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类文献

上传人:j7****6 文档编号:61832316 上传时间:2018-12-13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2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类文献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儿科类文献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儿科类文献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儿科类文献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儿科类文献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科类文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类文献(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儿科类文献,小儿药证直诀,又名小儿药证真诀。3卷,宋钱乙撰,本书是中医儿科学最重要的一部早期著作,钱乙在继承颅囟经成就的基础上,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论述精详,认为:“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柔弱,易虚易实”,因而在治疗上,“小儿易为虚实,脾虚不受寒温,服寒则生冷,服热则生热,当识此勿误也。”后世儿科奉为金科玉律。在论述疾病时,创立五脏辨证法,分别创制泻白散、泻青丸、益黄散、导赤散、地黄丸之类方剂治疗。钱氏以五脏虚实辨治儿科诸病,对后世影响极大,(一)儿科生理病理特点,钱氏论述儿科疾病,首先从儿科生理特点人手研究,并加以阐发。他认为:小儿在生理上,“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

2、“脏腑柔弱”。因此,在病理上则“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小儿初生不久,脏腑发育尚未成熟,虽然五脏六腑均已形成,但尚处于发育阶段,因此要较成人脆弱。也正由于此,脏腑的气血尚未充盛,功能活动能力亦不如成人,因此,感受邪气之后,易为邪气所伤,多见邪实之证。但另一方面,邪气侵犯人体之后,由于小儿脏腑气血未充而柔弱,邪气易损正气,又易使小儿气血受损而转为虚证。其阳气不充盛,被耗伤则生寒;其阴精未充足,被耗伤又可生热。故在病理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变化迅速,为其特点。,因此,在小儿疾病的具体治疗时,以上述理论为指导,反对妄用攻下。例如,他在小儿药证直决中说:“小儿疳病,皆愚医之所坏病。”认为疳病的产生

3、与误治有关。具体而言,钱氏又进一步阐发说:“小儿易虚易实,下之既过,胃中津液耗损,渐令疳瘦。”又说:“故小儿之脏腑柔弱,不可痛击,大下必亡津液而成疳。”均强调了妄用攻下并非小儿治疗之所宜。因此,对于儿科疾病,除非必下不可之证,可以根据体质年龄及正邪的具体情况而使用外,钱氏认为一般情况下均不宜妄用。,又如,其在小儿药证直诀里沦及腹胀时说:“小儿易为虚实,脾虚不受寒温,服寒则生冷,服热则生热,当识此勿误也。”明确指出由于小儿的生理特点,决定其患病后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用药治疗时,过用寒凉或温热之品都是不适宜的,-定要审慎行事,这在儿科临床上是很有意义的。,(二)儿科诊断方法,小儿难以用语言完整表述

4、自己的病症,婴儿因不会语言,更难从问诊中把握病情,故古人称儿科为“哑科”,再加上小儿疾病发病急、变化快,对儿科病诊断造成困难,故望诊、切诊显得十分重要。,钱乙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中,记述了钱氏对小儿疾病诊断的简易有效的诊法。钱乙对小儿的脉象归纳为六种,使切脉之法更适合儿科临床。他说:“脉乱不治,气不和弦急,伤食沉缓,虚惊促急,风浮,冷沉细。”对儿科常见的病机、病因从切诊中作出很好的总结。,对于望诊,钱氏根据自己的体会,特别注重面部及眼睛的望诊,提出了“面上证”和“目内证”的望诊经验,很有意义。 面上证:左腮属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如果上述部

5、位之某部出现赤色,则可根据其五脏归属而定为某脏热证,为医者提供了快捷的临床诊断方法。 目内证:赤者心热,淡红者心虚热,青者肝热,淡黄者虚,黄者脾热,无精光者肾虚。这二种诊断疾病的方法,简单易行,是在素问刺热篇素问,脉要精微论灵枢大惑论等篇的启示下,根据五脏证治,五行五色五脏理论提出来的,不仅可以审证求因,诊断疾病,还可以根据五行乘侮之理,预测疾病的转归。,(三)儿科五脏辨证,其先列“五脏所主”,提出了五脏的主证,并辨别其寒热虚实。 心主惊,实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搐;虚则卧而悸动不安”。 “肝主风,实则目直,呵欠,项急,顿闷;虚则咬牙欠气”。 脾主困,实则困睡,身热饮水;虚则吐泻生风”; “肺主喘

