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_学_语_文(2008)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61838499 上传时间:2018-12-13 格式:PPT 页数:283 大小:3.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_学_语_文(2008)_第1页
第1页 / 共283页
大_学_语_文(2008)_第2页
第2页 / 共283页
大_学_语_文(2008)_第3页
第3页 / 共283页
大_学_语_文(2008)_第4页
第4页 / 共283页
大_学_语_文(2008)_第5页
第5页 / 共2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_学_语_文(200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_学_语_文(2008)(28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 学 语 文,现代汉语再认识 韩少功,走出弱势的汉语 创造优质的汉语,我有一个朋友,不久前告诉我:他有一天中午读了报上一篇平淡无奇的忆旧性短文,突然大哭一场,事后根本无法解释自己的哭。我想,他已经成了一个新时代的barbro,一天天不停地说话,但节骨眼上倒成了个哑巴。就是说,他对自己最重要、最入心、最动情的事,反而哑口无言。事实上,我们都要警惕:我们不要成为文明时代的野蛮人,不要成为胡言乱语或有口难言的人。,为什么如此多的人移居英语? 努力成为黄种白人, 而把汉语 看作离婚的前妻,看作破镜里的家园? 究竟 发生了什么?我独自一人在汉语里幽居, 与众多的纸人对话,空想着英语, 并看着众多的中国

2、人跻身其间, 从一个象形人变为一个拼音的人。 欧阳江河汉英之间,如果我们的大学教育也要削弱母语教育,那就真的面临民族文化的危机了。这同时也必然是大学的危机:它是与大学的“文化、精神传递与坚守”的基本功能完全背道而驰的。 钱理群中国大学的问题与改革 -我的追问与思考,以及我的言说立场 ,先秦散文,历史散文:以叙事记言为主 主要记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事件以及统治者和谋臣策士的言论 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诸子散文 :以议论说理为主 各学派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或进行论争的论说文 老子论语孙子兵法墨子孟子庄子吕氏春秋韩非子,先秦散文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构成了我国散文史上的黄金时代,是

3、我国后代“古文”的楷模,逍 遥 者 说,(一)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二)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三)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与老子之言 (四)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五)其言恍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 能器之,逍 遥 游 庄子,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

4、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

5、棘也是已。汤问棘曰:“上下四方有极乎?”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

6、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讨论】 逍遥游表现了庄子对不受时空限制的绝对自由的追求。世界上有没有绝对自由?如果没有,那么庄子的追求是否有意义? 有人说:庄子“对功名的鄙夷虽然反映了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与批判,但对一切功名的绝对否定也会引导人们消极避世,逃避应负的社会责任。”对此你如何理解?,秋水在庄子外篇, 取篇首二字为题 主旨是阐述认知与价值判断的相对性,全文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七问七答,为全篇之主体。 第二部分,为其余六节,文意不相连属,疑为庄子后学仿作或

7、散段而羼入者。,秋 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 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 ,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

8、;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本文选取第一部分的前两节, 通过河伯与北北海若的两段问答,形象地阐述了小大之辨及其不确定性, 得出人类认知与价值判断具有相对性的

9、认识论判断, 进而引申出对得失、生死泰然处之的生存哲学。,以寓言来阐说哲理,在孟子、韩非子等先秦诸子的散文中也可以看到 庄子以密集的寓言为文章之主干,把哲学论文几乎写成了一部寓言故事集 以超常乃至怪异的想象,构想出如此恢诡谲怪的人物和世界 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汪洋恣肆的文章风格,秋水之文,非庄子不能作其思想与文体,在庄子全书中均堪称一等,思 考 题,1. 你认为这种对话体在说理时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不足? 2. 在先秦诸子中,还有谁喜欢用寓言故事来阐述其哲学思想? 3. 在阐述哲理时,本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指出来,并说明其效果如何。 4. 本文中有若干语句,在后世化为人们习用的成语,请指出来

10、。,老子三章,背 景 简 介,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功,强作妄为。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命。结果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者简介,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曾任周守藏室之史(或称柱下史)。相传孔子适周,曾向他问礼。后弃

11、官归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世与庄子并称“老庄”。其思想核心是“道法自然”,“主张贵柔守雌,无为而治”。,老子,亦称道德经,道家学派的经典。今通行本分上、下二编八十一章(道经三十七章,德经四十四章,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相传为老聃所作,今人认为可能编定于战国中期,但基本保留了老子本人的思想。老子语言朴素流畅,多用排比韵语,音调谐婉,便于记诵,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与系统的思辨性,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现存最早的手抄本,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12、,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

13、不去。,如果天下人都知晓美的事物之所以为美,这就有了丑;都知晓善的事物之所以为善,这就有了恶。有和无相对而生,难和易相反相成,长和短相形而见,高和下相对而显,音和声相配而和,先和后相邻而随。这些都是永恒不变的道理。因此,圣人用“无为”的态度处理世事,实行正己正人 “不言”之教化。任凭万物自作自息而不去强力主宰;万物生成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但不因之而自恃;成就大事而不居功。就是因为他有功而不自居 ,其功就永恒不灭。,第二章内容分两层:第一层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确

14、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则。,在前一层意思的基础上,展开第二层意思: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老子提出了“无为”的观点。此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他以圣人为例,教导人们要有所作为,但不是强作妄为。,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自然的规律不就象张弓一样吗?弦位高了就压低些,弦位低了就抬高些,弦位过满就减

15、损些,弦位不足就补充些。自然的法则,是损减有余来补充不足。人类社会世俗的作法却不然,而是损减不足来供奉有余。谁能自己有余而用来奉献给天下呢?只有有道之人。因此,圣人有所作为却不自恃,有所成就也不居功自傲,他不愿显示自己的贤德。,第七十七章反映了老子的社会思想。他以“天之道”来与“人之道”作对比,主张“人之道”应该效法“天之道”。他要求人类社会也应当改变“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理、不平等的现象,效法自然界的“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法则,“损有余以奉天下”体现了他的社会财富平均化和人类平等的观念。表达了老子对统治者推行苛政的痛恨,对老百姓生活艰难困苦的同情。这是老子中的人民性一面,是其精粹。,艺术赏析

16、,一、韵律美 句式长短搭配,讲究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记忆。 二、喻像美 老子是论说抽象道理的,而其中经常采用比喻的手法,借物说理,使文章生动形象、简洁直观。 三、结构美 时而整齐统一,时而错综变化,令人目不暇接。,返回,思考题,一、 你对美与丑、善与恶有什么认识?美与丑、善与恶,有矛盾斗争的一面,是否也有相互依存及向对方转化的另一面? 二、 “损有余而补不足”,是否说明天道自然是公平的?“损不足以奉有余”,是否说明人道总是逆天而行? 三、 强行要求非此即彼的同一与强调矛盾多样统一的和谐,二者截然相反,何者合天道而顺民意?何者逆天道而非善政?谈谈你的认识。,道家与道教,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名。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奉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