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阶段性测评期中试题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852968 上传时间:2018-12-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太原市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阶段性测评期中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山西省太原市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阶段性测评期中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山西省太原市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阶段性测评期中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山西省太原市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阶段性测评期中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山西省太原市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阶段性测评期中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省太原市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阶段性测评期中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太原市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阶段性测评期中试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深入理解课文,了解孙中山,了解“布衣”与总统的关系,了解布衣总统的来历及其布衣特色的体现,体会甘于淡泊精神对当代青年的教育意义。2017-2018 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阶段性测评(期中)语文试卷(考试时间:上午 8:0010:00)本试卷为闭卷答题,答题时间 120 分钟,满分 100 分。题号得分一二三四五总分注:将选择题的答案依题号填到下面答题栏内。一、现代文阅读(20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左传的叙事艺术童庆炳任何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时问和空间里面。这是普通常识。但在文学叙事中,就出现了两个时间:一个是原本 故事发生的时间,一个是讲故事人讲的时间。原本故

2、事发生的时问就是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可以称为“故事时间”; 讲故事人的时间,可以根据讲故事人的需要,把时间打乱,把后面发生的事情放到前面讲,或把前面发生的事情放 到后面讲,这就是所谓的“文本时间”。一般来说,中国古代叙事文学顺时序的演进多,而逆时序的演进少。左传中倒叙、插叙也有,但不是很多, “几大战役”的描写莫不按自然时间演进。可能受中国叙事文学的开篇左传影响,像后来的史记三国演 义水浒传等莫不如此。为何左传和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多按自然时间顺叙呢?这主要是中国古代“尚农”, 是一种农业文明。农业文明看重耕田种地,而耕田种地当然要对四时的更替特别敏感。因为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直 接影响农业的生产。

3、守时、顺时,是中国古人根深蒂固的观念,所谓“不误农时”。就是对于那些在精神领域活动 的人来说,也明白“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的道理。这种从农业文明所滋长出来的文化观念, 都不能不影响叙事文学对于事件演进时间的把握与运用。即从守时到顺时,折射到文学叙事上则是更重视顺叙,认 为顺叙最为自然,也最能为大家所接受。左传和其后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即使有倒叙的逆时间演进,也与西方神话、小说的那种倒叙的功能有所不同。 西方叙事作品擅长逆时的倒叙演进,把人带到一种令人震惊的、出人意料的状态中,由此造成强烈的悬念,出现惊 心动魄的效果。这就让人联想到西方人在大海上坐船来往做生意,此时还是风平浪静,

4、突然风暴兴起,船只摇荡, 甚至不幸沉没。因此西方小说的倒叙往往留下了海洋文明的印痕。中国古代叙事作品也有逆时的倒叙演进,但往往 是激烈冲突过后的一种绵长的回忆,一般很少那种惊心动魄的效果。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以“初”开始叙 述,所有的矛盾都已经结来,郑庄公已经打败了向他挑战的亲弟弟,他在颍考叔的帮助下,得以在“黄泉”下与母 亲姜氏相见,挽回些许与母亲的感情。这种逆时倒叙演进,决无惊心动魄的效果,也没有让读者有猝不及防的感受。左传对中国文学叙事发展的影响很大,从叙事文学的角度来研究左传是有意义的。(摘编自童庆炳中国叙事文学的起点与开篇)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讲故事人

5、可以改变原本故事发生的时间,使故事按照“文本时间”向前发展。 B由于共同的深层文化原因,史记三国演义等作品都是按照自然时间来讲述故事的。 C在农业文明中,四时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使得中国古人形成了守时、顺时的观念。 D中国叙事作品更重视顺叙,排斥倒叙,是因为顺序更能为大家接受。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左传的叙事艺术为例,具体阐释了其对后世作品的影响。B文章突破了故事本身的限制,主要从“文本时间”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叙事艺术。 C文章通过对中西方叙事文学的对比分析,折射出农业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不同特点。D文章先界定基本概念,接着逐层分析,既有事例评述,又有道理推演,深入浅

6、出。1.C(A讲故事人不能改变原本故事发生的时十间。B“史记三国演义等作品都是按照自然时间来讲述故事的”错,这些作品中也有倒叙、插叙。D“排斥倒叙”无中生有)2.A(“具体阐释了其对后世作品的影响”错,文章具体释子左传叙事艺术的形成原因)3.B(“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只能说明季节变化对人的心理有影响)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叙事中有两个时间,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作品中二者往往是一致的。 B“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说明那些在精神领域活动的人也懂得守时、顺时的道理。 C如果采用西方的倒叙方法来讲述,“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也可出现惊心动魄的效果。 D同样是倒叙手法,西方的叙事作品

7、更追求惊心动魄的效果,中国的叙事作品则不然。(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2.阅读散文,完成(4)(6)题。(14 分)忆白石老人艾青1949 年我进北京城不久,就打听白石老人的情况,知道他还健在,我就想看望这位老画家。我约了沙可夫和江丰 两个同志,由李可染同志陪同去看他,他住在西城跨车胡同十三号。老人一生都很勤奋,木工出身,学雕花,后来学画。他已画了半个多世纪了,技巧精练,而他又是个爱创新的人,画 的题材很广泛:山水、人物、花鸟虫鱼。没有看见他临摹别人的。他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记忆力特别强,能准确地捕 捉形象。他有一双显微镜的眼睛,早年画的昆虫,纤毫毕露,我看見他画的飞蛾,伏在地上,满身白

