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辅导纲要王雪华

上传人:j7****6 文档编号:61829805 上传时间:2018-12-13 格式:PPT 页数:167 大小:5.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匮要略》辅导纲要王雪华_第1页
第1页 / 共167页
《金匮要略》辅导纲要王雪华_第2页
第2页 / 共167页
《金匮要略》辅导纲要王雪华_第3页
第3页 / 共167页
《金匮要略》辅导纲要王雪华_第4页
第4页 / 共167页
《金匮要略》辅导纲要王雪华_第5页
第5页 / 共1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匮要略》辅导纲要王雪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匮要略》辅导纲要王雪华(1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金匮要略辅导纲要 主讲: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王雪华教授 二00四年九月,辅导内容 引言 第一部分 杂病治则与治法 第二部分 杂病的辨治规律 第三部分 张仲景重要立论,金匮要略,学习目的: 1. 掌握杂病辨治规律,拓展临床思路。 2. 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和诊治疑难病证的能力。 3. 提高阅读古医籍和运用医学文献的能力。 4. 为提高临床辨治杂病的水平奠定基础。,金匮要略,引 言,学习要求: 诚心、虚心、信心、恒心,一、金匮要略的性质,1.金匮要略方论书名释义:,价值珍贵、内容精要、 有方有论、慎重保藏。,金匮要略,2.性质:,我国现存最早诊治杂病的专书,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 重大贡献 深远影响 权

2、威性: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治疗杂病的典范。 指导性:医方之经,是理论的源头; 临床实践之准绳。 科学性:方书之祖,实用价值高。,金匮要略,二、基本内容,1. 25篇:第1篇:总论 第217篇:内科杂病 第18篇:外科杂病 第19篇:不便于归纳的杂病 第2022篇:妇产科杂病 第2325篇:杂疗方、食物禁忌,金匮要略,2. 全书25篇有262方,前22篇中, 包括40多种疾病,原文398条, 载方205首,其中5首仅见方名,未载药味。,用药147味,伤寒论、金匮共用药物68味,而伤寒论单用19味;金匮单用79味,合计 166味药。,金匮要略,3. 治法丰富:八法为用 手段药物、针灸、饮食调养、

3、重视护理。 4. 剂型多种 内服药剂:汤、丸、散、酒、膏等 外治药剂:熏、洗、坐、敷、 摩、搐鼻、点药等,金匮要略,5 基本论点:(1)整体恒动观念 (2)脏腑经络学说 (3)辨证论治 (4)治病求本,金匮要略,( 1 ) 二书内容此详彼略或彼详此略,学习应互参。 (2)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 (3)病证结合,辨证为主的临床思维方法。 (4)强调四诊合参,重视八纲辨证。,金匮要略,金匮与伤寒论的联系,(1) 病因:伤寒以感受外邪为主;金匮以脏腑自病为主。 (2) 发病:伤寒发病急、变化快;杂病发病缓、变化慢。 (3) 病机:六经病机为主;脏腑经络病机为主。 (4) 辨证:伤寒六经辨证;杂病脏

4、腑经络辨证。 (5) 治疗:伤寒以祛邪为主兼扶正; 内伤以扶正为主兼祛邪。,金匮要略,外感热病与内伤杂病的区别,金匮要略方论宋代林亿等人校定 明代赵开美校刻 第一位作注者明代赵以德(朱丹溪弟子) 金匮方论衍义 清代周扬俊(喻嘉言弟子) 金匮方论衍义补注 相距319年合成金匮玉函经二注,6. 附录:,金匮要略,第一部分 杂病的治则与治法 一、治则 (一)概念:指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本书确立的重要治则是仲景学术思想在杂病辨证治疗学上的体现。,金匮要略,1 治未病 首篇 (1)(2) 2 虚实异治 (1) 3 表里同病,当分缓急 (14) 4 新旧同病,宜分先后 (15) 5 审因论治 (17)

5、6 饮食与调护 (16),金匮要略,(二)内容,7 各随证治之 第三篇(1) 8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9 同病同治与异病异治 10 因势利导 11 因人、因时、因地治宜 12 调整阴阳、气血、脏腑功能,金匮要略,未病防病:“四季脾旺不受邪”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 “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已病防传:“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早期治疗:“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 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 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1 治未病,金匮要略,首 篇,2 虚实异治,此为杂病的总治则 误治 虚虚:虚证用泻法,使虚者更虚 实实:实

6、证用补法,使实者更实 正治 补不足虚则补之扶正 损有余实则泻之祛邪 以肝病为例 实证泻肝顾脾从相制方面以理肝用 虚证补虚顾脾从相生方面以养肝体,金匮要略首篇,3.表里同病,当分缓急(14),里证为急,急者先治 尤在泾:“治虚证者,以养正为急。” “盖正气不固,则无以御邪而却疾。”,金匮要略首篇,【按语】 表里同病的治法有三: 先表后里常法 表里同治兼顾法 先里后表变法 金匮 呕吐哕下利病篇重复本条原文,其义强调表里同病的具体治疗。,金匮要略首篇,痼疾病久势缓,难治,必须缓图, 否则欲速则不达 卒病新病势急,易治,必须急治, 否则迟则生变,4 新旧同病,宜分先后(15),金匮要略首篇,5 审因论

7、治,【原文】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 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17) 【解析】 夫诸病在脏 病在里,是实证 欲攻之 治疗,应用攻邪法 当随其所得而攻之 所得,指病邪相结合 如渴者,与猪苓汤 热邪水邪伤阴:口渴、小便不利,余皆仿此,金匮要略首篇,6 饮食与调护,【原文】师曰: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脏病 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 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16) 【解析】 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 病人得到适合的饮食居处则向愈; 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 病人得不到适合的饮食居处则病重。 临床除药物治疗外,要重视饮食与调护 近其所喜 远其所恶,金匮要略

