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两晋南北朝的更替》课件3 中华书局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828143 上传时间:2018-12-13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3.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两晋南北朝的更替》课件3 中华书局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两晋南北朝的更替》课件3 中华书局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两晋南北朝的更替》课件3 中华书局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两晋南北朝的更替》课件3 中华书局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两晋南北朝的更替》课件3 中华书局版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两晋南北朝的更替》课件3 中华书局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两晋南北朝的更替》课件3 中华书局版(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6课,两晋南北朝的更替,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三国两晋南北朝,1“三国”指的是哪三个政权?定都在哪里?建立者分别是谁?各是哪一年建立的?,国号 都城 建立者 建立时间 魏 洛阳 曹丕 220年 蜀(汉) 成都 刘备 221年 吴 建业 孙权 222年,知识回顾,三国实力比较表,三国中哪一国最有条件完成统一?,1“三国”中,哪一国实力最强?哪一国实力最弱?,2魏国的大权逐渐被谁所控制?,最强:魏 最弱:蜀,大臣司马懿,265年,司马炎篡夺了曹魏政权,建立了西晋,定都洛阳。,263年,魏国灭蜀。,“三国尽归司马氏”,265年,司马炎改魏为晋,西晋建立。,280年,西晋灭吴。(三国结束)

2、,学习目标:,1、知道西晋的短暂统一,八王之乱,少数民族内迁和西晋的结束; 2、了解东晋的建立与十六国对峙局面的形成,南朝、北朝及对峙局面的出现; 3、理解北方人口南迁的背景,掌握南方开发的原因和表现; 4、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及影响。,一、从西晋的短暂统一到南北方长期分裂,1、西晋何时灭亡?西晋的命运和历史上的哪一朝代相似?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很短暂? 2、东晋是怎样建立的?(提示:建国者、 时间、都城、管辖区域) 3、什么叫“五胡十六国” ? 4、南北朝包括哪些朝代?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北方统一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有哪几个?,1、统治集团奢侈腐化。,西晋(265316)速亡原因:,3、内迁

3、的少数民族起兵反晋。,2、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公元316年西晋被匈奴人所灭,八王之乱 国力衰弱,五胡内迁 起兵反晋,统治集团 奢侈腐化,司马睿,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都城在建康(今南京)。,东汉,魏,蜀,吴,东汉至隋朝政权分立示意图,西晋,十六国,东晋,北朝,南朝,隋,(建业),(建康),(建康),宋、齐、梁、陈,三国,两晋,南北朝,魏 蜀 吴,(220265),(221263),(222280),西晋,(265316),十六国,东晋,(304439),(317420),北 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宋420,齐,梁,陈,589,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东晋,南北朝地图

4、,黄河流域乱如麻, 中原人民要搬家,二、北方人口南迁与南方的开发,1、西晋末年“永嘉南渡”的原因是什么?主要迁徙的地点是哪里? 2、结合南北方的气候差异,你认为南方农业发展的优越的自然条件是什么? 3、南方的开发有哪几个方面的原因? 4、江南的开发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5、两晋南朝时南方开发的表现是什么?(提示: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方面说明),北方民族迁往中原,中原汉族迁往江南,想一想,这一时期民族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影响:,1、江南地区战乱比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2、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发 展提供了

5、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和劳动技术; 3、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4、统治者实行奖励耕织等优惠政策。 5、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劳动。,原因:,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完成全国短暂统一的政权是 ( ) A北魏 B西晋 C东晋 D前秦,看看谁最棒,B,A,4、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奠基时期是在( ) 东晋南朝时期 B.隋唐时期 C.南宋时期 D.明清时期,3、东晋的建立者是( ) A司马懿 B司马睿 C司马昭 D司马炎,2、推翻西晋王朝的少数民族是 ( ) A、匈奴 B、鲜卑 C、彝族 D、傣族,A,B,5、人口迁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历史上的“永嘉南渡”发生( ) A秦朝末年

