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剩州市2018届高三历史第七次周考试题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857900 上传时间:2018-12-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剩州市2018届高三历史第七次周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湖北剩州市2018届高三历史第七次周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湖北剩州市2018届高三历史第七次周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湖北剩州市2018届高三历史第七次周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湖北剩州市2018届高三历史第七次周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剩州市2018届高三历史第七次周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剩州市2018届高三历史第七次周考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深入理解课文,了解孙中山,了解“布衣”与总统的关系,了解布衣总统的来历及其布衣特色的体现,体会甘于淡泊精神对当代青年的教育意义。湖北省荆州市2018届高三历史第七次周考试题第卷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4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中国应创设新式海军,发展工业与航运,倡导海洋风气,转移国民观念,只有掌握海权才能在“西人以动力横绝五洲”之际以实现“制夷”的目标。对魏源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A从海洋文明发展的视角审视民族危机 B将发展资本主义

2、与抵制侵略有机结合C实现了从“师技”到“师道”的转变 D成功扭转了中国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25道光20年(1840年9月)科举考试时务策试题为:七省海郡江浙源流外洋备考舟师御敌团练乡勇火攻制度海道罗针平海综要。这反映出当时科举制度A脱离了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B表现出关注现实的求变意识C追求社会人才需求的多元化D阻碍了传统教育的转型发展26晚清梁廷相在夷氛闻记中对林则徐的抗英活动称赞有加,但在书的结尾却说,“天朝全盛之日,即资其力,又师其能,延其人而受其学,失体孰甚”,“反求胜夷之道于夷也,古今无是理也”。这反映出A传统夷夏观念是近代化的障碍B“师夷长技”不能顺应时代潮流C华夷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

3、D学习夷狄“长技”有失国体尊严27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其基本思想,是说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 下列能反映他主张的是A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尤其强调“明纲”,以此主张君主立宪B把西学概括为西史西艺西政三部分,借此强化封建君主专制C否认有“生而知之”的“天才”,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提出了要顺应自然规律D立足于人权思想,提倡自由平等,肯定人民为国家主人,同时号召人民舍身卫国28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的徐寿翻译了化学鉴原、华蘅芳翻译了地学浅训;甲午战争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原富,马

4、君武翻译了卢梭民约论。这一变化A反映了中体西用思想不断发展B说明中国人找到了强国之路C表明对传统文化认识走向理性D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29学者马勇认为:“甲午战后,朝野上下很快重建了维新共识,着力克服先前三十多年洋务新政埋头经济不问政治的偏向,开始有限度地进行政治改革,地方自治、民间经济、政府管控之外的社会逐渐发育和成熟,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级即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就在政府和外国资本的夹缝中艰难成长。”由此可知这一时期A“中体西用”成为维新共识B近代民族工业开始创建C社会团体彻底摆脱政府管控D君主立宪进入改革议程301902年,梁启超写文章分辨了中国儒学“仁政”与西方近代“自由”的区别,认为“以

5、孔孟之贤,其仁政之说,不能禁暴君贼臣之鱼肉人民”,是因为“治人者有权,而治于人者无权”,强调“仁政”已经完全过时,应被“自由”取代。这表明梁启超A反思和批判传统文化 B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C根本否定了儒家思想 D主张推翻君主制度31社会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遵循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这种学说曾经风靡中国思想文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因为它A与近代中国的时代精神较为契合B科学地阐释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C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指明了道路D准确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32有人说:“如果没有康有为、梁启超在上海创办国学报、时务报,就没有陈独秀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这段话说明A不同阶

6、级政见相似B思想解放具有渐进性C上海多元文化并存D上海是近代化先行地3319世纪末,先进知识分子从西方获得的新知识中得知:自愿联合的团体对于西方诸国的文明进步曾作出过重大贡献,因而奋起效法,组织各种学会。这些学会23是士大夫阶层建立的,分散在10个省31个城市,拥有近万名会员。据此可知,当时A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共识B地方权贵势力潜滋暗长C变革图强具有一定社会基础D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34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也是国人不断启蒙的过程。时代不同,各个时期的启蒙主题各异。某时期的启蒙主题是“群(族群,即民族国家)”,而不是“己(个人)”。这是要告诉中国人:世界是弱肉强食的生存竞技场,中国虽是大国但不是强

7、国,再不觉醒,就要灭亡了。这种启蒙思想或运动最有可能是A明末清初具有民主色彩的启蒙思想B鸦片战争期间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新思想C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运动D以民主科学相号召的新文化运动35“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下列对这段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关节点 折射出全体国人要求变革的社会思潮 救国是当时多个新兴力量的共识 反映了中国追求现代化途径的多样性ABCD第II卷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245题为选