8、首篇,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 脏气为邪气所改变病态 “回光返照”的表现凶兆 正气来复,胃气和向愈,金匮要略首篇,7 各随证治之,百合病主方百合地黄汤 (5) 百合病变方百合知母汤 (2) 百合病救治方(百合)滑石代赭汤(3) 百合鸡子汤 (4) 百合病变治方百合洗方 (6) 栝蒌牡蛎散 (7) 百合滑石散 (8),金匮要略第三篇,8 同病异治,人体体质 发病的时间、地域 病情发展的阶段 不同 证候不同 病机 治法不同 病位,金匮要略,同一疾病,如:“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 主之;肾气丸亦主之。”,异病同治,病因 病机 相同证候相同 或病位 脚气上入,少腹不仁; 虚劳

9、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 短气微饮,当从小便去之,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 妇人烦热不得卧,转胞不得溺者。,治法相同,不同疾病,肾气丸五用,金匮要略,9 同病同治与异病异治,金匮要略,10 因势利导,酒疸,心中热,欲呕者,吐之愈。第十五篇(6),金匮要略,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第十四篇(18),酒黄疸者,或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第十五篇(5),宿食,在上,在下,吐法宜瓜蒂散,下法 大承气汤主之,第十篇(24),(2123),(一)概念:治疗疾病的方法 治则的具体实施,金匮要略,只适用于某一类或

10、某一种疾病的治疗,二、治法,1 肝虚治法 首篇 (1) 2 微汗法 第二篇 (18) 3 利小便法 (14) 4 汗、利、逐水法 第十四篇 (18)(11) 5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 第十五篇 (16) 6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第十二篇 (15) 7 化瘀利水法 第十四篇 (19)(20) 第二十篇(2、5)第二十一篇(17)第二十二篇(13),金匮要略,(二)内容,8 甘温扶阳法 第六篇 (13、14、15) 9 扶正祛邪法 (16) 10 祛瘀生新法 (18) 11 宣痹通阳法 第九篇 (3、4、5) 12 扶正固本法 (5) 13 温通止痛法 (7) 14 活血通络法 第十一篇 (7

11、) 15 反治法(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热因热用、寒因寒用) 16 其它(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内病外治、外病内治),金匮要略,1 肝虚治法调补助益法即酸甘焦苦并用法,补用酸:酸入肝,肝虚补之以本味; 如:白芍、五味子、酸枣仁、山萸肉等。 助用焦苦:焦苦入心, 益用甘味之药调之:甘入脾,调补脾气 补土制水 如:苓、术等。 培土荣木 如:参、芪等。,心为肝之子,子令母实 补心血,养肝血。 如炒当归、炒丹参等 泻心火,护肝阴。如炒地黄等,金匮要略首篇,用五行生克制化原理,解释酸甘焦苦并用法的治疗意义: “酸入肝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十七句: “伤”字作“制”解。 心旺制约肺金,木不受邪乘而肝病自愈。,肝

12、病辨虚实,虽当异治,然顾脾则一。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肝虚证:甘味药培土以荣木;酸味药、滋腻药影响脾运, 故应健脾助运,以防碍脾。脾气旺盛,有助于 肝病的康复。 肝实证:木旺必乘土,即使脾脏不虚,泻肝太过也易伤 脾。故泻肝之前,应先调护脾脏,使脾气健运, 不受肝邪侵犯或药害。,2 微汗法,【原文】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18),金匮要略第二篇,风湿相搏病因:外感风湿。 病机:大邪中表,湿伤于下,湿流关节。 一身尽疼痛主症

13、:肌肉关节疼痛。 病机:卫外之阳气痹阻。 法当汗出而解治法:“其在表者,汗而发之。” 汗之病不愈者,何也问题 原因 1. 气候因素:“值天阴雨不止”外湿重 2.汗不得法:“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 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风去湿存,金匮要略第二篇,医理,大之汗弊出端,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于表散; 风去湿存 湿为阴邪,其性濡滞,难以速去。 伤阳耗阴,伤正气或生变证。,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 风湿俱去也。 -正确治法:微汗法。,金匮要略第二篇,医理 (1)心典:“故欲湿之去者,但使阳气内蒸而不骤泄,肌肉关节之间充满流行,而湿邪自无地可容矣。” 阳气缓缓内蒸 (2)本旨:“治

14、风湿者,必通其阳气,调其营卫,和其经络,使阴阳表里之气周流。” 营卫畅通 (3)微汗法可使风湿俱去,又不至于伤阳耗阴。,金匮要略第二篇,湿病证治 1.寒湿在表(表实)证麻黄加术汤:微发汗、祛寒湿 2.风湿在表(化热)证麻杏苡甘汤:清宣利湿 3.风湿在表(表虚)证防己黄芪汤:益气除湿 4.风湿表阳虚(风湿)桂枝附子汤:温经助阳,祛风化湿 5.风湿表阳虚(湿风)白术附子汤:祛湿温经 6.风湿表里阳气俱虚(风湿并重) 甘草附子汤:温经扶阳,祛风除湿 7.头中寒湿(头痛、鼻渊)纳药鼻中:搐鼻法,金匮要略第二篇,1. 禁大汗 2. 禁火攻 3. 禁攻下,湿病治禁,3 利小便法(14),小便不利 素有内湿,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