6、,实则伺乱喘促,有饮水者,有不饮水者、虚则哽气,长出气”。 肾主虚,无实也;惟疮疹,肾实则变黑陷”。,(四)调剂制方特色,钱氏强调五脏辨证,其制方调剂多围绕着五脏的寒热虚实而设,如心实热用导赤散,心虚热用生犀散;肝实热用泻青丸,肝虚热用六昧地黄丸;脾虚用益黄散,脾湿热用泻黄散;肺虚用阿胶散,肺热用泻白散;肾虚用六味地黄丸等。从脏腑的寒热虚实而立方,为后世所习用,对中医方剂学作出了贡献。,选药柔和,反对过用攻伐之品,钱氏这种处方选药原则,是针对小儿阳气未盛,阴气未充的特点,故其患病后过用温燥之品,既易损伤阴津,又易助火生热,故少用燥烈之品,选用柔和滋润药物。如其用阿胶散补肺气之虚,即选用阿胶、杏

7、仁、鼠粘子、马兜铃等品养阴化痰补虚润肺,另用糯米、甘草以补益脾气,全方并不温燥;又如其对于脾胃久虚的呕吐泄泻,选用白术散。该方由人参、白术、茯苓、藿香、木香、甘草、葛根组成,虽为健脾祛湿之剂;但不选择豆蔻、干姜、丁香、陈皮等温燥之品,且于方中加入葛根以生津,防止阴津的耗伤,善于化裁古方,钱氏于处方调剂,十分注重前人的经验。但其又不固守古方,而是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结合个人的用药体会,灵活加减,予以化裁,或在药味上进行加减,或在剂型、服法上变更。 如其创立的地黄丸,就是从金匮要略的崔氏八味丸减桂、附化裁而成,成为后世滋补肾阴的千古名方。在香连丸的基础上加白附子以祛寒,就化裁出白附子香连丸。香连

8、丸加入豆蔻仁、诃子肉、没石;又化裁成没石子丸。以上虽均治腹痛泻利诸症,但各自在寒温通涩方面已有变化,充分表现出钱氏对古方认真钻研,灵活化裁的学术特点。,创制简便成药,钱氏根据儿科发病急、变化快,小儿不易服药的临床特点,对于药物的剂型、服法等诸方面,十分注意,以适应儿科病的具体特点。在(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中,载方120首,除口服汤剂23首外,余皆为丸、散、膏剂及外用药。这些方药用药精、药味少、剂量小,易为小儿所接受,由于剂量小,又易于脾胃受纳吸收。,幼幼新书,40卷,南宋潭州知州刘昉主持,这是中医儿科学古籍中规模最大的一部专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北宋以前的儿科学医疗经验与理论成就,内容极为丰富

9、。,搜罗广博,鸿篇巨著,全书辑录的医籍超过140 种,搜罗广博,上至秦汉之 内经 、 伤寒论,中至晋唐之肘后方、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下至 类证活人书、圣济总录、小儿药证直决。 收录大量医家秘方和民间验方,载方 14 000多首, 拾遗方 35 首, 总字数多达 90 余万, 是中医儿科学罕见的鸿篇巨制。,保存佚文,了解原貌,全书收录婴孺方、海药本草、简要济众方、谭氏殊圣、众童子秘诀、子母秘录、华佗九候 等古医籍的大量佚文。刘昉等人当时辑录的古医籍, 后来由于各种原因, 不少已先后亡佚, 其部分内容依靠 幼幼新书 等书而保存至今。 其中大量佚文仅见于 幼幼新书 , 如 华佗九传、

10、石壁经、九龠卫生方 等古医籍佚文。 这些保存下来的古医籍佚文, 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原书的概况。,引文完整,标明出处,刘昉等人治学相当严谨,对所有辑录引用的文献,无论是古圣贤方论,抑或近世闻人家传,医工、技工之禁方,甚至闾巷小夫已试之秘诀,都刻意保留原貌,“虽其间取方或失之详,立论或失之俗,要之皆因仍旧文,不敢加辄窜定”,而且明确标记引用文献出处。 幼幼新书共引用医学文献141 种,其中一部份是古代医学文献中有关儿科方面的内容,如千金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等;另一部份则为儿科专著。根据其出版及刊行情况,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 现仍刊行的医学文献;已散失的医学文献;无版本,民间流传的医学文献

11、;无从考证的医学文献。,全面系统反映儿科学成就 幼幼新书全面系统总结其成书之前儿科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不管是圣贤古论,还是近世方论,甚至民间秘诀,只要在儿科某一方面有一定的学术见解或学术建树、发前人之未发或补前人之不足以及临床证明之有效者,就分门别类,概予收录。其内容涉及儿科所有领域,如求子、孕育、年龄分期、生长发育、用药、乳食喂养、预防保健、日常护理、发病原因、生理病理特点等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及新生儿疾病、小儿外感病、小儿杂病、小儿外科病、小儿五官病等各种儿科疾病的证治。许多古代儿科的学术成果因此而保存至今。,重视非儿科专著中有关儿科方面的学术精华 幼幼新书成书之前,儿科专著极少;有关儿