8、粉,头上有两瓣触 须;他画的蜜蜂,翅膀好像有嗡嗡的声音;画知了、蜻蜒的翅膀像薄纱一样;他画的蚱蜢,大红大绿,很像后期印象派的 油画。他画鸡冠花,也画壮丹,但他和人家的画法不一样,大红花,笔触很粗,叶子用黑墨只几点;他画丝瓜、窝瓜;特别 爱画萌芦;他爱画残荷,看看很乱,但很有气势。他也画山水,没有见他画重峦叠嶂。多是平日容易见到的。他一张山水画上题:“子用自家笔墨写山水,然人皆 以余为糊涂,吾亦以为然。白石山翁并题”。印章“白石山翁”。后在画的空白处写“此幅无年月,是予二十年前所作者,今再题。八十八白石”,印章“齐大”。 事实是他不愿画人家画过的。 我在上海朵云轩买了一张他画的一片小松林,二尺的

9、水墨画,我拿到和平书店给许麟庐看,许以为是假的,我要他一同到白石老人家,挂起来给白石老人看。我说:“这画是我从上买的,他说是假的,我说是真的,你看看”他 看了之后说:“这个画人家画不出来的。”署名齐白石,印章是“白石翁”。我又买了一张八尺的大画,画的是没有叶子的松树,结了松果,上面题了一首诗:“松针已尽虫犹瘦,松子余年绿 似苔。安得老天怜此树,雨风雷电一起来。阿爷尝语,先朝庚午夏,星塘老屋一带之松,为虫食其叶。一日,大风雨雷 电,虫尽灭绝。丁巳以来,借山馆后之松,虫食欲枯。安得庚午之雷雨不可得矣。辛酉春正月画此并题记之。三百石 印富翁五过都门”,下有八字:“安得之安字本欲字”。印章“白石翁”。

10、他看了之后竟说:“这是张假画。” 我却笑着说:“这是昨天晚上我一夜把它赶出来的。”他知道骗不了我,就说:“我拿两张画换你这张画。”我说:“你就拿二十张画给我,我也不换。”他知道这是对他画的赞赏。这张画是他 70 多岁时的作品。他拿了放大镜很仔细地看了说:“我年轻时画画多么用心呵。” 他对自己的艺术是很欣赏的,有一次,他正在画虾,用笔在纸上画了一根长长的头发粗细的须,一边对我说:“我这么老了,还能画这样的线。” 他挂了三张画给我看,问我:“你说哪一张好?”我问他:“这是干什么?”他说:“你懂得。”我曾多次陪 外宾去访问他,有一次,他很不高兴,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外宾看了他的画没有称赞他。我说:“他

11、称赞了,你听不懂。”他说他要的是外宾伸出大拇指来。一天,我去看他,他拿了一张纸条问我:“这是个什么人哪,诗写的不坏,出口能成腔。”我接过来一看是柳亚子 写的,诗里大意说:“你比我大十二岁,应该是我的老师”。我感到很惊奇地说:“你连柳亚子也不认得,他是中央人民 政府的委员。”他说:“我两耳不闻天下事,连这么个大人物也不知道。”感到有些愧色。我有几次去看他,都是李可染陪着,这一次他说最近有人从香港来,要他到香港去。我说:你到香港去干什么?那 儿许多人是从大陆逃亡的你到香港,半路上死了怎么办?”他说:“香港来人,要了我的亲笔写的润格,说我可以 到香港卖画。”他不知道有人骗去他的润格,到香港去卖假画。

12、最后一次我去看他,他已奄奄一息地躺在躺椅上,我上去握住他的手问他:“你还认得我吗?”他无力地看了我一 眼,轻轻地说:“我有一个朋友,名字叫艾青。”他很少说话,我就说:“我会来看你的。”他却说:“你再来,我已不在 了。”他已预感到自己在世之日不会有多久了。想不到这一别就成了永诀。他逝世时已经九十七岁。实际是九十五岁。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文章第一段交代了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引出下文与白石老人的交往。 B.白石老人不满意外宾看过他的画作后没有“伸出大拇指”称赞他,其虚荣心由此可见一斑。 C.白石老人坚持“用自家笔墨写山水”,体现出他对艺术独创精神的追求。 D.本

13、文记叙了“我”与白石老人的交往经历,字里行间透露着怀念和崇敬之意。答案:B解析:本文表达的是作者对白石老人的怀念和崇敬之情,并无贬义。而 B 项所说的虚荣心为贬义词,并且曲 解了白石老人不高兴的原因,即主要体现了白石老人的“天真”。5.艾青塑造了一个“天真”的艺术大师的形象,白石老人的“天真”体现在哪些小事上?请加以概括。(6 分)夸赞自己的作品,不避讳,不掩饰。不满意外宾看过他的画作后没有“伸出大拇指”称赞他。不大关心政事,连柳亚子也不认识。无防备之心,不知道有人骗去他亲笔写的润格,是为了卖假画。( 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6.艾青说:“当我们熟视了散文的不修饰的美,不需要涂抹脂粉的本色

14、,充满了生活气息的健康,它就肉体地诱惑了我 们。”请围绕这句话,对文章进行分析。(6 分)语言的朴实:文章对往事的回忆,都以“对话体”形式呈现,没有刻意的用语雕琢,既有真实性又有形象性。内容的真实:文章通过一件件亲身经历的真实事件,围绕日常生活和艺术创作,对白石老人返璞归真的精 神世界和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情感的真切:艾青与白石老人共同的艺术爱好使得这段交往超越了一般的友情,升华为一种知音般的信任 之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白石老人的怀念、敬仰。(能正确理解句子的含义 2 分,联系文章分析,每点 2 分,两点即可,共 6 分)4.二、古代诗文阅读(26 分)(一)文言文阅读(15

15、分) 阅读文言文,完成 710 题。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 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 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 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 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沛公之从洛阳南出轘辕,良引兵从沛公,下韩十馀城,击破杨熊军。沛公乃令韩王成留守阳翟,与良俱南,攻 下宛,西入武关。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 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 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 大破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