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858748 上传时间:2018-12-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衡阳市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湖南省衡阳市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湖南省衡阳市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湖南省衡阳市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湖南省衡阳市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衡阳市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衡阳市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深入理解课文,了解孙中山,了解“布衣”与总统的关系,了解布衣总统的来历及其布衣特色的体现,体会甘于淡泊精神对当代青年的教育意义。衡阳市2017年下期高二期中考试题历 史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1. 确切地说,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首次A. 文化革命运动 B. 社会革运动C. 思想解放运动 D. 术交流运动【答案】C【解析】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故C项正确;A是文革时期运动性质;社会革命运动不符合题意;是双百方针性质。2. 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文化体制与思想局面的转变里,我们能够看到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的终结中国传统

2、文化主流思想的确立 中央集权的加强和自然经济的鼎盛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米”,表明政治上的大一统局面形成,学术自由发展局面结束,儒家思想确立了主流地位,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文化专制和自然经济的鼎盛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所以答案选A。3.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思想之间的关系是。A. 用政治上的统一保证思想上的统一。 B. 用君权神授的思想来巩固统一。C. 用思想上的统一为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D. 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答案】C【解析】汉武

3、帝为了实现政治上的统一,通过独尊儒术等一系列措施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以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权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故C项正确。A项颠倒了因果关系,B项中的君权神授思想表述片面,D 项是说影响而非关系。4. 北宋五子之一的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反映出理学一开始就追求A. 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B. 存天理、灭人欲C.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D. 君子气节、道德自觉【答案】D【解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等是君子的气节、是道德的自觉,所以这反映出理学一开始就追求君子气节、道德自觉,选D是符合题意的

4、,正确;慎思明辨、格物致知是理学后来的追求,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存天理、灭人欲也是理学后来的追求,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5. 朱熹用理学思想重新注释“四书”,引导读书人。他编著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朱熹这一做法A. 确立了理学的统治地位 B.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C. 实现了理学的世俗化 D. 背离了传统儒学礼治思想【答案】C【解析】朱熹这一做法是把理学融入实际的社会生活,是在实现理学的世俗化,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这一做法是实现理学的世俗化而非确立理学的统治地位,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一做法

5、是实现理学的世俗化而非单纯的强调“存天理,灭人欲”,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一做法和传统儒学礼治思想是一致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6.天坛是明清皇帝用来祭天、祈谷的地方,其建筑“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最早把天、地、人的关系上升到理论并被统治者所接受的儒家人物是A. 孔子 B. 孟子C. 董仲舒 D. 黄宗羲【答案】C【解析】AB不对,孔子主张“仁”,孟子主张“仁政”,春秋战国时期,两人的主张都没被统治者采纳;D不对,黄宗羲在明清之际批判君主专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董仲舒为了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的思想,

6、指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天子如果无道,上天便会降罪于他。由此可知董仲舒最早把天、地、人的关系上升到理论并被统治者所接受,故答案为C。7. 礼记有载:在中国古代城市管理制度中,“有以高为贵者,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这反映的是哪一思想A. 法家“严明法度” B. 儒家“礼”C. 道家“无为而治” D. 墨家“尚同”【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古代城市等级贵贱有序,故选B;材料没有反映整齐划一的“严明法度”,排除A;道家“无为而治”应该体现为管理制度的松弛等方面,排除C;由天子诸侯等的建筑规格不同,排除D。8. 汉武帝将孝经列为各级各类

7、学校必修课程,创立“举孝廉”的官吏选拔制度,把遵守、践行孝道与求官任职联系起来。这些做法有助于A. 改造传统儒学 B. 宣扬社会教化C. 打击豪强地主 D. 选拔实用人才【答案】B【解析】据材料“汉武帝创立举孝廉把遵守、践行孝道与求官任职联系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独尊儒术,将孝道与求官任职联系,这有利于发扬儒学的社会教化作用,故B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传统儒学的改造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举孝廉”与打击豪强地主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故C选项错误;“举孝廉”是以道德标准为选官依据,不一定能够选拔实用人才,故D选项错误。故选B。9. 白鹿洞学规指出:“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

8、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己也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由此可知,白鹿洞书院的创设精神是A. 协助士子应举 B. 建立道德典范C. 支持经学研究 D. 赞助社会事业【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和“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说明白鹿洞书院对经学的研究是为了提升自身道德,建立道德典范。故答案为B项。根据材料中的“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己也”,说明A项错误,排除;材料主题是通过读书完善道德,对经学的研究只是手段,排除C项;材料

