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辨证方法+王小芳课件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61831671 上传时间:2018-12-13 格式:PPT 页数:140 大小:2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用辨证方法+王小芳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40页
常用辨证方法+王小芳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40页
常用辨证方法+王小芳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40页
常用辨证方法+王小芳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40页
常用辨证方法+王小芳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用辨证方法+王小芳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辨证方法+王小芳课件(1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常用辨证方法,1、八纲辨证 2、气血津液辨 3、脏腑辨证 4、六经辨证 5、卫气营血辨证 6、三焦辩证,第一节 八纲辨证,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从各种具体证候中抽象出来的带有普遍规律的共性。 八纲辨证: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辨证 运用八纲综合分析病情资料,辨别疾病病变部位的深浅、病邪性质及盛衰、人体正气强弱,归纳出的一种用于分析各种疾病共性辨证方法。能把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分别概括为四对纲领性证候。 是辨证体系的总纲、是辨证的理论基础 四对八个证候可相互兼夹、错杂,可有中间状态,并且随病变发展而不断变化。 八纲证候间的相互关系归纳为:证候相兼、证候错杂、证候真假、

2、证候转化四个方面。 临诊时既要掌握八纲的基本证候,也要把握八纲之间的相互关系。,一、表里辨证,表里辨证是辨别病位深浅及病势趋向的一对辨证纲领,主要适用于外感病辨证 (一)表证 定义:六淫、疫病等邪气,经口鼻、皮毛侵入机体,正邪相争于肌表所表现的证候。 特点;起病急、病位浅、病程短。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 辨证要点:新起恶寒发热并见、苔薄、脉浮、内部脏腑的症状不明显 分型:表寒证、表热证、表虚证、表实证,1、表寒证 伤寒证 ,是指风寒外感,邪正相争于肌表表现的临床证候:恶寒重、微发热,无汗,头痛项强,周身酸痛,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2、表热证 外感风热证,是指温热(风热)之邪进侵犯肺卫所表现的临床

3、证候:发热、微恶风寒,有汗或无汗,头痛,口渴,咽痛,舌边尖红,苔薄白而干或微黄,脉浮数。 3、表虚证 是指风邪侵袭肌表,或卫外功能不固所表现的证候:发热,恶风,自汗或汗漏不止,脉浮缓无力等。 4、表实证 是指邪盛正不衰,邪束肌表,正气抗邪所表现的证候:发热,恶寒,身痛,无汗,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浮有力等。,(二)、里证 定义;指病变部位在内,即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表现的一类证候 特点:常见于外感疾病的中、后期或内伤病。临床表现以脏腑症状为 主,无新起恶寒发热并见,起病可急可缓,一般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分型:里寒证、里热证、里虚证、里实证,1、里寒证 是指寒邪客于脏腑,或因阳气亏虚所表现

4、的证候:畏寒喜暖,面色苍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腹痛腹泻,小便清长,舌苔白而润,脉沉迟等。 2、里热证 是指外邪入里化热,或邪热直接侵犯脏腑,或五志化火所表现的证候:发热,不恶风寒反恶热,口渴引饮,烦躁汗出,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或绛,苔黄燥,脉洪数或沉数等。 3、里虚证 是指脏腑气血阴阳不足,机能减退所表现的证候 :神疲,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心悸,食欲减少,腹痛喜按,大便溏,舌淡胖嫩,苔白,脉沉弱等。 4、里实证 是指外邪入里,结于胃肠,或脏腑功能失调所表现的证候:腹胀满或疼痛,大便秘结,小便赤,苔厚,脉沉实等。,(三)半表半里证 定义:是指外感病邪由表传内,尚未入里,或里邪外透但尚未达表

5、,邪正相争于表里之间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往来寒热,胸肋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 (四)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的鉴别 1、临床症状 (1)寒热 发热恶寒并见属表证;但寒不热或但热不寒属里证;寒热往来属半表半里证。 (2)其他症状 表证以头身疼痛、鼻塞或喷嚏等为主症;里证以内脏证候如:咳喘、心悸、腹痛、吐泻为主症;半表半里证以寒热往来、胸肋苦满、咽苦口干等表现。 2、舌、脉 表证及半表半里证舌苔变化少,里证舌苔变化较多,表证多见浮脉,里证多见沉脉,半表半里证多见弦脉。 3、病情及预后 表证起病急,病情轻,病程短;里证起病可急可缓,一般病情较重,病程较长。,(五

