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13

上传人:j7****6 文档编号:61848020 上传时间:2018-12-13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1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13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普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13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普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13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普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13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普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13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普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1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13(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4色觉理论,用来解释色觉现象及其机制的理论。 (1)三色说(trichromatic theory)。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扬于1802年提出。,观点:他假定,在人的网膜中,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 殊成分敏感。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红、绿、蓝。1856年,赫尔姆霍茨放弃了一种感受器只对一种波长敏感的看法,认为每种感受器都对各种波长的光有反应。但红色感受器对长波更敏感;绿色感受器对中波更敏感;蓝色感受器对短波更敏感。因此,当光刺激作用于眼睛时,将在三种感受器中引起不同程度的兴奋。各种颜色经验是由不同感受器按相应的比例活动而产生的。 不足:它不能解

2、释红绿色盲。,(2)对立过程理论,1874年,黑林提出了四色说,这是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 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它们在光刺激的作用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黑林称之为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例如,在光刺激时,黑-白视素异化,产生白色经验;在没有光刺激时,黑-白视素同化,产生黑色经验。同样的道理,在红光刺激下,红-绿视素异化,产生红色经验;在绿光刺激下,红-绿视素同化,产生绿色经验。在黄光作用下,黄-蓝视素异化,产生黄色经验;在蓝光作用下,黄-蓝视素同化,产生蓝色经验。,赫尔维奇和詹米逊(1958)用心理物理学方法,证实了黑林的对立作用理论。他们假定了一种神经

3、装置,用来解释按三色方式编码的网膜信息怎样传递给中枢的对立色系统(图3-20)。,图上的三个圆圈代表网膜上红、绿、蓝三种锥体细胞,它们分别对长波、中波和短波敏感。在视觉系统的高级水平上,存在着三种对立细胞,如黑白、红绿、黄蓝细胞。每种感受器都有三种输出,它们分别和三种对立细胞相联系。其中有的输出是兴奋的,有的是抑制的。例如,红色感受器能使黄-蓝和红-绿对抗单元产生兴奋,而绿色感受器的输出,使黄-蓝兴奋,红-绿抑制。蓝色感受器的输出,使红-绿兴奋,黄-蓝抑制。 在三种对立细胞中,红-绿和黄-蓝细胞与颜色编码有关,而黑-白细胞与明度有关。后者是由于三种锥体细胞输出的累积作用而出现兴奋的。,从50年

4、代末以来,生理学家还先后在动物的视神经节细胞和外侧膝状体细胞内,发现了编码颜色信息的对立机制。例如,德瓦洛伊的发现。 总之,有理由相信,在视网膜上存在的三种锥体细胞,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在网膜水平上,色觉是按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的。而在视觉系统更高级的水平上,存在着功能颉抗的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对抗的过程。,(三)视觉中的空间因素,1.视觉对比:视觉对比是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可分成明暗对比与颜色对比两种。 明暗对比:是由光强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造成的。例如,在白色背景上放一个黑色正方形,由于视野的不同区域的反射系数不同,因而形成黑白的对比。,意义:我们能够看清物

5、体的轮廓或能够区别它们,正是由于物体的明度间存在着对比。 漆黑一团的房间内,伸手不见五指,是由于对比消失的结果。 颜色也有对比效应。一个物体的颜色会受到它周围物体颜色的影响而发生色调的变化。对比使物体的色调向着背景颜色的补色的方向变化。,2.边界突出与马赫带,马赫带是指人们在明暗交界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从刺激物的能量分布来说,亮区的明亮部分与暗区的黑暗部分,在刺激的强度上和该区的其它部分相同,而我们看到的明暗分布在边界处却出现了起伏现象。可见,马赫带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实际分布,而是由于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如何解释:可以用侧抑制来解

6、释马赫带的产生。由于相邻细胞间存在侧抑制的现象,较亮一条所引起的神经细胞的兴奋,抑制了较暗一条所引起的兴奋,使其兴奋水平下降,因而使暗区的边界显得更暗;同样,来自暗明交界处暗区一侧的抑制加强可亮区的兴奋,因而使亮区的边界显得更亮。,3. 视敏度:,视敏度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也叫视力。 视敏度的大小通常用视角大小来表示。所谓视角,即物体通过眼睛节点所形成的夹角。视角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及物体离眼睛的距离。当你能够看清一个物体或物体间的距离时,所对视角越大,视力越差;视角越小,视力越好。 影响视敏度的因素很多。如网膜受刺激的部位、背景的照明、物体与背景之间的对比、眼睛的适应状态

7、等。,(四)视觉中的时间因素,视觉系统不仅反映视觉刺激的空间特性,而且反映刺激的时间特性。 1.视觉适应;它是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可区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1)暗适应;暗适应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例如,我们从阳光照射的室外进入电影院。,暗适应的机制一般用感受器内光化学物质的变化来解释,即把暗适应归结为感受器内视色素的还原过程。后来,人们发现,这种解释不能说明暗适应的全部机制。 (2)明适应。明适应与暗适应相反,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明适应进行很快,时间很短暂。在一秒钟的时间内,由明适应引起的阈限值上升,就

8、已很明显。在5分钟左右,明适应就全部完成了。,举例:从电影院出来。明适应的机制与暗适应相反,正如我们前面讲过的,人们一般用视觉色素的漂白过程来解释。 实践意义。人们利用它的规律可以提高视觉的效果,避免在异常情况下光线对眼睛的破坏作用。例如,又如值夜勤的飞行员和消防队员,在值勤以前,最好带上红色眼镜在室内灯光下活动。,2.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 象叫后像。 后像分两种:正后像和负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叫正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叫负后像。 例如,在注视电灯光之后,闭上眼睛,眼前会出现灯的一个光亮形象,这是正后像,以后可能

9、看到一个黑色形象,出现在光亮背景之上,这就是负后像。,颜色视觉也有后像,一般为负后像。如用眼睛注视一个红色正方形,约一分钟,然后将视线转向身边的白墙那么在白墙上将看到一个绿色正方形后像。,3.闪光融合,连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会得到融合的感觉,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 刚刚能够引起融合感觉的刺激的最小频率,叫闪光融合临界频率。它表现了视觉系统分辨时间能力的极限。融合临界频率越高,即融合阈限越高,对时间分辨作用的感受性也就越大。,闪光融合依赖于许多条件。刺激强度低时,临界频率低;随着强度上升,临界频率明显上升。在网膜中央窝部位,临界频率最高,偏离中央窝500,临界频率明显下降。可见,不同的视觉感受器在不同的刺激条件下,对刺激时间的感受性是不同的。,小结:本节主要讲述了视觉的适宜刺激、视觉的生理机制以及视觉的一些基本现象。这些基本现象包括:明度、颜色、视觉对比、马赫带、视敏度、视觉适应、后象、闪光融合等。 小问题:我们白天看完电影,刚出电影院时,会觉得阳光非常刺眼,什么好象都看不清楚,可过一会就能看清楚周围景物了,这是为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