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第三讲·美学的哲学意味(朱立元)

上传人:j7****6 文档编号:61854423 上传时间:2018-12-13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8.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第三讲·美学的哲学意味(朱立元)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美学·第三讲·美学的哲学意味(朱立元)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美学·第三讲·美学的哲学意味(朱立元)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美学·第三讲·美学的哲学意味(朱立元)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美学·第三讲·美学的哲学意味(朱立元)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学·第三讲·美学的哲学意味(朱立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第三讲·美学的哲学意味(朱立元)(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美学的哲学意味, 从工具本体到情感本体, 宇宙、社会和器物中的生命意蕴, 体味生命意蕴, 本色的生活,Art & Life,慢慢走,,欣赏啊!,艺术化人生,整个世界的动态便成为,慧眼看世界,他的诗,他的图画,他的戏剧。,1930s “人生的艺术化”,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问题:,1.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失衡,2.人的内心生活失衡,3.人与自然的关系失衡,王夫之像,“能兴者谓之豪杰。兴者,性之生乎气者也。拖沓委顿,当世之然而然,不然而不然,终日劳而不能度越于禄位田宅妻子之中,数米计薪,日以挫其气,仰视天而不知其高,俯视地而不知其厚,虽觉如梦,

2、虽视如盲,虽勤动其四体而心不灵,惟不兴故也。圣人以诗教以荡涤其浊心,振其暮气,纳之于豪杰而后期之以圣贤,此救人道于乱世之大权也。” - 王夫之,在高度自动化的环境中,流水线作业窒息了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卓别林的摩登时代是在机器登峰造极时代,人的生活和命运,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引起了西方列强对利益的重新分配和争夺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灾难,王家卫执导的重庆森林反映了新一代的都市年青人无以复加的孤独内心和支离破碎的生活状态,水资源危机,贫 困,批判的矛头直指“工具理性”,代表人物:,马克思 韦伯 (Max Weber),马丁 海德格尔(Martin Heidigger),马尔库塞(Herb

3、ert Marcuse),1930s “人生的艺术化”,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我们这个时代,因为它所独有的理性化和理智,最主要的是因为世界已被除魅,它的命运便是,那些终极的、最高贵的价值,已从公共生活中销声匿迹,它们或者遁入神秘生活的超验领域,或者走进了个人之间直接的私人交往的友爱之中。我们最伟大的艺术卿卿我我之气有余而巍峨壮美不足,这绝非偶然;同样并非偶然的是,今天,惟有在最小的团体中,在个人之间,才有着一些同先知的圣灵相感通的东西在极微弱地搏动,而在过去,这样的东西曾像燎原烈火一般,燃遍巨大的共同体,将他们凝聚在一起。 摘自以学术为业,在古典社会中,人们相信神秘力量的存在,常常祈求神灵,求助魔

4、法,宇宙被看作为有生命的、有神性的有机体,人是活的宇宙的一部分,春夏秋冬 捷克 阿尔方斯 牟夏,生命的意蕴,“对于我们来说唯一重要的问题是,我们要做什么?我们怎样生活?” 韦伯,列夫托尔斯泰画像(1887) 伊列宾,托尔斯泰在耕种,托尔斯泰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列夫 托尔斯泰 (Tolstoy, Leo Nikolayevich 1828-1910),生命的意蕴,托尔斯泰之墓,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有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

5、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 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To be, or not to be.,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又到哪里去?,人诗意地栖居,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荷尔德林 在可爱的蓝色中闪烁着,人只能在纯属辛劳的境地为了他的“劳绩”历经艰难困苦。在纯属辛劳的境地中,他为自己挣得许多劳绩。但正是在这同时,在这纯属辛劳的境地中,人被允许抽身而出,透过艰辛,仰望神明。人的仰视直薄云天,立足之处仍在尘寰。,海德格尔 人诗意地安居,海德格尔认为,有无诗意是能否存在的标志,诗意地栖居才是真正的栖居,富有诗意的生活具有无穷的意味,使人感到无限亲切