6、)表证与里证的关系 1、表里同病 是指表证和里证同时出现,常见:初病见表证,表证未罢又出现里证;或本为内伤,又加外感或表里同时受邪。 表里同病往往寒热虚实并见,又分为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表虚里实、表实里虚、表里俱寒、表里俱热、表里俱虚、表里俱实。 (1)表寒里热证 是由外邪传里化热而表寒未解,或本有内热又感寒邪所致,表现: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口渴引饮,心烦,腹胀满,便秘,小便赤等。 (2)表热里寒证 里寒而复感风热;或表热证未解,误下以至脾胃阳气损伤。表现:发热汗出,头痛,咽肿,四肢不温,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舌体胖,苔稍黄等。 (3)表虚里实证 内有痰瘀食积,但卫气不固。表现:自汗恶风,腹胀

7、拒按,纳呆,便秘,苔厚等。 (4)表实里虚证 素体虚弱,复感外邪所致,表现: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时或腹痛,纳少或吐等。 (5)表里俱寒证 外感寒邪又内伤生冷,或平素脾肾阳虚,复感风寒所致,表现:恶寒,无汗,头痛身痛,又兼腹痛、泄泻、四肢清冷等,(6)表里俱热证 为表热未解,邪热入里,或原有里热又感温邪所致 表现:发热头痛,时微恶风寒,面赤口渴,心烦气喘,盛则神昏,谵语,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浮数有力等。 (7)表里俱虚证 营卫肌表和脏腑气血俱见虚弱的征象,见于热病误下、误汗引起的怔候。表现:自汗,恶风,头晕,心悸,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脉弱等。 (8)表里俱虚证 表证未解兼有宿食,或兼内有

8、积热、积水、停痰等所致。表现: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腹胀痛,拒按,二便不爽,脉实等。 2表里出入 表里传变 指表和里的相互转化。一般由表入里多提示病情转重,由里出表多预示病情转轻。 掌握病势的表里出入变化,对于预测疾病的发展与转归,及时改变治法,及时截断、扭转病势,或因势利导,具有重要意义。,(1)表邪入里 由于邪气过盛,或正气不足,或护理不当,或失治、误治等致邪传入里,多见于外感病的初、中期。如先有恶寒发热、头痛项强、脉浮等表证,继而出现不恶寒,反恶热,口渴引饮,舌红苔黄,脉洪数时,表示表邪已入里化热成里热证。 (2)里邪出表 某些里证由于治疗及时、护理得当,机体抵抗力增强,病邪从里透

9、于外,称为里邪出表,表明邪有出路,病情有向愈之兆,如麻疹患儿热毒内闭,则疹不出而见发热、咳喘、烦躁,若治疗得当,热随汗出,则热退身凉,烦躁减轻。其中疹子透发、汗出就是里邪外达的表现。,二、寒热辨证 寒热是指疾病的性质,寒热辨证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热证反映的是疾病在发展变化过程中阴阳的偏盛与偏衰。一般阴盛或阳虚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表现为热证。 (一)寒证 是指感受寒邪,或阳盛阴虚所表现的具有冷、凉特点的证候,分为表寒证和里寒证,实寒证和虚寒证。 1、表寒证 伤寒证 ,是指风寒外感,邪正相争于肌表表现的临床证候:恶寒重、微发热,无汗,头痛项强,周身酸痛,苔薄白而润,脉浮紧。(表里辨证已

10、) 2、里寒证 是室寒邪客于脏腑,或因阳气亏虚所表现的证候:畏寒喜暖,面色苍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腹痛腹泻,小便清长,舌苔白而润,脉沉迟等。(表里辨证已) 3、实寒证 是指机体感受寒邪或过服生冷寒冷所致的证候。表现:畏寒喜暖,面色苍白,四肢不温,腹痛拒按,肠鸣腹泻,或痰鸣喘嗽,口淡多涎,小便清长,舌苔淡润,脉迟或紧。 4、虚寒证 阳虚证 正气不足,阳气虚衰所致证候,表现:精神不正,面色淡白,畏寒肢冷,腹痛喜温喜按,大便溏薄,小便清长,少气乏力,舌质淡嫩,脉浮沉迟无力。,(二)热证 感受热邪,或脏腑阳气亢盛,或阴虚阳亢,表现的具有温、热特点的证候,分为表热证、里热证、实热证、虚热证。 1、表热证

11、 是指温热(风热)之邪进侵犯肺卫所表现的临床证候:发热、微恶风寒,有汗或无汗,头痛,口渴,咽痛,舌边尖红,苔薄白而干或微黄,脉浮数。(表里辨证已) 2、里热证 是指外邪入里化热,或邪热直接侵犯脏腑,或五志化火所表现的证候:发热,不恶风寒反恶热,口渴引饮,烦躁汗出,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或绛,苔黄燥,脉洪数或沉数等。(表里) 3、实热证 风热入侵或外邪化热入里,邪盛正气未衰,邪正相争所致证候。表现:发热,恶热喜冷,面赤,烦躁不宁,汗出,口渴引饮,痰涕黄稠,腹痛拒按,小便短赤,大便秘积,舌质红,苔黄燥,脉洪数等。 4、虚热证 气血阴液亏虚,不能制阳所致证候。表现:低热,潮热盗汗,失眠多梦,五心

