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秋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戊戌变法课件岳麓版选修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848023 上传时间:2018-12-13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9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秋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戊戌变法课件岳麓版选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2017秋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戊戌变法课件岳麓版选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2017秋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戊戌变法课件岳麓版选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2017秋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戊戌变法课件岳麓版选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2017秋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戊戌变法课件岳麓版选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秋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戊戌变法课件岳麓版选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秋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戊戌变法课件岳麓版选修1(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5课 戊戌变法,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历史背景 1.民族危机的加深 (1)表现: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中国被日本打败,被迫签订 马关条约。成为自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影响: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 “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2.维新思潮兴起 (1)早期维新思想: 产生:19世纪60年代以后,伴随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在一些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早期的维新思想。 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兴办学校,建立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 评价

2、:早期维新思想试图在体制方面做更深入的变革,但这些思想还很零散,没能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2)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康有为的思想影响最大,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是其托古改制的思想利器,奠定了变法的思想基础。 梁启超的思想核心是“倡民权”。 谭嗣同大声呼吁“冲决网罗”。 严复翻译天演论,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的观点。 自主思考康有为的变法理论有何突出特点?说明了什么? 温馨提示: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从传统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 说明封建思想影响深厚和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

3、三,戊戌变法的过程 1.开端公车上书 (1)概况:1895年春,马关条约草案电传回北京,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1 300多人,联名上书,要求拒签和约。 (2)“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标志着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2.发展 (1)表现: 维新团体的建立:1895年8月,由文廷式出面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宣讲“中国自强之学”;1895年10月,康有为南下,在张之洞的资助下,创办了上海强学会。 维新报刊的创办:1896年1月,康有为创办强学报;时务报创刊后,由梁启超任主笔,使其成为宣扬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 (2)影响:维新派通过开学会、办

4、报刊的方式,宣扬维新变法,使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政治。议论时政、集会结社蔚然成风,维新变法的新局面逐渐形成。,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3.高潮百日维新 (1)施政纲领:1898年初,康有为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具体的变法措施,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组织机构:1898年4月,康有为在北京发起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的保国会。 (3)开端: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4)社会基础:新政内容切中时弊,得到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支持。,(5)主要内容:,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深度点拨百日维新将设议院、开国会

5、、定宪法等内容搁置,说明了维新派的妥协,也说明了光绪帝并不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君主。,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4.失败戊戌政变 (1)原因: 新旧势力的冲突日益尖锐:由于废除八股取士,读书人对变法掀起了一片反对声浪;“王照上书”事件使新旧势力的矛盾冲突趋向白热化。 慈禧加快政变步伐:从新政之初,慈禧就做好了随时镇压的准备;随着变法的深入,慈禧加快了政变的步伐。 (2)标志: 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捕杀“戊戌六君子”。 新政内容除设立京师大学堂和中小学堂得以保留外,其余全部被废除。 自主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温馨提示:客观原因是封建势力的强大,主观原

6、因是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历史影响 1.维新运动既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而奔走呼号,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 2.维新运动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这是它贡献给时代,也是它留给后人最可宝贵的精神遗产。 (1)具备新意识的近代知识分子形成:在戊戌变法时期,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深刻地思考过去,力图超越原有的文化和知识局限,去寻求新的思想方向。 (2)中国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国家奖励工商、振兴实业的种种新政策,言论、集会、出版、结社等自由,新学和报纸的风行,起

7、到了开阔眼界、解放思想的作用。,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3)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获得较快发展:维新期间,各种社团、新式学堂纷纷创办,促进了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4)人们的认知空间扩大:维新期间,新式书局以及报纸、杂志等大众传媒大量涌现,出版印刷事业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近代传媒的影响从通商口岸拓展到内陆城市。 (5)文明生活方式出现:维新派摒除陈规陋俗,引领时代新风,戒缠足、兴女学等运动风起云涌,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深度点拨维新变法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也是救亡图存运动,同时又是思想解放运动。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是维新运动的最大成果。,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

8、识点三,自主思考为何说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温馨提示:维新运动宣传西方的政治学说和科学文化,高举爱国、民主的火炬,唤醒中国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民主意识,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关于戊戌变法的评价 史料导入 当社会改革露出端倪时,改革的拥护者并非那些无知的或不分是非的人,而是属于这样的人,即他们敢于独立思考,并能从商业的观点预测到大清国未来除非融入世界其他民族的发展行列,否则可能发生巨大的政治灾难。改革派的最大弱点是在做出政治判断时缺乏实践经验作为依据。他们试图在朝廷或人民都没有做好准备工作的情况下就立即推翻大清国延续已久的古老秩序,或者在现实政治斗争中非常不善于利用

9、人们对既有体制的反对。要知道隐藏在这种反对的背后,人民的内心都憋着一股劲儿,并且人民的情感会被广泛地唤醒。而只有这种状况真正出现时,才会对改革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而这是非常有益的。他们既不准备接受人民所能发挥的这种作用,又不准备发动人民,以让人民知道他们的奋斗与牺牲,是为着国家和民族利益着想,因而应该受到人民的支持和尊重。 1900年12月23日美国纽约时报,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他们敢于独立思考”的历史因素有哪些。 (2)史料中“融入世界其他民族的发展行列”的实质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评价史料中的观点。 提示:(1)民族危机的严重,特别是甲午战败造

10、成的强烈冲击,使人们意识到救亡图存迫在眉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西方近代思想的传播和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 (2)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3)有合理之处但不够全面。作者肯定了维新派政治经济主张的进步性;指出了维新派缺乏实践经验、不敢发动群众造成变法的失败。但没有看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反动力量强大是造成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名师精讲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及失败的原因 (1)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维新派要求发展资本主义,逐步实行君主立宪制,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维新派为挽救民

11、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而奔走呼号,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派抨击封建文化和宣传资产阶级文化,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2)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客观原因: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和镇压。 主观原因:维新派力量弱小,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脱离群众;维新派急于求成,没有全盘考虑,措施失当。 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维新派软弱无力。,探究点一,探究点二,【例题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 “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 (注:

12、严家弄,作者故居所在地,原为杭州城郊) 夏衍懒寻旧梦录 材料二 维新党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一位强者的勇气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探究点一,探究点二,(1)材料一中“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反映了戊戌变法运动的什么情况?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皇帝的方向”是什么,分析为什么说维新派“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探究点一,探究点二,题目立意:本题以材料为切入点考查戊戌变法的局限性,并考查理解

13、材料及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题指导:第(1)问结合材料中“不知道”和“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两者形成的对比,可知戊戌变法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当时清王朝所面临的背景进行回答。第二小问从材料中“缺乏工作经验”“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等方面进行概括。 参考答案:(1)普通民众连戊戌政变都不知道,更不用说整个戊戌运动了。由此可见,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严重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2)救亡图存,变法图强。维新派缺乏经验,计划轻率,急于求成,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结果适得其反。,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比较日本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异同 史料导入 若夫美、法民政

14、,英、德共和,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时,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探究(1)史料中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是什么?(不得照抄原文)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所说“惟要义有三”的实质。 (3)分析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主观因素。,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提

15、示:(1)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 (2)实质: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 (3)日本:改革派推翻了幕府统治,建立了新政权,掌握了实权,并推行了有效的、全面的改革;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改革操之过急,措施不得当。,名师精讲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一,探究点二,【例题2】 下列材料是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 材料一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外国的任何改革都

16、变得更加困难。 雷颐 材料二 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的活动能力,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变法战略。 萧功秦 材料三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材料四 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指出三位历史学家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不同视角。 (2)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例史实说明上述某个观点。 (3)材料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