6、。,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 ,1898-1979) 德裔美籍哲学家、社会理论家,在发达的工业社会中,社会通过技术来控制人的精神、思想和灵魂,社会一方面不断地满足人的需要,另一方面,恰恰是通过人对物质的需要,人沦为物,人成了工业文明的奴隶。,人以理性为工具来改造世界、控制自然,但人却日益沦为工具的奴隶。,人类的进化,艺术与中国社会(宗白华著),二 宇宙、社会和器物中的生命意蕴,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中国人在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北宋理学家 周敦颐,丰子恺 作,“绿满窗前草不除”,以 “观天地气象。

7、”,社会生活中的生命意蕴礼乐文化,礼,乐,社会生活的秩序条理,个体内心的和谐,礼记:礼者,天地之序也; 乐者,天地之和也。,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 宗白华 艺术与中国社会,铜器的端庄流丽,是中国建筑风格,汉赋唐律,四六文体,以至于八股文的理想 典范。它们都倾向于对称,比例,整齐,谐和之美。,玉质的坚贞温润色泽的空灵幻美却领导着中国的玄思,趋向精神人格之美的表现文人画的最高境界,是玉的境界。不但古之君子比德于玉,中国的画,瓷器,书法,诗,七弦琴,都以精光内敛,温润如玉的美为意象,三、体味生命意蕴,轰轰烈烈的伟业、成仁

8、取义的壮举、超群绝伦的 行为、高蹈深邃的思想 平凡的、普通的、日常的生活中 在尘世中把握和流连生命 的一片真情,就是我们的精神 家园所在。,北宋 范宽雪景寒林图,朋友,男女,夫妇,长幼,忽视了“闲心”、“闲情”对人生的价值。 要欣赏世界,必须忙里偷闲,暂时从实用世界中走出来,在审美世界中驻足,作一回“闲人”。,畿米作品恋之风景,朱自清 给亡妇:“我们想告诉你, 五个孩子都好,我们一定尽心教养 他们,让他们对得起死了的母亲你, 谦,好好儿放心安睡罢,你。” 它是对生命本体的嗟叹和回味,是审美的,对人 的精神世界起着一种洗涤和净化的作用。,朱自清,明归有光 项脊轩记: “庭有枇 杷树,吾妻死之年所

9、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 深沉的人生哀歌 所以说,对生命意蕴的追求是“在刹那间见终古, 在微尘中显大千,在有限中寓无限”。,朱光潜 在人间世1935年“新年特大号”上列举了1934 年他所爱读的3本书:英语的希腊短诗选本,阮籍的 咏怀诗,菜根谭(融会儒释 道三家哲学而成的处世法)。 其中,朱先生称阮籍的咏怀诗 是“中国最沉痛的诗”。,朱光潜,夜中不能寐, 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 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 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 忧思独伤心。 阮籍 咏怀诗,阮籍,谈到晋人的深情,人们常常引用世说新语中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说法: 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 围,

10、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 然流泪。(言语),晋顾恺之 洛神赋图,晋顾恺之 女史箴图,四、本色的生活,本色的生活是至性深情的流露,它就是艺 术化的生活。 水行山谷中, 行于其所不得不行, 止于其所不得不止。 苏轼,他们的言行风采是和谐完整的,他们的生活都是艺术的生活,他们都有完美的人格。,本色的生活是人生的艺术化在现实生活中最切实 的体现。,朱自清:平整严肃,丰子恺:雍容恬静,朱自清: “但得夕阳无限好, 何须惆怅近黄昏。” 至情至文:背影,丰子恺 “他的画极家常,造境着笔都不求奇特古怪,却于平实中寓深永之致。他的画就像他的人。” 朱光潜,朱自清先生在散文匆匆中写道: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 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 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做一个“深于情者”,是美学修养的最终归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