9、强调的是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没有涉及社会事业,排除D项。10. 万历十二年(1584年),王阳明被朝廷认可为正宗,强调自我、摒弃权威的心学从此取代程朱理学,成为社会思想的主流。这一变化客观上A. 与专制皇权的强化相伴随 B. 削弱了儒学的正统地位C. 与新兴的市民意识相合拍 D. 推动了伦理价值观的转向【答案】C【解析】强调自我、摒弃权威的心学与与新兴的市民追求自我的意识是吻合的,所以这一变化客观上与新兴的市民意识相合拍,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这一变化与专制皇权的强化无关联,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尽管心学从此取代程朱理学,但心学也是儒学,即儒学的正统地位并未削弱,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封

10、建伦理价值观未发生变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强调自我”和新兴的市民意识是吻合的。11. 西游记中王母娘娘开蟠挑大会,请的宾客是“西天佛老、菩萨、圣僧、罗汉、南方南极观音、东方崇恩圣帝、十洲三岛仙翁、北方北极玄灵、中央黄极黄角大仙各宫各段大小尊神,俱一齐赴蟠桃嘉会”,材料反映了当时A. 魔幻小说创作已经兴起 B. 佛道两家屈从于儒家C. 三教合流得到官方认可 D. 三教呈现交融的状态【答案】D【解析】题干的侧重点在蟠桃会宴请的宾朋,体现三教呈现交融的状态,排除A。题干强调三教呈现交融的状态,没有涉及佛道两家与儒家的关系,排除B。西游记属于民间小说

11、,无法体现三教合流得到官方认可,排除C。根据题干可知,蟠桃会宴请得有佛道、各家,反映了三教合一的现象,D项正确。所以选D。12. 陈寅恪先生认为“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之演变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佛学名词、术语),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这说明A. 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长期处于统治地位B. 儒学从宋代开始才具有哲学思辨色彩C. 儒学融合了儒、道、法、阴阳诸家思想D. 宋代儒学是中外思想文化融合的产物【答案】D【解析】根据“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佛学名词、术语),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可知,儒学受到佛教思想影响,表明宋代儒学是中外思想文化融合的产物,故D正确;A

12、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儒学从宋代开始具有哲学思辨色彩,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儒学融合了道、法、阴阳诸家思想,排除C。13. 王阳明谈到佛道两家的作用时曾说:“说兼取,便不是。圣人尽性至命,何物不具,何待兼取?二氏之用,皆我之用。”这表明王阳明A. 主张儒道佛三教合为一家 B. 兼取佛道,成全圣人之学C. 发扬佛道之学,抛弃儒学 D. 认为兼取佛道之学是错误的【答案】B【解析】“皆我之用”等字眼意在强调王阳明是在兼取佛道,是在成全圣人之学,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并未主张过儒道佛三教合为一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王阳明也是属于儒学的代表,并未抛弃儒学,选项C不符合

13、题意,排除;认为兼取佛道之学是非常正确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4. 元代学者郭居敬辑选了民间流传的二十四个孝子孝行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的启蒙读物,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元曲伦理剧寓教于乐,晋陶母剪发待宾褒扬诚信道德、赵氏孤儿大报仇赞颂忠良仁义、看钱奴买冤家债主挞伐贪财嗜利。这反映出元代A. 文学艺术以教化为主要追求 B. 儒家伦理走向通俗化普及化C. 儒学的理论系统取得新突破 D. 儒学地位依赖民间力量维护【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的“民间”流传的二十四个孝子孝行的故事意在强调儒家伦理在元代已经走向了通俗化普及化,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自身就是

14、错误的,文学艺术有自身的追求而非以教化为主要追求,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学的理论系统取得新突破是在宋代而非元代,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学地位依赖官方而非民间力量维护,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5. 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正统儒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新思想系统。”材料中的“异质”A. 彻底否定传统儒家思想 B. 抨击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政体C. 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诉求 D. 蕴含了近代“民主、法制”思想【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明末清初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可以作出判断,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诉求是其产生时代背景;明清之际思想家没有否定传统的儒家思想,抨击君主专制,但没有倡导君主立宪制;D项夸大了明末清初思想的影响。所以答案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的背景16.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天下有道,则庶民不议,然则政教风俗,苟非尽善,即许庶民之议矣。”下列主张与这一观点最接近的是A.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B.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