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致大海》教案1 长春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858953 上传时间:2018-12-1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致大海》教案1 长春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致大海》教案1 长春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致大海》教案1 长春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致大海》教案1 长春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致大海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2.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教学重难点】1.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人复杂的心绪。 3.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问题研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大海的美是永远也说不尽的。面对辽阔的大海诗人会情不自禁地放声高歌,我们学过曹操的观沧海,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二、宏观把握1整体感知本诗是一首抒情诗,写作者来到大海边和大海告别。请找

2、出作者与大海告别的部分。明确:1、2两节和14、15节。这样我们可以把本诗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 诗人与大海告别。第二部分:3-13 诗人面对大海引发的联想。 第三部分:14-15 诗人誓言绝不忘记大海,要为自由奋斗不息。2理清思路(1) 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 明确: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17节)(海之恋);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813节)(海之思);永久怀念大海(1415节)(海之念)。(2)以上内容是通过什么线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明确:诗人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材料。 三、微观把握(一)诗歌的欣赏品味(1)本诗是一

3、首写大海的抒情诗。诗人对大海的感情是什么?明确:怀念、礼赞。(2)诗人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提示:结合诗句“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与作者写作背景来分析)(致大海写于1824年。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明确: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3)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感到悲伤痛苦? 明确: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

4、恼心伤”。如诗句:“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这里“隐秘的愿望,也就是第6节诗人所写的“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诗人为未能逃脱监禁而悲伤痛苦。 (4)诗人由大海而想起拿破仑和拜伦,这反映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拿破仑和拜伦,一个是“给世界永恒的自由”者,一个是自由的歌唱者。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如诗句,“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阴沉,正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他们的结局增添了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如“世界空虚了大海呀,你现在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二)关键句的欣赏品味 (

5、1)好像是朋友忧郁的怨诉,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我最后一次在倾听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明确:大海运一意象己渗透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因为诗人将要被再次流放到另一个地方,因而大海也仿佛在为诗人发出“忧郁的怨诉”,而大海又是自由精神的象征,在这临别时,她又向诗人发出了“召唤的喧响”,这正是自由精神的召唤。因而诗人在第3节中不禁直抒胸臆:“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充分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与矢志追求。(2)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明确:这里“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是指诗人将要离开的流放地南高加

6、索。“我曾想永远地离开”是指诗人想秘密逃到海外,去寻求那自由的生活。进而诗人想象离开囚禁之地时的“狂欢之情,并用“任我的诗歌顾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这一形象的诗句暗指自己在所向往的地方可以自由地创作,再也不必担心遭到监禁,但是诗人的美好愿望却未能:如愿以偿”,因而诗人在诗中反复强调自己的“苦恼心伤”。(3)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俄要把你的峭岩,你的海湾,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明确:诗人从拿破仑与拜伦两位革命者身上得到了精神力量,在最后告别大海时,他已消除了原先的“茫然”和“苦恼心伤,这时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这里的“你”就是争取自由的崇高理想,并把这种理想,峭岩,海湾,闪光,阴影,波浪,带到“荒漠之乡”第二次流放的地方。诗人的心灵由“大海”而得到彻底的净化,诗人感情也由此得到了新的升华。四、课堂小结致大海是一首反抗暴政,反对独裁,追求光明,讴歌自由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以大海为知音,以自由为旨归,以倾诉为形式,多角度多侧面描绘自己追求自由的心路历程。本诗中的“大海”既是诗人借景抒情的对象,也是自由精神的象征,因而“大海”浸透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把握了此点便等于掌握了解读诗歌的钥匙。五、拓展阅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六、布置作业从内容与意象两方面,比较普希金致大海与曹操观沧海的异同。七、教学反思(略)八、板书设计(略)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