6、B西汉末年 C东汉末年 D西晋末年,6、东晋南朝江南地区经济得以迅速开发的主要原因是 ( ) A南方生产工具先进 B南方自然条件好 C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 D南方统治者施行仁政,D,C,材料1:(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2: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读史料:,思考:宋书里描写南朝时的江南与史记描述汉朝时的江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1、史记描述的江南经济落后,人烟稀少,商品交换不发达;宋书描述的江南非常富饶,经济发达。,2、这是因为汉代时江南尚未开发,魏晋以来逐渐得到开发。,三国

7、两晋南北朝更替表,两晋、南朝简表,洛阳,建康 (南京),东晋,南 朝,司马炎,司马睿,刘裕,265年316年,317年420年,420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点,长期分裂对峙,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政权更迭频繁,出现民族融合的高潮,中华民族更加发展壮大,关于国家的统一与分裂:,问题1、 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是什么?,1、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 条件。 2、大量的北方人口南迁,为江南的发 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 3、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秩序 比较安定。 4、统治者实行奖励耕织等优惠政策。 5、南迁人民和江南人民的辛勤劳动。,问题2、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是什么?,农 业:,铁制农具的

8、推广,育种施肥的改进,手工业:,纺织 、制瓷 、冶铁、造船技术有很大提高,商 业:,建康(南京)成为大都会,(1)西晋末年北方人口南迁的原因是什么?,北方战乱不断,(2)南迁移民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江浙地区及湖北湖南一带,(3)大批北方移民南迁,给南方经济带来了什么影响?,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劳动技术和生产经验,请你在图上画出东汉末年以来民族迁移的方向。,这一时期的民族迁移有何重要意义?,三、北方民族交融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响,民族融合成为趋势。,2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其一,,其二,迁都:平城,

9、官员改穿汉服 、 讲汉语 采用汉姓 、 提倡民族间通婚,洛阳,其三,推行一系列 移风易俗的措施,整顿吏治 ,严格考核制度,实行均 田制;,3作用(或影响) ()促进北魏的政治、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北方各民族 社会生产、生活的进步. ()推动了民族大融合的进程;加速了民族间的互相认 同与交融. ( 3 )为以后的南北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 4基本认识、启示 (1)民族大融合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中华民 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我们要树 立民族平等、友好交往的意识。 (2)孝文帝是一位有作为的封建皇帝,是一位有 胆有识的改革家。他的改革措施促进了民族 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3)社

10、会的进步离不开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材料3.“每一次由比较野蛮的民族所进行的征服,不言而喻地都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摧毁了大批的生产力。但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恩格斯) 材料4.“野蛮的征服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马克思) 试以北魏孝文帝改革论证恩格斯和马克思的话,鲜卑族政权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孝文帝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颁布均田令,迁都洛阳,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封建统治政策,特别是实行汉化政策,采用汉姓,改穿汉服,

11、学说汉话,提倡与汉族通婚等, 以此来加强统治;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不得不适应汉族封建的经济形态,甚至还不得不采用汉族的语言。也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这是一条永恒的规律。,拓展延伸,1、高坐的胡床和椅、凳逐渐取代了汉族原有的坐具是在 ( ) A、秦朝 B、汉朝 C、西晋 D、北朝 2、建立北魏并统一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是 ( ) A、匈奴 B、氐族 C、鲜卑族 D、羌族 3、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时期。这一时期统一过北方的政权不包括 ( ) A、曹魏 B、西晋 C、北齐 D、北魏 4、商鞅和北魏孝文帝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们的变法和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 ) A、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B、学习了汉族先进文化 C、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D、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D,C,C,D,5、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其中,被称为“五胡”的是 ( ) A. 匈奴、鲜卑、羯、氐、羌 B. 匈奴、蒙古、鲜卑、羯、氐、 C. 匈奴、蒙古、羯、氐、羌 D. 匈奴、女真、羯、氐、羌,A,6.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包括 ( ) 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先进技术和先进工具 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 江南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发展农业 南方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经济重心 A B C D,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