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诊+4+问诊

上传人:j7****6 文档编号:61843044 上传时间:2018-12-13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2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诊+4+问诊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中诊+4+问诊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中诊+4+问诊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中诊+4+问诊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中诊+4+问诊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诊+4+问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诊+4+问诊(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节 问 诊,问诊,是医生询问病人或陪诊者,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和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情况,借以诊察疾病的方法。 明代医家张景岳认为问诊是“诊病之要领,临证之首务”,在景岳全书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因脉色察阴阳,十从气味章神见。” 修订后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妇女尤必问经期,迟数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麻痘惊疳俱占验。,一、一般问诊,1问一般情况 指问病人的姓名、年龄、性别、婚否、民族、职业、籍贯、现在住址等。临床意义:既便于书写病例,又可以作为诊察疾病的参考。 2问主

2、诉 主诉即主症,是病人最感痛苦的症状或前来就诊的原因,以及发病的日数。了解主症可以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和判断病位的所在。然后围绕主症询问有关兼症,进行分析。,3问现病史 现病史是此次疾病发生、发展和治疗的全部经过,以及现在的症状,对诊断疾病有重要意义。 4问既往史 既往史是病人过去的健康状况和曾患过的主要疾病,往往与现病有关,可作为诊断现病的参考。 5问家族史 家族史包括病人的父母、兄弟、姊妹及子女的健康状况和曾患过何种疾病。,二、问现在症状,问现在症状又称为“问现症”,重点是询问与中医辨证关系密切的方面(如“十问歌”的内容)。问现症是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因此也是问诊的重点内容。中医学对现症的问

3、诊极为重视,所问内容也极为详细,对各种症状的临床意义有深刻认识。 在问诊时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有侧重的询问。首先要详细询问主症的特征,如症状发生的部位、性质、程度、诱因和发作时间等;其次是询问伴随主症而出现的兼症,还要了解全身的情况,只有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一)问寒热,问寒热,是询问病人有无寒热的感觉。因寒热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所以是问诊的主要内容,是辨证的重要依据。 1寒热的含义:是阴阳盛衰的表现。 2寒热的分类:寒热在临床上分四种。,1寒热的含义,寒:是指病人怕冷的主观感觉。 恶寒:病人身寒怕冷,加衣覆被或近火取暖,仍感寒冷。多由外感寒邪所致。 畏寒:病人身寒怕冷,加

4、衣覆被或近火取暖,能缓解。临床多由内伤久病,阳虚不温所致。 热:是指体温升高,或病人自感发热。 高热:身壮热,肌肤烙手,持续不退。多因外邪入里化热,正胜邪盛所致,其病属实。 低热:病人自感发热,肌肤温,多在午后或夜间尤甚,体温微高或不高多因脏腑衰弱,正气亏虚所致,其病属虚。,2寒热的分类,(1) 恶寒发热:是指病人自觉寒冷,同时伴有体温升高。 恶寒,是由于外邪袭表,卫阳被遏,肌表失煦所致;发热,是正邪相争,阳气不得宣发所为。其特点是,恶寒与发热并见,发热持续而不间断。 恶寒重,发热轻:为表寒证,由外感寒邪所致。 发热重,恶寒轻:为表热证,由外感热邪所致。 发热轻,恶风自汗:为表虚证,由外感风邪

5、所致。,(2) 但寒不热:即病人只感寒,而无发热。根据发病缓急可分以下情况。 虚寒证:久病体弱,肢冷微寒,脉沉迟无力。由阳气虚衰,不能温煦肌肤所致。 实寒证:新病脘腹或其他局部冷痛剧烈,脉沉迟有力。多寒邪直中所致。,(3) 但热不寒:即病人只感发热而无怕冷之感。按症状可分以下情况。 壮热:病人身发高热,持续不退,属实热证。临床可见面红赤,口渴饮冷,大汗出,脉洪大。 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有一定规律,如潮汐之有定时。临床常见的有阴虚潮热、阳明潮热、湿温潮热。 微热:轻度发热,热势较低,多在3738之间。常见气虚发热、 小儿疰夏、阴虚发热。,(4) 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 少阳病:

6、寒热交替,发无定时,兼见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不欲饮食,脉弦等症。由邪气停于半表半里所致,属少阳证。 疟疾:寒栗与壮热交替发作,发有定时,兼见头痛剧烈,口渴多汗等症。由疟邪潜伏膜原所致,属疟疾病。,(二)问 汗,汗是由阳气蒸发津液从玄府而出。它有调和营卫,滋润皮肤的作用。正常人在体力活动过剧、进食辛热、衣被过厚情况下,可有汗出,属于生理现象。 病理性的汗出与无汗,与病邪的侵扰与正气不足等因素有关。所以通过对汗的询问与分析,对辨邪的性质和机体的阴阳盛衰,有着重要的意义。 询问时应注意:汗的有无,汗出时间,汗出部位,汗量多少。,1表证辨汗,可辨别外邪的性质与营卫正常与否。 (1) 表证有汗:

