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物理课时跟踪检测一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鲁科版选修3_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829812 上传时间:2018-12-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_2018学年高中物理课时跟踪检测一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鲁科版选修3_1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物理课时跟踪检测一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鲁科版选修3_1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物理课时跟踪检测一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鲁科版选修3_1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物理课时跟踪检测一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鲁科版选修3_1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物理课时跟踪检测一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鲁科版选修3_1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_2018学年高中物理课时跟踪检测一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鲁科版选修3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_2018学年高中物理课时跟踪检测一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鲁科版选修3_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深入理解课文,了解孙中山,了解“布衣”与总统的关系,了解布衣总统的来历及其布衣特色的体现,体会甘于淡泊精神对当代青年的教育意义。课时跟踪检测(一) 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B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C摩擦起电就是因摩擦而创造了电荷D摩擦起电是因为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解析:选C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这是两种典型的摩擦起电,选项A、B正确。因为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所以任何起电方式的本质都是使电荷发生转移,不可能创造电荷,选项C错误,选项D

2、正确。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可以为任意实数B不带电的物体上,既没有正电荷也没有负电荷C摩擦起电过程,是靠摩擦产生了电荷D利用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实质上是导体中的自由电子趋向或远离带电体解析:选D自然界中的电荷量不是任意无限可分的,其最小单位为元电荷所带的电荷量1.601019C,故选项A错误;物体不带电,是由于其内部正、负电荷的量值相等,对外不显电性,故选项B错误;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摩擦起电同样不能创造电荷,是一个物体失去电子、另一个物体得到电子的过程,选项C错误;自由电子是金属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在带电体的作用下,导体中的自由电子会趋向或远离带电体,使导体两端带

3、等量异种电荷,选项D正确。3(多选)关于元电荷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元电荷实质上是指电子和质子本身B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一定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C元电荷的值通常取e1.601019 CD电荷量e的数值最早是由美国科学家密立根用实验测得的解析:选BCD实验得出,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e,或者是e的整数倍,这就是说,电荷量是不能连续变化的物理量。电荷量e的数值最早是由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测得的。由以上可知正确选项为B、C、D。4保护知识产权,抵制盗版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与义务。盗版书籍不但影响我们的学习效率,甚至会给我们的学习带来隐患。某同学有一次不小心购买了盗版的物理参考书,做练习时,他发现有一个

4、带电质点的电荷量数据看不清,只能看清是9._1018 C,拿去问老师,如果你是老师,你认为该带电质点的电荷量可能是下列数据中的哪一个()A9.21018 CB9.41018 CC9.61018 C D9.81018 C解析:选C任何物体的电荷量都是元电荷1.61019 C的整数倍。5下列现象中,跟静电无关的是()A冰箱的门能关得很紧,从而保证了密封性很好B打开水龙头,将梳过头的梳子靠近细细的水流,水流会偏转C在干燥的天气里,脱毛衣时听到噼里啪啦的响声,还会有点电火花D把气球在头发上摩擦几下,拿到手臂旁,手臂上的汗毛会被吸引而竖起来解析:选A冰箱的门能关得很紧,从而保证了密封性很好,是因为冰箱的

5、橡胶门封条具有磁性,能把门吸附在箱体上,与静电现象无关;梳子梳头发,摩擦起电,使梳过头的梳子带电,而水流是导体,当此梳子与细细的水流靠近时,水流会因感应而起电,梳子与水流相互吸引,从而使水流向着梳子的方向偏转;化纤衣服因摩擦起电,产生了静电荷,脱衣服时,静电荷之间放电,产生电火花,这一现象与静电有关;气球与头发摩擦后,由于摩擦起电,气球带电,而带电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所以手臂上的汗毛会被气球吸引而竖起来。故选项A与静电无关。6. (多选)如图1所示,a、b、c、d为四个带电小球,两球之间的作用分别为a吸引d,c排斥a,c排斥b,d吸引b,则()图1A有两个小球带同种电荷B有三个小球带

6、同种电荷Cc、d小球带同种电荷Dc、d小球带异种电荷解析:选BD由d吸引a,d吸引b可知a与b带同种电荷,且与d带异种电荷;由c排斥a,c排斥b可知c与a、b带同种电荷,c与d带异种电荷。故选项B、D正确。7. (多选)如图2所示,是一个带正电的验电器,当一个金属球A靠近验电器上的金属小球B时,验电器中金属箔片的张角减小,则()图2A金属球A可能不带电B金属球A一定带正电C金属球A可能带负电D金属球A一定带负电解析:选AC验电器上的金属箔片和金属球都带有正电荷,金属箔片之所以张开,是由于箔片上的正电荷互相排斥造成的。当验电器金属箔片的张角减小时,说明箔片上的正电荷一定比原来减少了,由于金属球A

7、只是靠近验电器而没有与验电器上的金属球B发生接触,要考虑感应起电的影响。当金属球A靠近时,验电器的金属球B、金属杆包括金属箔片整体相当于一个导体,金属球A离金属球B较近,而离金属箔片较远。如果金属球A带正电,验电器上的正电荷一定向远处移动,则金属箔片上的电荷量不会减少,所以选项B是错误的。如果金属球A带负电,验电器上的正电荷会由于引力作用向近端移动,造成金属箔片上的电荷量减少,所以选项C是正确的。如果金属球A不带电,由于受到金属球B上正电荷的影响,金属球A上靠近B的部分也会由于静电力的作用出现负电荷,而这些负电荷反过来会使得验电器上的正电荷向金属球B移动,效果与金属球A带负电荷一样。所以选项A

