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北宋的旧曲新声 9 王安石 桂枝香(登临送目)学案 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858821 上传时间:2018-12-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北宋的旧曲新声 9 王安石 桂枝香(登临送目)学案 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北宋的旧曲新声 9 王安石 桂枝香(登临送目)学案 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北宋的旧曲新声 9 王安石 桂枝香(登临送目)学案 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北宋的旧曲新声 9 王安石 桂枝香(登临送目)学案 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北宋的旧曲新声 9 王安石 桂枝香(登临送目)学案 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北宋的旧曲新声 9 王安石 桂枝香(登临送目)学案 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9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预习夯实基础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初肃()澄江()如簇()去棹() 斜矗() 鹭起()漫嗟() 衰草() 凝绿()【答案】schnczhochljishuinn第2步词语释义字字落实根基牢(1)簇:_(2)故国:_(3)征帆去棹:_(4)彩舟:_(5)星河:_【答案】(1)聚积。(2)旧都城。(3)来往船只。(4)华美的船。(5)倒映着星空的长江。第3步名句积累经典名句君须记(1)_,翠峰如簇。(2)_,背西风酒旗斜矗。(3)六朝旧事随流水,_。(4)至今商女,_,_。【答案】(1)千里澄江似练(2)征帆去棹残阳里(3)但寒烟衰草凝绿(4)时时犹唱后庭遗

2、曲作者名片姓名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简历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仁宗庆历进士。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罢相,次年再相,九年再罢,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卒谥文。轶事有一次苏东坡乘船经过金陵,王安石特地骑着驴子,穿着粗布服到江边去迎接。苏东坡也不冠而敬揖,曰:“轼今日以野服见大丞相。”王安石笑着说:“礼岂为我辈设哉!”既而两人说佛吟诗,王安石还邀请苏东坡同游钟山,并各自赋

3、诗纪游。可见两个人政见虽不同,但私交和诗文之谊还是非常深厚的。后来苏轼逢人称赞:“不知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作品其散文文风峭刻,政治色彩浓厚。诗歌瘦硬清峻,意新语奇,多有名章妙句传世,写景小诗尤为出色。词作不多,而“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词风清新爽朗亦间有婉约之作。有临川先生文集。评价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文体常识桂枝香又名疏帘淡月。据毛先舒填词名解记载,桂枝香这个词牌名出自唐朝人裴思谦。裴思谦到长安参加殿试后,和同伴们到风月场所的平康里嫖宿时,有黄门来报喜说他高中状元。裴思谦一手抱着美人,一手拿着状元证书,高兴得不知东西

4、南北了。第二天清晨,诗性大发,赋诗一首:“银斜背解鸣珰,小语低声贺玉郎。从此不知兰麝贵,夜来新惹桂枝香。”桂枝香这个词牌名便是来源于此。但桂枝香的取意,还是与古老的月中桂树天外香的传说有关。探究精研文本【背景介绍】这首词写于王安石熙宁变法失败以后,被罢相做江宁知府时。二十多年的仕宦生涯,使作者对宋朝君臣不思自强、上下偷安的政治局面和社会弊端有了深刻的了解,对国家的前途感到一种深深的忧虑。因此,当他登上金陵高处,面对江山胜迹,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词。【整体感知】这是一首登临怀古之作。通过描写金陵壮丽的景色,而引发怀古伤今之情。反映了作者对于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同时也反映了王安石作为一个

5、进步政治家的那种清醒头脑。【文本深读】1开篇的“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与众不同,应如何理解?_【答案】在充满六朝兴衰悲剧气息的金陵故都城头,在伤感情绪十足的晚秋季节,词人登临送目,所感到的不是满地肃杀之气,而是一派生机勃勃;不是一片萧瑟衰败,而是高远明丽。这里没有一丝的颓废印象,有的只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词人笔下的暮秋景象所以异于一般,正是词人精神与众不同的表现。2“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一句情景是怎样结合的?_【答案】这一句景物的核心是残阳和西风。落日和秋风向来是悲哀的景色,但是词人却在悲哀的景色中写出不悲哀的词意。“征帆”“残阳”,字面的重点是征帆,感情的重点是残阳。

6、这里把残阳和征帆联系起来,残阳送征帆,征帆引残阳。大自然即将消逝的美景,人生即将开始的征途,落日的余晖,征帆的远影,笼罩着一层蓬勃不息、斗志方酣的气氛,没有一丝暮气的伤感颓废的哀愁。3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_【答案】词的上片写词人登临送目所见的金陵秋景。词人通过对长江、翠峰、船只、残阳、酒旗、彩舟、白鹭等意象的描绘,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壮丽山河图。寄寓了对祖国江山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而“晚秋”“残阳”“西风”等意象又给人以冷落、萧条的感觉,包含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为下面的抒情创造气氛。词的下片怀古、抒情。借凭吊六朝遗迹,讽喻当朝统治者不知吸取历史教训,表达