7、 兼见发热恶风,脉浮缓,主外感风邪,属表虚证。 兼发热、鼻塞流涕、咽痛,汗出,脉浮数。为外感风热之邪属表热证。 (2) 表证无汗:兼见恶寒重,发热轻,头项强痛,脉浮紧。主外感寒邪,属表寒证。,2里证辨汗,了解病性的寒热与机体阴阳的盛衰。 (1) 自汗:病人日间汗出,活动尤甚,兼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畏寒肢冷等症,由卫阳不足所致,属阳虚证。 (2) 盗汗:病人睡时汗出,醒则汗止,兼见两颧红赤,五心烦热,潮热,舌红少苔等症。由阴虚内热所致,属阴虚证。,(3) 大汗:汗出量多,津液大泄,分虚实证。 实热证:蒸蒸发热,汗出不已,兼见面赤,口渴饮冷,脉洪大,舌红苔黄。由里热亢盛所致。 亡阳证:冷汗淋漓,

8、兼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由阳气暴脱所致。 (4) 战汗:病人先有恶寒战栗,表情痛苦,几经挣扎而后汗出者,称为战汗。是疾病发展的转折点。 病趋好转:见汗出后,热退身凉,脉和缓,为邪退正安。 病趋恶化:见虽汗出,仍烦躁不安,脉急疾,身发热,为邪胜正衰。,3局部辨汗,汗出异常,仅见于身体的某些部位。 (1) 头汗:仅头部或头项汗出较多。多因上焦邪热或中焦湿热上蒸,或见病情危重,虚阳上越之证。 (2) 半身汗:仅半身出汗,或左、或右、或上、或下。在临床上可见于中风、痿证、截瘫之人。 (3) 手足心汗:手足心汗出较多。可见于阴经郁热或脾胃有病之证。,(三)问疼痛,疼痛是患者的自觉症状。疼痛

9、分虚实、新久。由于气血不足,脏腑经脉失养而疼痛,属虚证疼痛,患者喜温,喜按,痛势较缓。由于邪气阻滞,气血不行而疼痛,属实证疼痛,患者拒按,痛势较急。,1疼痛的性质,(1) 胀痛:痛而作胀,或走窜,由气机不畅所致。 (2) 刺痛:痛如针刺,固定不移,由瘀血内阻所致。 (3) 重痛:痛而沉重,湿邪为患。 (4) 绞痛:痛势剧烈,如刀绞割,多为有形之邪(瘀血、砂石、虫积等),闭阻气机所致。,1疼痛的性质,(5) 灼痛:疼痛伴有灼热感,为火邪伤络所致 (6) 冷痛:疼痛伴有寒冷感,多由阳虚或寒邪所致。 (7) 隐痛:痛势缠绵,经久不愈,见于虚证。 (8) 掣痛:牵引作痛,多由阴血不足或邪阻经络,筋失所

10、养而致。,2疼痛的部位,(1)头身疼痛, 头 痛,根据头痛的部位,辨识病在何经。 前额部连眉棱骨痛:属阳明经头痛。 侧头痛:痛在两侧太阳穴附近:属少阳经头痛。 后头部连项痛:属太阳经头痛。 巅顶痛:属厥阴经头痛。, 头 晕,病人自感头晕,甚则昏厥。 病人头晕胀痛,兼见面赤耳鸣,口苦咽干,为肝阳上亢。 病人头晕昏沉,兼见胸闷呕呃,为痰湿内阻。 病人头晕眼花,突然起立尤甚,兼见面白舌淡,心悸失眠,为气血两亏。 病人头晕耳鸣,遗精健忘,腰膝酸软,为肾精亏虚。, 身 痛 病人周身疼痛。 新病身痛,由外感邪气,气血不和所致。 久病身痛,由正气耗伤,营气不和所致。 身 重 病人周身沉重。 病人头身困重,脘

11、闷苔腻,纳呆便溏,为外感湿邪所致。 病人身重嗜卧,少气懒言,倦怠乏力,为脾气虚损所致。, 四肢痛,四肢关节痛,多见于痹证,分以下几种。 行痹:疼势走窜,游走不定,感受风邪。 痛痹:疼痛剧烈,感受寒邪。 著痹:疼痛沉重不移,感受湿邪。 热痹:四肢关节红肿热痛,或见结节红斑,感受热邪。, 腰 痛,病人腰府作痛,可分以下几种。 肾虚腰痛:痛势绵绵,软弱无力。 寒湿腰痛:腰部冷痛沉重,阴雨天气加重。 瘀血腰痛:腰痛如刺,固定不移。,(2)胸部疼痛, 胸 痹:胸痛憋闷,痛引肩臂。 真心痛:胸背彻痛剧烈,面色青灰,手足青至节。 肺热实证:胸痛,壮热,面红,喘促,鼻翼煽动。 肺阴虚证:胸痛隐隐,潮热盗汗,咯

