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市阳朔县2017_2018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理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854112 上传时间:2018-12-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桂林市阳朔县2017_2018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理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广西桂林市阳朔县2017_2018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理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广西桂林市阳朔县2017_2018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理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广西桂林市阳朔县2017_2018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理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广西桂林市阳朔县2017_2018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理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西桂林市阳朔县2017_2018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桂林市阳朔县2017_2018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理(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深入理解课文,了解孙中山,了解“布衣”与总统的关系,了解布衣总统的来历及其布衣特色的体现,体会甘于淡泊精神对当代青年的教育意义。广西桂林市阳朔县2017-2018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 理(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70分。请将答案填在答题卷指定位置。)1、以下属于“文化”现象的是()月球上的环形山 “嫦娥二号”传回的月球三维影像青年志愿者为广州亚运会提供的服务 每年举办春节联欢晚会A B C D2、“文化的水越有活力,民主的船越能顺行”。这句话表明()A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B优秀文化推动政治进步C文化是政治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D文化以经济为基础3如今

2、,手机已是更新换代频率最高的电子产品,手机支付、办公、游戏、社交、网络浏览等已经成为一种消费时尚和文化现象。这体现了 ( )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 文化是科技发展的动力文化决定人的价值取向 文化改变人的生活方式A B C D4. 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形成了全球“汉语热现象,而遍布世界五大洲的孔子学院,更是让中国的语言文化在全世界焕发出生机。这说明( )文化交流能够增强文化影响力 文化对经济有积极的反作用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A BC D5M中学T班同学小薇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多次荣获“道德之星”光荣称号,老师和同学都对她交口称赞。她因此慢慢摆脱了因学习成绩不理想而产生

3、的自卑心理,自信心越来越强。小薇的成长经历进一步印证 ( )文化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文化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着决定性作用优秀文化有利于培育和塑造人的健全人格 文化是解决人的心理问题的主导力量A B C D6.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故乡牵挂着我们的一生。然而,只有离乡的人才会想回乡;只有离乡的人才会发现故乡愈难回,乡愁便愈深。这说明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认识来自实践的需要 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A B C D7.今年,刚刚过去的“圣诞节”居然热乎起来,年轻人过“洋节”引发了广泛关注和持续争议,有人主张对洋节日要封杀全堵,也有人对此持坚决反对的态度。反对

4、的理由是(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华文化异彩纷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A B C D8、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时代,“常回家看看”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历来被看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过去,人们推崇“父母在,不远游”;现在,社会倡导“常回家看看”。这告诉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 ()A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B破除陋习,移风易俗C博采众长,求同存异 D批判继承,推陈出新9、雷锋精神激励了几代中国人,并传播到世界多个国家,被称赞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这体现了文化 ()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源于实践,引导实践的发展

5、能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文化环境A B C D10、由于西方“强势文化物种”的冲击和影响,许多国家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也都面临着生存危机。在这种形势下,很多民族民间文化形式和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品种正在逐渐消失,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受到了严重威胁和挑战。这表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必须 ()A限制文化产品贸易和文化传播 B发挥大众媒体的文化传播功能C拒绝一切外来文化 D尊重本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11. 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我们要展示具有民族和地域色彩浓厚的东西,去讲真实的中国故事;同时,也要寻求与世界的共鸣,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这体现了

6、()A文化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B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C不同民族文化的逐渐融合 D文化交流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12、中国的舞龙、西班牙的斗牛、巴西的桑巴舞等表明文化的表现形式具有 ( ) 民族性多样性 交融性 独特性AB CD13、电影唐山大地震再现了唐山大地震的场景,在创作拍摄上注重运用国际上灾难大片的一些基本元素。同时,将传统特技和数字高科技有机结合,通过创新使这部影片有了比较完美的艺术和技术的精彩呈现。这说明()文化形态更替是由科技进步决定的 创新推动着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现代高科技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 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A B C D14.为了保护和发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西太平鼓”

7、,北京有些中小学将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纳入学校教育。这表明()A.教育的基本功能发生了改变 B.教育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功能C.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 D.教育是文化交流融合的主要途径15.彩色动画影片大闹天宫自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影响几代中国人,其后通过录像带、VCD、电视重播使其影响更加广泛,甚至登陆法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如今人们还可以在网络上观看3D版的大闹天宫。这表明()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B科技进步促进了文化的传播C通俗化是文化发展的方向 D文学艺术是传统文化的瑰宝16、从2014年起,“壮族三月三”成为广西人民的法定节假日,我区各族人民采取不同方式欢庆这个节日。庆祝民族节日

8、( )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表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表明对传统习俗要全盘继承A B C D17.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的美食,展现了中国饮食的“东酸、西辣、南甜、北咸”之别。这种差别反映出中华文化的()A差异性 B民族性 C 包容性 D地域性 18、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其基本特征是( )求同存异 源远流长 独领风骚 博大精深A . B. C. D.19、信宜镇隆飘色是流传于粤西地区的一种传统艺术活动,而踩高跷则是流行于我国北方的一项传统艺术活动,虽然一南一北,但各有各的精彩。你认为这能够说明

9、中华文化()A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B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C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D百花齐放,海纳百川20.在澳门,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几百年来和睦相处,中式建筑与西式建筑比肩而立,中式婚礼与西式婚礼、中餐与西餐相映成趣。这表明()澳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 澳门文化的性质是由其地理环境决定的澳门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主以西方文化为辅 澳门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A B C D21、被誉为五千年“国史”的“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第四次修纂工作正在进行,这是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古籍整理出版项目。国家重视史书典籍的修纂工作是因为 (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史书典籍是文化

10、的基本载体 史书典籍记载的是优秀的传统文化 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A B. C. D.22.“笔墨当随时代”绘画艺术要有时代精神,就要有创新。然而,不继承优秀的传统遗产创新很难有稳固的根基。这表明绘画艺术的发展要 ( )A正本清源独树一帜 B海纳百川有容乃大C薪火相传推陈出新 D各美其美和而不同23.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 “和而不同”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是( )A.区域性 B.民族性 C.包容性 D.独特性24.京剧、文房四宝、剪纸这些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在历史的演变中已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

11、些“中国元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A B C D25.感动中国走过了十年的历程,通过它,100多位人物和群体的事迹超越了国界、民族和语言,走进人们的精神世界,挺起民族的精神脊梁。这说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要()A推动中华民族走向振兴 B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C发挥先进模范的榜样作用 D确立新的道德评价体系26. 贴窗花,写春联,辞旧迎新;年夜饭,压岁钱,阖家团圆;发微信,拜大年,走亲访友;花各异,韵相同,岁岁年年。中国式过年魅力无穷,在于它( )A展现各民族和睦相处的美好图景 B引导着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潮流

12、C汇集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大全 D涌动着人们对中华民族强烈的认同感 27.“嫦娥二号”发射获得圆满成功,大大增强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民族精神在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中的作用表现在() 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 有利于搞好经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我国当前的中心任务 民族精神是综合国力的基础,是综合国力的最重要因素A B C D28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 ) A改革创新 B自强不息 C团结统一 D爱国主义29.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是中国人民的跨世纪梦想。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文化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借鉴 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A. B. C. D.30.2013年4月28日,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并发表谈话指出,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