12、科方面的内容大多散见于非儿科专著之中。如医学理论著作黄帝内经素问、诸病源候论,伤寒著作伤寒论、类证活人书,综合性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以及方书外台秘要和太平圣惠方等各类医籍中,都有大量儿科方面的内容,由于它们不是儿科专著,这些内容往往不够全面系统,各家水平也参差不齐。但其中不乏精道之处,有些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刘昉非常重视这些学术精华,对它们进行了广泛的收集整理,并将这些文献按其内容性质,予以类分,收录到幼幼新书一书之中,使其成为中医儿科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民间经验 幼幼新书在选方以四大类书为主干, 又注意选编民间医生的经验方, 为本书的一大特色, 说明编者不泥古, 重视当时

13、各地行之有效的方药的科学态度,是本书的的一重要贡献。,幼科发挥,4卷,万全撰,成书于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万氏字密斋,豫章人(今江西南昌),寄寓湖北罗田,明代著名中医儿科学家。家世业医,其祖、父皆以医名著于世,全尊家训,潜心医学,医经、本草、诸家著作莫不深究,于幼科尤为擅长。,幼科发挥卷1专门论述小儿生理病理,诊断,五脏主病,以及肝经主病、兼证、所生病等。具体包括形气发微论、原病论、入门审候歌、小儿正诀指南赋、胎疾、脐风、变蒸、幼疾、五脏诸证、五脏主病,肝经主病,肝经兼证,肝所生病,急慢惊风、急惊风有三因。卷2为有急惊风证、急惊风变证、急惊风类证,慢惊风有三因,惊风后余证,心经主病,心经

14、兼证,心所生病。卷3为脾经主病,脾经兼证,脾所生病。卷4为疟、疳、黄疸病证治,肺、肾主病、兼证、所生病,以及五脏虚实补泻法,因五邪之气所生病等。卷末所载常用方剂,多为万氏家传方。万氏在学术上,广泛吸取内经以下诸家之精华,融合自己长期临床所得,提出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病多热,肺娇易受邪致病,并用以指导对疾病的观察诊断治疗。用方独特有效,每论病后,又附亲验之案,理法方药一以贯之,确为一部不可多得的临床参考书。,保婴撮要,20卷,明薛氏父子薛铠、薛己合撰,成书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薛铠字良武,精于医学,尤善儿科,撰保婴撮要10卷。薛铠死后,其子薛己于前10卷中增加验案,并续补后

15、10卷,成20卷。薛己为明代著名医家,对内、外、妇、儿、骨伤各科均有很深造诣,一生著述甚多。 薛己学术上深受钱乙、陈文中及李杲影响,重视脾胃,尤其重视脾胃阳气升发作用。同时,又能注重肾的阴阳生化,在治疗上强调温补脾胃,善用甘温,力避克伐滋腻。他所总结的脾胃病四证四方,即饮食不适用枳术丸、脾胃虚弱用四君子汤、脾胃虚寒用四君子汤加炮姜、命门火衰用八味丸;以及用六味丸、八味丸调治肾命阴阳水火等法,给后世很大影响。本书卷1为总论部分,论述初诞法、护养法、虎口三关色脉诊法、脐风噤口证治、五脏所主证治。,幼幼集成,6卷,清陈复正撰。陈氏字飞霞,乾隆间儿科名医。业医数十年,“乃取前代之说,存其精要,辨其是非

16、,订为一书,名之曰幼幼集成”,撰成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全书共6卷,卷1主要叙述小儿生理、病理及其诊法特点。内容有:禀赋、护胎、指纹析义、小儿脉法、保产论、初诞救护、调燮、脐风论、初生护持、勿轻服药、看病诀、寿夭辨、面部形色赋、审颜色苗窍知表里之寒热虚实、简切辨证、五脏所属之证、变蒸辨等。卷2详辨惊风立名之误,及致误之因,立误搐、类搐、非搐三门,分门论治。卷34讨论儿科杂证,重点叙述了40余种儿科常见疾病的治疗。卷56为陈氏修订的万氏痘麻歌赋170余首,附方130余则。,陈氏重视三关指纹诊法,以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临证能辨此六者,便为至高之手”。在“小儿脉法”中,提出以浮、沉、迟、数四脉取代内经诊视小儿的大、小、缓、急四脉,再以有力无力辨其表里寒热,皆切合实用,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在治疗上,反对滥用寒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