7、了词人的忧国之情。【名句鉴赏】1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鉴赏】先写远景,用的是以静写动、以动写静的方法。千里长江好像一条洁白的绸带,山峦耸翠,似在亲密地簇拥着。词人巧妙利用了由远观而造成的错觉,在动与不动之间,给人以新奇、真切感,且又气势宏大,和下片的追古遥相呼应,给人以强烈的时空感。2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鉴赏】这是借用了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词人用“至今”和“时时”强调繁华竞逐的生活依然不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并不希望只是对历史空空的感叹,而是要从政治上加以改革,吸取历史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拓展边读边悟课内素材王安石吃菜王安石做参知政事时,朋友

8、给他家里送了一块鹿肉,说是因为他特别爱吃鹿肉。王夫人听说后,觉得奇怪,说:“他从来不挑饭菜,你怎么知道他爱吃鹿肉呢?”朋友回答说:“他上次吃饭,只把一盘鹿肉吃光,别的菜却全剩下来了。”夫人又问,他吃饭时,鹿肉放在什么地方。朋友说:“在离他筷子最近的地方。”夫人说:“这就对了,他的习惯不过是专拣离自己筷子近的菜吃罢了,别的菜动都不动。”这说明王安石虽居高官,心却没用在吃上,他在推动改革上不遗余力,力求尽善尽美,在饭菜上却凑合了事,能吃饱就行,这样节俭自律的改革家当是人民福音,多多益善。但从吃菜也可以看出,他的性格缺乏变通,固执己见,结果被人称为“拗相公”,也为改革失败埋下伏笔。【应用角度】“变通

9、”“习惯”“心无旁骛”“成功与失败”等。美文悦读王安石之死不管王安石怎样耻以文士自名,可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学成就彪炳千秋。小时候我就熟读他的诗文,比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现在的少年人谁不伴着这些诗长大?文以载道的传统,培养和浇灌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心和责任感。中国古代,很少有蜷曲于象牙之塔、不问现实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关心现实,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和抱负,因此,他们对现实往往有清醒的认识和理性的思考,在对现实的批判中蕴藏着对人生的依恋,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真善美的追求。屈原放逐而有离骚,尽管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却又怀恋故国,不忍离去。王安石垂垂老矣,也没有

10、安于投闲置散的生活。他波澜壮阔的诗章,愤激、悲凉的调子也时时可以听到,而且往往更为激越和撼人心弦。文学家的激情和浪漫,丰富了王安石作为政治家、思想家的内涵。寻找王安石生命的意义,我想起了黑格尔写在历史哲学导言中的一段话:“他们之所以成为伟大的人物,正因为他们主持和完成了某种伟大的东西;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幻想、一种单纯的意向,而是对症下药适应了时代需要的东西。”王安石独具慧眼,按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说法是他可以把中国历史一口气提前1 000年。因为变革是对以往的体制或法律的部分否定。最初是少数敏感的发现者觉察到了原有制度中不合理的地方,通过努力,更多人有了变革要求,这种要求不只是给朝廷方面造成必

11、要压力促其革新,也提示朝廷顺应多数人的要求来进行改革。王安石的变革思想在他之前和在他之后所有的改革家的思想,是人类思想反抗的文明成果。正是这些成果,使人类有了摆脱野蛮统治的可能和方向。这是王安石生命的真谛。可是,这颗伟大的灵魂从来就是孤独的。众浊独清,众醉独醒,几乎没有人理解他。中国历史上几次改革,哪次不是阻力重重,哪次不是遭到激烈的反对?王安石后来甚至把窝住的半山园改做僧寺,并由宋神宗命名为报宁禅寺,那里有豪奢的安静与孤绝,生一盆火,烤几枚干果,燃一屋松脂的清香。这里,可是他生命最后的港湾?超越是一种孤独。中国的知识分子特别是改革家,往往有一颗痛苦的灵魂。他们是孤独的,可他们的愤怒,他们的超脱,他们的忧愁,他们的无奈,他们的沦丧和沉重,他们的奉献和牺牲,使中国的改革有了它的独特价值,具有永恒性。王安石在迷茫、凄凉中死去。死亡应该是另一种生存的延续。【精要赏析】本文带给我们深深的震撼,其中的文字,与我们的精神产生强烈的共鸣,王安石,人们心目中崇敬的英雄!往事越千年,有多少人能回想起那场惊心动魄的变革!又有多少人还会记得那个孤独落寞的背影!英雄就是这样,我们在这样一个缺少精神、缺少偶像的时代,将走向何方呢?也许,我们永远没有机会成为荆公一样的英雄人物,但是我们总应该有一个崇敬英雄的心,只有这样,人生才会有希望!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