8、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2017年9月29日,党的十九大代表名单正式向社会公布。当选代表中,工人农民专业技术人员等生产和工作第一线党员771名,占337%,比十八大增加79名,提高32个百分点。女党员代表少数民族党员代表数量增加。各选举单位统筹考虑代表行业领域和地区分布,做到了经济科技政法等各行各业,省市县乡镇村组和街道社区等各个层次,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各个方面都有代表。当选代表平均年龄为518岁。其中,55岁以下的1615名,占706%;45岁以下的424名,占185%。当选代表中,大专以上学历的2154名,占942%,其中大学学历的727名,占3

9、18%,研究生学历的1227名,占537%。各选举单位注重推优导向,普遍采取摸底汇总先进模范党员名单大力宣传先进模范党员事迹条块结合推荐提名代表人选等办法,把那些在改革发展第一线科技创新最前沿脱贫攻坚主战场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党员推荐为代表人选。 请概述十九大代表的特点,并运用中国共产党相关知识对十九大代表的特点加以说明。(12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为了维护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古代思想家们提出了父慈子孝、夫义妻顺、兄友弟悌等家庭伦理道德规范。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以父慈子孝作为调节父子关系的基本行为规范,从根本上服从于“父为子纲”。它片面强调“子孝”,否定子女的独立人格,维

10、护了传统家庭中不平等的尊卑制度。随着宗法制度的巩固和加强,夫权逐渐强化,男尊女卑、夫主妻从等伦理规范也随之被强化。在传统社会中,人一出生便被包围在层层的家庭关系中,个人是血缘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上以继宗庙,下以续万世。政治以伦理为本位,伦理以血缘为原型,最终的原理是家庭血缘的情理上升为国家政治的法则。据王苏试析传统家庭伦理的内容及其特征整理材料二 近代以来历次思想解放运动都提出了“婚姻革命”的口号。20世纪初,有人用西洋音乐简谱写了一首自由结婚纪念歌,歌词写道:“世事新,男女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明末清初,随着西学的传入,进步知识分子对传统婚姻陋俗的批判,人们的婚姻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清末

11、民初的婚姻变化体现了这一点,浙江遂安“近自妇女解放声起,离婚别嫁亦日益见多”。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都不同程度地批判了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把妇女问题作为改造社会的基本问题。1920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男系制与遗产制一文,文章建议男女同时平等地拥有财产继承权,女子也能继承遗产。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各国离婚增加,中国一些留学生受其影响,亦热衷于离婚。据李桂梅略论近代中国家庭伦理的嬗变及其启示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家庭伦理的主要特征,并说明其成因。(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家庭伦理的新变化,并予以评析。(13分)

12、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过去的150年中,中国的教育精英,即受过良好教育、最具优势的职业群体有四个阶段的转化。18651905年,即清政府废除科举之前,超过70的教育精英是官员子弟,来自全国各地的“绅士”阶层。19061952年,超过60的教育精英是地方专业人士和商人子弟,尤其是江南和珠三角地区。19531993年,约超过40的教育精英是来自全国的无产阶级工人子弟。19942014年,超过50的教育精英是来自各地区的有产家庭与特定的重点高中。摘自李中清150年来中国的精英出身什么家庭阅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

13、确,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请考生从2道地理选考题,2道历史选考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45【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 德国金融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的程度严重,同时容克责族势力过于强盛,这些极具侵略扩张性的权势集团责助了纳粹分子,促成了希特勒上台执政并在战争中给予纳粹政权不建余力的支持。西方盟国占领西部德国后,他们拆除德国具有军事潜力的工业设施,这仍然是传统的消极的解决德国问题的方法;打破德国纳粹时期自给自足的封闭的经济体系,使德国经济重新回到世界经济体系中来,与前者相比,这显然是较为积极的建设性的手段;废除卡特尔、辛迪加、康采恩和托拉斯等垄断组织

14、,在这一方面,西方盟国甚至在重工业领域还进行了社会化和职工参与共决的有益尝试;鼓励和帮助西占区建立独主工会,希望工会成为一支促进经济民主和社会稳定的独立力量,抑制权势集团,摘编自张沛凤凰涅架德国西占区民主化改造研究(1)根据材料,指出西方盟国改革德国经济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经济改革的积极影响。(9分)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 在缅甸,一次大战后反对宗主国英国的浪潮一直方兴未艾,这就为日本的插足提 供了千载难逢的时机。日本人发现,完全可以拉拢和利用缅甸人的民族主义情感来驱逐英国的势力。早在战争初期,日本情报军官即多次登门拜访缅甸殖民政府总理巴莫,以财政援助为诱饵,鼓动巴莫向英殖民当局要求“独立”。后来又对他的继任者吴素继续加以笼络,并组建了专门的特务机关南机关(以铃木大佐为首),以同缅甸的独立运动领导人建立联系,策动反英活动。日本能在这方面一时大获成功,还在于缅甸本身各种条件的促成。面临新的战争威胁,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