12、痰带血。 痰湿犯肺:胸闷咳嗽,痰白量多。 肺 痈:胸痛身热,咳吐脓血痰,气味腥臭 气 滞:胸胀痛而走窜,急躁易怒,善长太息。 血 瘀:胸部刺痛,固定不移。 痞 满:胸满闷而不痛。可见寒、热、虚和痰痞。,(3)胁部疼痛, 肝气郁结:两胁胀痛,善长太息,易怒。 肝火郁滞:肋胁灼痛,面红目赤,耳聋如潮。 肝胆湿热:肋胁胀痛,身目俱黄,舌红苔黄腻。 瘀血阻滞:胁部刺痛,固定不移。 悬 饮:肋间饱满,咳唾引痛。 少阳证:胸胁苦满,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4)胃脘部疼痛, 寒邪犯胃:胃脘部冷痛剧烈,得热痛减。 胃火炽盛:胃脘部灼热而痛,消谷善饥,口臭便秘。 胃腑瘀血:胃脘刺痛,固定不移。 胃阳虚:胃

13、脘隐痛,喜温喜按,呕吐清水。 胃阴虚:胃脘灼痛嘈杂,饥不欲食,舌红少苔。,(5)腹部疼痛,询问腹部的病理表现,可察疾病之所在的脏腑,可诊病性的寒热虚实。 大腹隐痛:喜温喜按,大便溏泻,为脾胃虚寒。 小腹胀痛:小便不利,为癃闭;小腹刺痛,小便自利,为下焦瘀血。 少腹冷痛:牵引睾丸、阴部,为寒凝肝脉。 绕脐疼痛:时起包块,按之可移,为虫积。,3疼痛的鉴别,疼痛的性质不同,疼痛的部位各异,在临床上要注意疼痛的鉴别。 (1) 疼痛暴急剧烈,拒按:多属实证。 (2) 疼痛势缓,隐隐作痛,喜按:多属虚证。 (3) 疼痛得热痛减:多属寒证。 (4) 痛而喜冷:多属热证。,(四)问耳目,肾开窍于耳,手足少阳经

14、分布于耳,耳又为宗脉之所聚; 肝开窍于目,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 询问病人耳、目的情况,可以了解肝、胆三焦与肾和其他脏腑的病变。,1问 耳,(1) 耳鸣:暴鸣声大,按之尤甚属实;鸣声渐小,按之减轻属虚。 (2) 耳聋:外感而致属实;久病、重病、老人所见耳聋属虚。 (3) 重听:即听声不清。可由风邪、肾经有热、下元亏损所致。,2问 目,(1) 目痛:目痛剧烈,呕吐,瞳孔散大,为目内障。 (2) 目眩:视物旋转动荡,如坐舟车。见于肝阳上亢与痰湿内阻。 (3) 目昏:两目昏花,干涩,视物不清。多由气虚,肝血不足,肾精亏耗所致。 (4) 雀目:即夜盲,到黄昏之时视力明显减退。属肝血虚。,(五)问饮

15、食口味,问饮食口味,是对病理情况下口渴、饮水、食欲、进食、口味等的询问与辨证分析。 问饮食的多少,可知脾胃的盛衰;问口味的好恶,可察脏腑的虚实。,1口渴与饮水,口渴是临床常见的自觉症状,饮水是人体内津液的主要来源。 询问其异常,主要了解病人津液盛衰和输布障碍,以及病性的寒、热、虚、实。 景岳全书说:“渴与不渴,可察里证之寒热,而虚实之辨亦从以见。”,(1)口不渴,为津液未伤,见于寒证病人,亦可见于虽非寒证而体内亦无明显热邪的病人。 如病人表现为口不渴,喜少量热饮,兼见畏寒,脉沉迟者,则属寒证。 因无热津液未伤,故口不渴; 阴寒内盛,故喜少量热饮。,(2)口渴多饮,即病人口渴明显,饮水量多,是津

16、液大伤的表现,临床多见三种情况。 实热证:大渴喜冷饮,面赤壮热,烦躁多汗,脉洪大。 消渴病:能食能饮,小便量多,身体消瘦 汗下之后:津液耗伤,亦可见口渴多饮。,(3)渴不多饮,即病人虽有口干或口渴感觉,但又不想喝水或饮水不多,是轻度伤津或津液输布障碍的表现。 阴虚:口干不欲饮,兼见潮热盗汗,两颧红赤,舌红少苔,属阴虚证。 湿热:口渴饮水不多,兼见头身困重,身热不扬,脘腹满闷,苔黄腻,属湿热内蕴。 瘀血:口干,但欲漱水而不欲咽,兼见舌质隐青或有瘀斑,脉涩,属内有瘀血。 痰饮:渴喜热饮,但饮量不多,或水入即吐,兼见头晕目眩,胃肠有振水音者属痰饮内停。,2问食欲与食量,胃主受纳,腐熱水谷,脾主运化,转输水谷精微,故为后天之本。 人的饮食情况与脾胃功能的正常与否关系非常密切。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