玉体察出了香菱已有的学习经验,在此基础上,指出香菱学诗的误区,并列出应读诗书的书目。安排了顺序,缩短了教与学的距离,并用“不用一年的功夫,不愁不是诗翁了”给香菱信心。所以无论从教的方法,还是态度,黛玉都堪称名师。过渡:我们读书探源,进入下一环节。五、拓展升华:见微知著探讨其他人。香菱只是红楼众多悲剧女性的一个代表,我们通过判词再来认识其他女性:如元春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兔)相逢大梦归。元春是贾家的大小姐,贾政的长女。她被选进宫里,后来加封“贤德妃”,即皇妃。是荣府女性中地位最高的一位。这进一步提升了贾家显赫的地位。 “二十年”,

10、大约是说元春懂事以来的年龄。石榴花开在宫廷里,喻元春的荣耀。为了她归家省亲,竟然修造一座规模宏丽的皇家式的大观园,尤其元宵节归省时烈烈轰轰的盛大场面,将元春泼天的富贵渲染到极致。虽然高高在上,极享荣华富贵,但也不得自由,难享亲情。最后一句写她在寅卯年之交就要一命呜呼!靠山倒了,这个经历百载的贵族之家迅速土崩瓦解。再如迎春 迎春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迎春是荣府大老爷贾赦的妾所生的女儿。她长得美,心地纯洁善良,但没有才华,性格懦弱。她被其父许配给孙绍祖,判词第一句“子系”两个字,合为孙, 中山狼则借典故评价此人品质恶劣。迎春嫁过去之后,不到一年就被折磨死了。命不由己所遇

11、非良人致使迎春悲惨离世 。再如:远嫁的探春、青灯古佛旁出家当尼姑的惜春等等。通过名字,不难看出曹雪芹隐喻的深意:“原应叹息”。体现了曹雪芹多么的无奈与感伤。我们趁热打铁,体会作者在红楼梦中寄寓的情感。六:在红楼梦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的情感丰富而复杂,这里只说两点:1、红楼梦既是女性的赞歌,又是女性的悲歌。这里的女子,或才华横溢,或刚烈不屈,或心灵手巧,或善良淑均,才艺德行,让人喜爱。2、但这些钟灵毓秀的女子,都难逃悲剧的命运,她们是社会的缩影 。正如人们所说:忽剌剌大厦将倾,是封建社会土崩瓦解的必然结局,这个大家族影射着小社会。七、再看红楼,加深认识香菱学诗只是红楼梦的冰山一角,优美的诗词歌赋、数百个灵动鲜活的人物形象,融民俗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音乐文化为一体,是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是建筑在我们心灵土地上的伊甸园,已经内化成为我们民族的一种文化基因,所以才有了“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说法。七、体会写法,片段练习:用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描写一个场景或一次活动。总结语,并板书:拜读名著,提升自我。横批:精神食粮红楼梦写百年沧桑,曹雪芹度百味人生。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