12、烦热,口燥咽干,两颧潮红,小便黄,大便量少,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等。,(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 寒证恶寒喜热, 热证恶热喜冷; :口不渴, :渴喜冷饮; :面色苍白, :面色红赤; :四肢冷, :四肢温; :大便稀溏, :大便秘积; :小便清长, :小便短赤; :舌淡苔白腻, :舌红苔黄; :脉迟或紧, :脉数;,(四)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1、寒热真假 常见的危重证候。当病情发展到寒极或热极的时候,有时会出现一些与其寒、热本质相反的“假象”,如寒极似热、热极似寒,即所谓的真寒假热、真热假寒,当仔细观察,以免误诊。 (1)真热假寒 是指内有真热而外见某些假寒的热极似寒的证候。是由于阳热邪气内盛,阳

13、气郁闭于内而不能达于外,格阴于外,故又称阳盛格阴。表现:四肢厥冷,恶寒甚,寒战,神色昏沉,面色紫暗,脉沉迟,似为寒证的表现,但其必有高热,胸腹灼热,口鼻气灼,口臭息粗,口渴引饮,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而干,脉有力等里热实证的表现。 (2)真寒假热 是指内有真寒而外见某些假热的寒极似热证候。是阳虚阴盛而阳气浮越,故又称虚阳浮越证,亦称阴盛格阳、戴阳证者。表现:自觉发热,欲脱衣揭被,面色富红如妆,神志躁扰不宁,咽痛,脉浮大或数等颇似阳热证的表现,本质阳气虚衰,所以无胸腹灼热,可见下肢厥冷,小便清长(或尿少浮肿),或下利清谷,舌淡等里寒证候,面红非满面红,口渴但不欲饮,咽虽痛不红肿,疲乏无力,便秘而便质

14、不燥,脉浮大或数,但按之无力。 (3)寒热真假的鉴别 关键是看小便清与黄,胸腹是否灼热等内在的寒热表现,胸腹灼热者为热证,胸腹部冷而不热者为寒证,肢厥、面红等多属假象。,2、寒热转化 寒热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相互转化,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热转化是由邪正力量的对比决定的,其关键在机体阳气的盛衰。 寒证转为热证为阳气旺盛,多是正气来复,病多易治; 热 :寒 :衰惫,邪盛正虚,正不胜邪,病多难愈。 (1)寒证化热 是指原为寒证,后出现热证,热证出现而寒证随之消失的证候。如:感受风寒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等表寒证,继而出现发热,恶热,汗出,口渴欲

15、饮,舌红苔黄,脉滑数等里热正的表现;或因使用温燥之品太过,亦可使寒证转化为热证。如:寒湿痹证,初为关节冷痛、重着、麻木,病程日久,或过服温燥药,而变成患处红肿灼痛,等热证的表现。 (2)热证转寒 是指原为热证,后出现寒证,寒证出现而热证 随之消失的证候。由于邪毒内盛,或因失治、误治,耗伤正气,正不胜邪,机能衰败,阳气耗散,故而转化为寒证,甚至出现亡阳的证候。如:疫毒初期,高热,面赤,烦渴,泻痢不止,舌红脉数,由于泻痢不止,阳气大伤,而突然出现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舌淡,脉微等寒证的表现。,3、寒热错杂 是指在同一患者身上不同 病变部位同时出现寒与热两种证候。分为: (1)表寒里热证 见表里关系

16、(2)表热里寒证 : (3)上寒下热证 是指患者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寒,下部表现为热的证候。表现既有恶心,泛呕清水,脘腹疼痛等上寒证,又有大便燥积,小便短赤下热的症状。 (4)上热下寒证 是指患者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热,下部表现为寒的证候。表现既有头痛目赤,或咽喉肿痛,咳吐黄痰等上热证,又有腹痛喜按,大便稀薄,小便清长下寒症状;或既有胸中烦热、频频欲吐等上热症状,又有腹痛喜按,大便稀薄等下寒症状。,三、虚实辨证 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盛实。虚实辨证是辨别机体正气强弱与邪气盛衰的纲领。 邪正斗争是疾病过程中的根本矛盾,阴阳盛衰及其所形成的寒热证候也有虚实之分,同时虚实可相互转化,还可出现虚实错杂的症候。 (一)实证 是指人体感受外邪,或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失调,体内病理产物蓄积,以邪气盛、正气不虚为基本病理,表现为有余、亢盛、停聚特征的各种症候。 1、临床表现 一般新起、暴病多实证 病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