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北宋的旧曲新声 10 苏轼词二首学案 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858823 上传时间:2018-12-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北宋的旧曲新声 10 苏轼词二首学案 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北宋的旧曲新声 10 苏轼词二首学案 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北宋的旧曲新声 10 苏轼词二首学案 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北宋的旧曲新声 10 苏轼词二首学案 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北宋的旧曲新声 10 苏轼词二首学案 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北宋的旧曲新声 10 苏轼词二首学案 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北宋的旧曲新声 10 苏轼词二首学案 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0苏轼词二首预习夯实基础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宫阙()绮户() 琼楼玉宇()不胜寒() 吟啸()() 一蓑烟雨()料峭() 萧瑟() 婵娟()【答案】quqqinshnynxiosuqioschn第2步词语释义字字落实根基牢(1)琼楼玉宇:_(2)朱阁:_(3)绮户:_(4)婵娟:_(5)雨具:_(6)吟啸:_(7)芒鞋:_(8)料峭:_(9)萧瑟:_【答案】(1)指月宫。(2)朱红的楼阁。(3)装饰着花纹或图案的窗户。(4)指月亮。(5)指带着雨具的随从。(6)吟咏长啸。(7)草鞋。(8)形容微寒。(9)雨打草木之声。第3步名句积累经典名句君须记(1)_,_,此事古难全。(2

2、)但愿人长久,_。(3)_,谁怕!_。(4)_,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答案】(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2)千里共婵娟(3)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4)回首向来萧瑟处作者名片姓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简历他20岁中进士,以文章知名。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推行新法,他极力反对,被贬到杭州等处任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后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他被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执政后,又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阳),并以63岁的高龄远徙琼州(今海南岛)。赦还的第二年,死于常州。作品他的词作,怀古伤今、咏史咏物、思

3、乡怀友等题材很广。他拓展了题材,丰富了内容,扩大了词境,提高了词品,确立了词在文学领域中的地位。扭转了当时的词风,形成“豪放”词派。形式上打破音律束缚,词与音乐初步分离。语言清新朴实,简洁畅达。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东坡志林等。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评价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文学家,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诗词属豪放派,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在书画上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文体常识(1)豪放派豪放派,宋词风格的一种流派。作为文学风格,见于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杨廷芝解释豪放为“豪迈放纵”,“豪则我有可盖乎世,

4、放则物无可羁乎我”(诗品浅解)。可见豪放的作品当气度超拔,不受羁束。其特点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宏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其代表人物是苏轼和辛弃疾。(2)水调歌头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上下阕,九十五字,平韵。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大曲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头”当为中序的第一章。双调九十四字至九十七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宋人于前后片中的各两个六字句,多夹叶仄韵。也有平仄互叶几乎句句押韵的,共八体。探究精研文本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背景介绍】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煕宁九年(1076)。这是一首中秋月

5、夜为怀念胞弟苏辙而写的词。当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调,在密州做地方官。那年他已经四十一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妻子亡故,弟弟又远在他乡,诗人的心情是沉重的。【整体感知】本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之情。词人运用形象的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起舞“人间”、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态度和美好愿望。【文本深读】1水调歌头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答案】上片写望月之景。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作者想超脱于尘俗世界,有“乘风归去”之想

6、。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于现实,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更温暖亲切。下片写怀人抒情。悲欢离合是人生憾事之一,此时苏轼兄弟已有七年不见了!感伤之余,他也认识到,“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都是自然常理。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的祝愿中互致慰藉,离别这一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2“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联系写作背景,看看还有没有其他含意?_【答案】“高处不胜寒”还表达出了作者禁不起朝廷党派相争,互相排挤的打击,怕回去难有自己的安身之地。在人间也不错,还可以自由些,做个地方官,造福一方,同样可以为国家出

7、力。这样就化解了他的苦闷、惆怅之情,于是他翩翩起舞。3水调歌头是怎样围绕“月”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_【答案】上片开头,由月展开思索,通过连续发问,表现对超脱出世的向往。下片亦由月生情,用月的阴晴圆缺,比喻人间的悲欢离合。全篇以月成景,由月生情,又以月明理,寄寓着词人的人生理想,也使得本篇显得境界高远,意味深长,情味厚重。【名句鉴赏】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鉴赏】起句奇崛异常,词人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诗意,用一问句把读者引入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广阔世界。词人的提问,似乎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伊始,又好像是在赞叹中秋的美景、造化的巧妙。其中蕴含了词人对

8、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作者之所以要化用李白诗意,一是李白的咏月诗流传甚广,二是苏轼经常以李白自比,这里也暗含此意。李诗语气比较舒缓,苏词改成设问句以后,便显得峭拔突兀。苏轼将青天作为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豪放的性格与不凡的气魄。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鉴赏】“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

9、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张九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对天下离人的共同美好祝愿,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背景介绍】这首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三个春天。此时的苏轼已经从被贬时的抑郁消极中清醒过来,对人生路途中的沉浮有了深刻的哲理领悟,并准备在沙湖买田终老。这首词是去沙

10、湖看田归途遇雨后所作。【整体感知】本词作于作者贬官黄州时,通过对途中遇雨一事的记叙,表达了作者谪居时的开阔胸襟、旷达性格。在这里作者将对大自然的真切感受,逐渐升华为他对政治风云和人生遭遇的感受,任天而动,随遇而安,将含着微笑来对待向他袭来的任何灾难。【文本深读】1定风波一词围绕“雨”大做文章,那么词中的“雨”到底是什么意思?词人对雨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从词中找出最能体现其态度的词句分析说明。_【答案】“雨”既是自然风雨,又是政治风雨、人生风雨,词中的“风雨”用了隐喻义,双关。“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本无风雨,何来晴明,反映了作者不怕任何风雨,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一心渴望退隐、归去的决心。2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途中遇雨这件小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对此你有什么看法?_【答案】词人写了在一次出游途中遇到阵雨的经过。在突如其来的风雨中,作者没有雨具,却依旧手拄拐杖,脚穿芒鞋,吟咏长啸着从容缓步行走。他把风雨看得很平常,觉得风雨交加的天气和晴朗天气并没有什么差别。作者实际上是以自然风雨来隐喻人生风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