8、也是正确的,选项D是错误的。8给你两个带绝缘支架的相同金属小球A、B,一块丝绸,一根玻璃棒。你能使这两个小球带等量异种电荷吗?解析:如图所示,将两个金属球相互接触,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玻璃棒上便带上正电荷,然后将玻璃棒靠近B球右侧,由于静电感应,左侧A球带正电,右侧B球带负电,最后,保持玻璃棒不动,再用绝缘支架把两金属球分开,这样两金属球便带上了等量异种电荷。答案:见解析9. (多选)用金属箔做成一个不带电的圆环,放在干燥的绝缘桌面上。小明同学用绝缘材料做的笔套与头发摩擦后,将笔套自上向下慢慢靠近圆环,当距离约为0.5 cm时圆环被吸引到笔套上,如图3所示。对上述现象的判断与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

9、是()图3A摩擦使笔套带电B笔套靠近圆环时,圆环上、下部感应出异号电荷C圆环被吸引到笔套的过程中,圆环所受静电力的合力大于圆环的重力D笔套碰到圆环后,笔套所带的电荷立刻被全部中和解析:选ABC绝缘材料做的笔套与头发摩擦,摩擦使笔套带电,选项A正确;笔套靠近圆环时,圆环上、下部感应出异号电荷,选项B正确;圆环被吸引向上运动,一定是静电力的合力大于圆环的重力,选项C正确;因圆环原来不带电,笔套与头发摩擦后带电,故笔套碰到圆环后,笔套所带的电荷没有全部被中和,选项D错误。10. (多选)如图4所示为科技馆里一个趣味体验项目的简化图,核心装置为一个金属球,在干燥的空气里,体验者双脚站在绝缘凳上,右手按

10、在金属球上,并远离周围其他物体。一条特殊传送带(图中未画出)给金属球不断地输送电荷,过一段时间后,体验者的头发便会四处散开,甚至倒立,十分有趣,在此状态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图4A若用左手也去摸金属球,会被电击B若用左手与旁边的观众握手,会被电击C若右手离开金属球,则头发会立刻恢复常态D若右手离开金属球而且走下绝缘凳,头发会立刻恢复常态解析:选BD若用左手也去摸金属球,不会有电流产生,不会被电击,选项A错误;若用左手与旁边的观众握手,会发生放电现象而被电击,选项B正确;若右手离开金属球,电荷不会转移,则头发仍然四处散开,选项C错误;若右手离开金属球而且走下绝缘凳,则电荷将进入大地,人体将不再

11、带电,头发会立刻恢复常态,选项D正确。11半径相同的两个金属小球A、B带有相等的电荷量,相隔一定的距离,现让第三个半径相同的不带电的金属小球先后与A、B接触后再移开。(1)若A、B带同种电荷,求接触后两球所带的电荷量之比。(2)若A、B带异种电荷,求接触后两球所带的电荷量之比。解析:(1)若A、B带同种电荷,设为q,第三个小球先与A接触,电荷量平均分配,各带电荷量;第三个小球再与B接触,两球电荷量之和平均分配,各带q。因此A、B带电荷量之比。(2)若A、B两球带异种电荷,设A为q,B为q,则第三个小球先和A接触,电荷量平均分配,各带;第三个小球再和B接触,先中和再平均分配,各带q。所以A、B电

12、荷量之比。答案:(1)23(2)2112.如图5所示,在桌上放两摞书,把一块洁净的玻璃板垫起来,使玻璃板离开桌面23 cm,在宽0.5 cm的纸条上画出各种舞姿的人形,用剪刀把它们剪下来,放在玻璃板下面,然后用一块硬泡沫塑料在玻璃板上摩擦,就可以看到小纸人翩翩起舞了。图5(1)小纸人为什么会翩翩起舞?(2)如果实验前用一根火柴把“跳舞区”烤一烤,实验效果更好,此现象说明了什么?(3)如果向“跳舞区”哈一口气,小纸人跳得就不活跃了,此现象说明了什么?(4)通过实验现象,找出一种防止静电的方法。解析:(1)因为泡沫塑料摩擦玻璃板,使玻璃板带了电,带电的玻璃板使小纸人产生静电感应而被吸引,由于玻璃板上的电荷量不断变化,小纸人受力不断变化,使小纸人翩翩起舞。(2)用火柴烤一烤跳舞区,使跳舞区与其他地方的绝缘效果加强,电荷不易导走,带电荷量增多,实验效果则更好。(3)如果向“跳舞区”哈一口气,则跳舞区的绝缘效果明显下降,玻璃板上摩擦带的电荷很快被导走,玻璃板上的电荷量很小,小纸人也就不活跃了。(4)该实验中,若用导线将玻璃板接地,则小纸人不再跳舞,因此要防止静电,可将产生静电的物体接地。答案:见解析认识不够深刻全面,没能做到内心外行,表率化人。对照党章和焦裕禄等先进模范典型,感觉自己对党性锻炼标准不高、要求不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